安徽省立医院南区

神经内科 (共5位医生)

科室简介

安徽省立医院南区神经内科是安徽省医学重点发展学科,安徽省立医院重点学科,安徽医科大学神经病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卫生部批准的安徽省专科医师培训基地,是一个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临床科室,该科由一批职业素质优良,业务技术精湛的医护人员组成,现有各级医护人员共73人,医师35人,主任医师7人(包括返聘1人),副主任医师4人,主治医师8人,住院医师16人。具有博士学位5人,在读博士2人,硕士学位15人,在读硕士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6人,已经面向全国招收硕士研究生共30余名,已经毕业者30余人。

具有一批高素质的中青年专业技术骨干。此外科室有一批主任、教授在省内的多个学术团体中担任职务,其中担任安徽省神经病学会副主任委员,常务委员和委员各一名,安徽省家庭健康与保健协会副会长1名,安徽省抗癫痫协会常务委员和委员共3名,安徽省康复学会常务理事1名,安徽省运动卫生医学会常务理事1名,安徽省保健委员会干部保健组织专家3名,安徽省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3名。

科室有4人次分别担任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安徽医学,中国临床保健杂志等医学杂志的编委和特约审稿人。多年来科室在卫生厅和医院大力扶助下,神经内科无论在科室规模,门诊及病房诊治的急,危,重症病人的数量和质量,硬件设施,学科建设和教学水平都较以往有显著提高,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诊疗水平和专业综合技术水平在省内始终处于领先水平。

人才培养建设:神经内科十分重视梯队建设,鼓励中青年骨干在主任医师的帮助下通过自身努力继续深造,目前科室医师中绝大多数具有研究生学历,使科室的经科研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另外科室紧跟学科发展动向,与国内先进水平接轨,通过引进专门技术人才及多人次选送优秀骨干赴德国,北京,上海,西安,南京,杭州等相关医院进修学习开展新的技术项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培养了一批技术精湛,素质优良的专业技术人员,大大的提高了安徽省神经内科的技术水平。

临床工作:神经内科现有2个独立病区,总计床位92张(其中包括2个拥有20张床位的重症监护病房)。常年收治来自省内外的的大量患神经系统疾病的急、危重症患者如:脑血管疾病(脑出血脑梗塞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周围神经疾病及肌肉疾病(重症肌无力肌营养不良等)、中枢及周围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多发性硬化,格林巴利综合症,慢性炎性脱髓鞘性神经根神经病等)、各种类型的癫痫及癫痫综合症、锥体外系疾病(帕金森病和帕金森综合症,肝豆状核变性症等),开展了缺血性脑血管病(脑梗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供血不足等)的介入治疗,年住院人次4000余人,重症监护病人200余人次。治愈好转率为95%以上,神经内科南区年门诊量近1万人次,除常年开设主任门诊、并逐步开展头痛、头晕;癫痫;神经肌肉疾病;睡眠门诊等特色专病门诊,已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医疗设备:科室拥有脑电图仪,肌电图仪,多功能诱发电位仪,动态脑电图仪,彩色经颅多普勒,体视解剖镜,精密天平等

科研教学:目前神经内科承担了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卫生管理系,口腔系等神经病学的教学及实习医生带教任务,科室有系统的继续教育讲座每年均举办省级专科继续教育学习班。现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共八项,研究经费约多万元(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对重症肌无力的影响,TNF-a和MMP-2,MMP-p及其抑制剂TIMP-2 TIMP-1在格林巴利综合症发病机制中作用的探讨,明胶酶及抑制剂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致全身多脏器损害中作用及总丹酚酸对其影响的探讨;鼻粘膜耐受对重症肌无力CD4+,CD25+,CD8+/CTLA-B7表达的实验研究及临床研究;颈内血管成形与支架置入治疗颈动脉狭窄;骨间充质细胞移植对重症肌无力的影响和重组腺病毒载体Ad-ATP7B对Wilson病离体肝细胞治疗作用的初步探讨。2007年顺利通过卫生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资格认证,并且已经对进入基地的轮转医生进行系统而严格的神经内科的培训。科室十分注重对青年医师的专业培养,始终围绕学科发展的方向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培训方案,采取鼓励读研深造,进修学习等方法,争取使每位医生均能熟练的掌握专科基础理论知识和一门专科新技术,为今后学科专科特色的逐步形成提供人才保障至今已申报及开展医院三新项目2项。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医院动态

更多 >

我院神经外科成功为一名高龄帕金森病患者安装“脑起搏器”

“脑起搏器”(又称脑深部电刺激术,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因其具有可调、可控及可逆的独特优势而备受药物控制不良的帕金森病患者所青睐。对于高龄的帕金森病患者而言,因其脑萎缩直接影响术中靶点的定位成为DBS植入术的一难题。不过,我院神经外科主任牛朝诗教授领衔的手术团队利用先进立体定向技术,精心设计手术方案成功有效地解决这一难题,为一名73岁高龄帕金森病患者植入“脑起搏器(DBS)”。 该患者刘某,73岁,罹患帕金森病八年,一直饱受疾病的困扰,入院时已完全不能行走,起坐不能,连最基本的日常生活如:穿衣、扣扣子都困难,生活全靠家人的扶持,老人曾在国内多家医院就诊,在漫漫寻医问药路上饱受煎熬。近日,在医生的介绍中得知“通过向脑内植入‘脑起搏器’能有效缓解患者症状”这一消息后,经过病友介绍慕名前往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患者入院后神经影像学检查提示老年性脑萎缩明显,这对术中靶点能否精确定位提出严峻挑战。牛朝诗教授手术团队接诊后通过仔细检查与综合评估,经过缜密的思维和科学的探讨,制定一套“磁共振影像学定位+手术计划系统协同+术中微电极实时验证”三维一体方式确保靶点达精确定位和脑膜“点孔”理念减少脑脊液丢失的手术措施。术前通过磁共振立体定向引导和手术计划系统达到对靶点精确定位,术中通过微电极监测技术对靶点进行精确验证,同时术中通过脑膜“点孔”理念有效减少脑脊液丢失、有效缓解靶点移位,结果术中靶点一次性精确到位,达到了良好的手术效果,术中测试临床症状控制效果良好。患者康复出院的当天,其家人高兴地对医生说,“这么高龄、病情较重的帕金森病病人,获得手术成功也说明省立医院医疗技术水平高,真是名不虚传呀!”。 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自1998年8月开展DBS治疗帕金森病以来,在帕金森病的DBS刺激靶点选择及精确定位方面积累丰富的经验,手术技术更加完善。如今,该团队坚持“追求卓越、不断创新、奉献仁心、施展仁术”的精神,为造福更多帕金森病患者而不懈奋斗。(神经外科 梅加明)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