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立医院南区

麻醉科 (共1位医生)

科室简介

一、科室发展概况

安徽省立医院麻醉科创建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近五十年来经过省内外著名的老一辈麻醉学专家高玉华教授、陈昆洲教授和已调离的方才教授等几代人的艰苦创业和不懈努力,在科室全体医护人员的积极进取下,1996年首批入选安徽省卫生厅重点学科,至2006年,经过有系统、有目标的学科建设,学科总体上发展势头良好。2007年麻醉科进入省卫生厅重点发展学科行列。学科带头人在省内外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中,全科医护人员发扬团队精神,团结一心,努力奋斗,扎实工作,在卫生厅和医院各级组织的关心和支持下,凭借突出的技术、设备、人才和服务优势,以及学科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使得科室在整体医疗技术水平步入国内先进行列,重大技术项目和设备条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专业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新技术引进和科研教学等诸多方面都有明显提高和优化。如今的麻醉科系安徽医科大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点,现已发展成为一个集临床、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省级重点发展学科,学科总体技术水平为国内先进、全省领先。

二、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

学科专业人才荟萃、整体实力雄厚,形成了一支代表省内一流水平的麻醉专业队伍。我院麻醉科在整体医疗技术水平、重大技术项目、急危重症抢救和医疗设备方面处于国内先进、省内领先水平,是安徽省重点发展学科、安徽省麻醉质控中心所在单位;是国家卫生部住院医师培训基地、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分会静脉全麻培训基地、安徽医科大学博士、硕士培养点,承担安徽医科大学麻醉专业五年制本科生及七年制本硕连读生专业课教学和临床技能培训任务。全科一线在岗医护人员72人,其中博士2人,在读博士3人、硕士28人、在读硕士7人,正主任医师6名、副主任医师10名、主治医师14人,住院医师34人、麻醉护士10人。硕士研究生导师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专家津贴2人、省政府特殊专家津贴1人、省卫生系统跨世纪人才培养梯队一层次和三层次各1人。有6位专家在省内外各专业学术团体中担任各种职务18人次,其中卫生部麻醉质控中心首席专家1人、省干部医疗保健专家2人,省卫生系统职称评审专家1人、省等级医院评审专家1人,另有13人次分别担任《中华麻醉学杂志》、《临床麻醉学杂志》、《实用疼痛学杂志》、《中国临床保健杂志》、《安徽医学》等8种专业期刊编委或审稿专家。

本学科现任麻醉科主任为柴小青教授,科副主任分别为潘建辉教授、李娟教授、魏昕副主任医师和谢志琼副主任医师,科室内还有一批素质高、业务精的中青年业务骨干。科室制订有长期的中、青年岗位人才培养计划,有计划的选送医护人员到国内外知名医院进修培训、参观学习,积极参加国内、国际会议,进行学术交流和技术引进,积极开展临床实用的新技术、新项目。

三、临床工作

目前麻醉科临床工作范围涉及到(1)医学保健中心手术室(13间手术室)、(2)综合楼手术室(7间手术室)、(3)急救中心手术室(7间手术室)、(4)南区手术室(15间手术室)、 (5)五官科专用手术室(1间手术室)、(6)放射介入治疗室(2间手术室)、(7)微创中心(4间手术室)和康复部手术室(2间手术室)、(8)急危重症病人急救与复苏、深静脉穿刺(全院范围)、(9)疼痛门诊、住院病人疼痛治疗、(10)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14张床位)并将拓展麻醉后监测治疗(PICU)和PACU床位30张。医疗方面,近年开展了1、可视化技术:纤维支气管镜等视频设备引导困难气道插管、超声引导各种穿刺技术;2、无痛舒适化技术:无痛胃镜、无痛肠镜、无痛人流等;3、精确麻醉技术:全身麻醉静脉靶控输注技术、麻醉深度脑电监测及麻醉精确调控新技术;4、自体血回收技术:用患者自已的血救自已的命及各种血液保护技术;5、围术期脏器功能保护;6、术后多模式镇痛等多项先进技术,开展冠状动脉搭桥并多瓣膜置换、心肺移植、肝肾移植等重大复杂手术麻醉,技术水平为国内先进、省内领先。每年麻醉逾30000例,麻醉方法主要包括气管内全麻、椎管内麻醉(硬膜外、腰麻或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骶管阻滞)、全凭静脉麻醉、区域神经阻滞等,全麻比例占70%以上,麻醉成功率近100%,无麻醉死亡和麻醉意外发生,麻醉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主要服务流程

1.手术前准备 麻醉科医师根据病人的病情、有无并发症,并结合各项术前常规检查结果,评估病人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力,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并向病人及家属说明麻醉的风险性,可能造成的创伤、并发症及后遗症,征求病人及家属意见并签署麻醉告知同意书。

2.麻醉实施 病人被接入手术室后,麻醉科医师首先对病人的血压、心电图、血氧饱和度等进行监测,再次评估后进行麻醉操作。不同的病人、不同的手术,需要的麻醉方法也不尽相同。实施麻醉后,当病人对疼痛刺激无反应且生命体征平稳的情况下,即开始手术。

3.术中麻醉管理 术中麻醉科医师的职责是维护病人的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等重要生命体征的平稳,通过对病人的呼吸、脉搏、血压、体温及其他临床监测,及时纠正手术、麻醉及疾病本身对机体所造成的不良影响,确保病人术中安全。常说“只有小手术,没有小麻醉”,麻醉手术期间病人病情瞬息万变,全凭麻醉科医师丰富的临床知识和卓越的应变能力去准确的判断和及时的处理。因而在手术期间,麻醉科医生被称做病人生命的“守护神”。

4.麻醉恢复室(PACU) 手术结束后,病人送入麻醉恢复室进行复苏,等待病人清醒及基本生命体征平稳后,再转入普通病房;病情较重者,则转入重症监护病房(ICU)继续监测治疗,杜绝术后意外情况的发生。

四、科研成果

安徽省立医院麻醉科人才济济,科研实力雄厚。近年主持安徽省科技厅、卫生厅、教育厅、安医大科研课题共16项,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及科技奖15项,其中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7项、四等奖3项。主编和参编专业学术著作24部,在国内外发表论文458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6篇、《中华麻醉学杂志》74篇、《临床麻醉学杂志》68篇、《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33篇等。有50余篇论文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大会发言并获奖。

五、教学工作

安徽省立医院麻醉科系安徽医科大博士、硕士培养点,并承担安徽医科大学麻醉专业五年制本科生及七年制本硕连读生专业课教学和临床技能培训任务,本科生、住院医师和进修医生的临床教学工作规范,设有分管教学的主任和秘书,负责各项教学工作,科室教学手段先进,可采用多媒体教学、实验室操作、临床实践、实物模拟等多种形式。在既往的教学工作中已总结出一套比较合理规范且行之有效的培训计划和考核制度。我院麻醉科是卫生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省内唯一),年招收住院医师培训基地培训人员6~7名、住院医师通过规范培训3年,在取得合格证书后可直接申请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年招收硕士研究生3~4名、进修生10余名、实习和轮转医师30余名,已培养博士1名、硕士20名,迄今为止已培训本科生及省内外进修医生数百名,其中为数不少的医师已分别担任所属医院麻醉科负责人或学科带头人。迄今,麻醉科成功主办全国性学术会议1次、省级学术会议8次、国家级继教班5次、省级继教班4次。鉴于临床带教工作突出,已有多位老师被安徽医科大学评为优秀教师,麻醉科被评为优秀带教科室。在科室全体同志不懈的追求下,如今的麻醉科不但具有较强的教学研究能力,而且也具有较强的开拓创新精神。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医院动态

更多 >

我院神经外科成功为一名高龄帕金森病患者安装“脑起搏器”

“脑起搏器”(又称脑深部电刺激术,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因其具有可调、可控及可逆的独特优势而备受药物控制不良的帕金森病患者所青睐。对于高龄的帕金森病患者而言,因其脑萎缩直接影响术中靶点的定位成为DBS植入术的一难题。不过,我院神经外科主任牛朝诗教授领衔的手术团队利用先进立体定向技术,精心设计手术方案成功有效地解决这一难题,为一名73岁高龄帕金森病患者植入“脑起搏器(DBS)”。 该患者刘某,73岁,罹患帕金森病八年,一直饱受疾病的困扰,入院时已完全不能行走,起坐不能,连最基本的日常生活如:穿衣、扣扣子都困难,生活全靠家人的扶持,老人曾在国内多家医院就诊,在漫漫寻医问药路上饱受煎熬。近日,在医生的介绍中得知“通过向脑内植入‘脑起搏器’能有效缓解患者症状”这一消息后,经过病友介绍慕名前往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患者入院后神经影像学检查提示老年性脑萎缩明显,这对术中靶点能否精确定位提出严峻挑战。牛朝诗教授手术团队接诊后通过仔细检查与综合评估,经过缜密的思维和科学的探讨,制定一套“磁共振影像学定位+手术计划系统协同+术中微电极实时验证”三维一体方式确保靶点达精确定位和脑膜“点孔”理念减少脑脊液丢失的手术措施。术前通过磁共振立体定向引导和手术计划系统达到对靶点精确定位,术中通过微电极监测技术对靶点进行精确验证,同时术中通过脑膜“点孔”理念有效减少脑脊液丢失、有效缓解靶点移位,结果术中靶点一次性精确到位,达到了良好的手术效果,术中测试临床症状控制效果良好。患者康复出院的当天,其家人高兴地对医生说,“这么高龄、病情较重的帕金森病病人,获得手术成功也说明省立医院医疗技术水平高,真是名不虚传呀!”。 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自1998年8月开展DBS治疗帕金森病以来,在帕金森病的DBS刺激靶点选择及精确定位方面积累丰富的经验,手术技术更加完善。如今,该团队坚持“追求卓越、不断创新、奉献仁心、施展仁术”的精神,为造福更多帕金森病患者而不懈奋斗。(神经外科 梅加明)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