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立医院南区

病理科 (共5位医生)

科室简介

安徽省立医院病理科创建于上世纪60年代初,是省内医院最先成立病理科并开展临床病理诊断的科室。目前已成为卫生部临床病理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安徽省医学特色专科及安徽医科大学病理学硕士生培养点等,在学科的建设、人才培养、新技术开发和科学研究诸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科室拥有在编医技人员8人,其中住院医生4人,技术员4人,另外总院轮值主任医师5人。科室下设病理诊断室、细胞学诊断室、肾脏病理室、电镜诊断室、神经病理室、骨髓病理室、病理技术室、免疫组化室、分子病理室、资料室等。科室开展常规病理、细胞病理、快速冰冻病理、免疫病理、分子病理、尸体解剖及病理会诊等工作,每年常规病理诊断达3万例、细胞学诊断达1万余例,是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病理科室之一。

近5年来,发表论文达30余篇,其中中华级4篇,核心期刊16篇, ,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二、三、四等奖各1项。承担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卫生厅课题2项。合作省科委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等。

科室多人赴香港及美国等地研修交流,并与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病理及解剖学系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在脑肿瘤、骨关节疾病、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妇科疾病、骨髓疾病、淋巴瘤、免疫荧光及电镜应用于肾病综合征的诊断、电镜应用于肿瘤的病理诊断等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同时开展免疫组化、原位分子杂交、液基酶细胞学检查、免疫荧光以及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技术等,成为省内开展项目最多、最全的病理科。

科室每年招收硕士生1名,接收进修生4-5名,安医大实习生及轮转生10余人,均有专人带教,定期讲座。承担了安医大学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及病理专科病理学部分教学任务。近3年来科室举办了全省病理诊断及技术新进展继教学习班及原位分子杂交技术及免疫组化标准化学习班对于提高全省病理诊断水平及新技术的应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医院动态

更多 >

我院神经外科成功为一名高龄帕金森病患者安装“脑起搏器”

“脑起搏器”(又称脑深部电刺激术,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因其具有可调、可控及可逆的独特优势而备受药物控制不良的帕金森病患者所青睐。对于高龄的帕金森病患者而言,因其脑萎缩直接影响术中靶点的定位成为DBS植入术的一难题。不过,我院神经外科主任牛朝诗教授领衔的手术团队利用先进立体定向技术,精心设计手术方案成功有效地解决这一难题,为一名73岁高龄帕金森病患者植入“脑起搏器(DBS)”。 该患者刘某,73岁,罹患帕金森病八年,一直饱受疾病的困扰,入院时已完全不能行走,起坐不能,连最基本的日常生活如:穿衣、扣扣子都困难,生活全靠家人的扶持,老人曾在国内多家医院就诊,在漫漫寻医问药路上饱受煎熬。近日,在医生的介绍中得知“通过向脑内植入‘脑起搏器’能有效缓解患者症状”这一消息后,经过病友介绍慕名前往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患者入院后神经影像学检查提示老年性脑萎缩明显,这对术中靶点能否精确定位提出严峻挑战。牛朝诗教授手术团队接诊后通过仔细检查与综合评估,经过缜密的思维和科学的探讨,制定一套“磁共振影像学定位+手术计划系统协同+术中微电极实时验证”三维一体方式确保靶点达精确定位和脑膜“点孔”理念减少脑脊液丢失的手术措施。术前通过磁共振立体定向引导和手术计划系统达到对靶点精确定位,术中通过微电极监测技术对靶点进行精确验证,同时术中通过脑膜“点孔”理念有效减少脑脊液丢失、有效缓解靶点移位,结果术中靶点一次性精确到位,达到了良好的手术效果,术中测试临床症状控制效果良好。患者康复出院的当天,其家人高兴地对医生说,“这么高龄、病情较重的帕金森病病人,获得手术成功也说明省立医院医疗技术水平高,真是名不虚传呀!”。 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自1998年8月开展DBS治疗帕金森病以来,在帕金森病的DBS刺激靶点选择及精确定位方面积累丰富的经验,手术技术更加完善。如今,该团队坚持“追求卓越、不断创新、奉献仁心、施展仁术”的精神,为造福更多帕金森病患者而不懈奋斗。(神经外科 梅加明)

专家科普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