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国际首例直肠癌肝转移微创同步切除术在中山医院成功完成

时间:2011-09-27 09:10 作者:复禾健康

       51岁的狄先生不幸患上直肠癌并伴有肝转移,幸运的是,他求诊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该院普外科和肝外科的专家们强强联手,运用当今最尖端的微创技术??达芬奇机器人和腹腔镜,为其同步切除了肝脏内的转移灶以及直肠癌,避免了两次手术打击。由于两处手术切口仅5厘米大小,病人术后恢复很好,第二天即下地走动。9月27日,刚刚术后一周,狄先生就康复出院了。

       9月20日,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外科主任秦新裕教授、肝外科主任樊嘉教授的指导下,普外科许剑民教授和肝外科王鲁副教授在麻醉科朱小平副主任技师的配合下,为病人实施了这一挑战国际先例的微创手术,应用腹腔镜切除肝转移灶,同时应用达芬奇机器人进行直肠癌根治术。手术组耗时5个小时,即完成了这一国际首例的直肠癌肝转移微创同步切除术,比实际开腹的同步切除节省了近2个小时。

       能够用微创方法同时完成两个高难度的手术,对患者而言,既达到治疗效果又减少了创伤应激反应,加快了术后恢复。目前国际上还没有将达芬奇机器人联合腹腔镜手术应用于同步结直肠癌及肝转移灶手术的报道,国内腹腔镜手术同步切除的报道也罕见。如今随着国际上首例直肠癌肝转移微创同步切除术的顺利完成势必带动更多的患者从中受益。

据悉,结直肠癌(CRC)发病率在我国逐年升高,但我国CRC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32%,远低于欧美国家,肝转移是其生存期短的主要原因。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外科秦新裕、许剑民教授领衔的团队从手术创新治疗、规范化综合治疗及预防肝转移等多方面开展系列研究,历经10年攻关,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该院CRC和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已达到欧洲标准,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空白,并获得2011年度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就开展了结直肠肝转移的外科手术治疗,累计手术例数居全国之首,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明显低于国内外平均水平,术后5年生存率达国际先进水平。此次,对于可切除的结直肠癌肝转移,该院利用普外科和肝外科在国内的优势地位,大胆地采取了一次手术同时切除结直肠癌原发灶与肝转移灶,避免了患者遭受二次手术打击和等待手术所导致的心理恐惧,同时减少了因仅切除原发灶后肝转移灶的迅速增大的风险。

       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很多原先的开腹手术逐渐被各种微创手术所代替,其中包括了肠癌与肝脏手术。腹腔镜是众所周知的一种微创的方法,在肠癌中应用逐渐推广,而近年来随着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的推广,逐渐被认为这是继腹腔镜手术后又一重大突破,达到更加微创的效果并且完全三维立体空间显示,完全模拟人的手在腹腔内操作灵活,能够完成腹腔镜无法完成的手术。据悉,中山医院结直肠癌专业组至今已开展了50余例达芬奇机器人结直肠癌根治术,手术效果良好,患者较一般开腹手术明显迅速恢复,提早出院。

医院动态

更多 >

外二支部参观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

记录过居民生活的老相机、老党员关心照顾独居老人的老照片、通过幻影成像技术再现的上世纪90年代华阳路街道的党员干部在极端天气下走访居民的场景一一呈现。 即将迎来建党93周年之际,外科二支部的同志们来到位于中山公园内的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学习活动。 博物馆内布展共分5部分,展出了400余幅照片、300余件实物、100余件艺术品,记录了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推进“凝聚力工程”、加强基层党建的过程。 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浓缩着一个时代的回忆,展馆中出现的“铜铃铛”、《万碗寿面庆重阳》油画、“感恩石”等物件,支部里有不少上海老城厢、小弄堂出来的“老上海”看到这些熟悉的物件倍感亲切。讲解员娓娓道来“凝聚力工程”建设的20年,历数了上海20多年的巨大变化。上世纪90年代初,以“了解人、关心人、凝聚人”为主要内容的“凝聚力工程”从长宁区华阳路街道起步,迅速推广到全市,在深入推进“凝聚力工程”建设过程中,先后涌现出杨浦区“一线工作法”、浦东新区“三服务”、徐汇区“康乐工程”、黄浦区“三会一代理”等一批先进典型,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使大家感慨万千。 通过本次活动,让支部党员强化了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理想信念和群众观念。大家纷纷表示,要密切党群关系,在思想上牢固树立群众观念、站稳群众立场、落实为病患和身边同事服务的责任;在行动上谱写好“为民、务实、清廉”三部曲,奏响“服务、求真、创新”三只音,共鸣“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赞歌。切实做到把群众的事放在心里,落在心坎上,用真心实意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在本次实践教育活动中,大家了解到近年上海社区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体会到广大基层党员为之付出的满腔热忱,收益很大,感触颇多。大家纷纷表示要向基层的同志学习,将学习到的精神贯彻到自身的工作中去,不辜负患者和社会对我们的信任,将服务做到极致。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一个月宝宝头上长痱子怎么办
陈腊梅
回答: 一个月宝宝头上长痱子可通过保持皮肤清洁干燥、调整环境温度、使用温和护肤品、避免过度包裹、及时就医等方式处理。痱子通常由汗腺堵塞、环境湿热、衣物过厚、皮肤摩擦、继发感染等原因引起。 1、保持清洁干燥 每日用温水轻柔清洗宝宝头部,水温控制在37-40摄氏度,清洗后立即用柔软棉巾蘸干水分。避免使用碱性肥皂或含酒精的清洁产品,可选择无泪配方的婴儿专用洗发露。清洗频率以每日1-2次为宜,出汗后需及时补充清洁。皮肤皱褶处如耳后、颈部需重点检查,防止汗液残留。 2、调节环境温度 保持室温在24-26摄氏度,湿度不超过60%。使用空调或风扇时避免直吹,可配合加湿器维持适宜湿度。白天每2小时开窗通风10分钟,夜间使用透气性好的蚊帐。外出时选择阴凉时段,用遮阳帽保护头部,婴儿推车需配备透气遮阳棚。 3、使用温和护肤品 清洗后薄涂含氧化锌的婴儿护臀膏或液体痱子粉,避开眼周和口鼻区域。严重时可遵医嘱使用炉甘石洗剂,每日2-3次点涂患处。禁用成人痱子粉或含薄荷成分的产品,过敏体质宝宝首次使用前需在耳后做小面积测试。 4、避免过度包裹 选择纯棉或竹纤维材质的宽松衣物,避免化纤面料。头部不宜长时间戴帽子,睡觉时使用透气枕巾。包裹襁褓时留出足够活动空间,可通过触摸宝宝后颈判断体温,温暖无汗为适宜状态。尿布区域需及时更换,防止局部湿热加重。 5、及时就医 若出现脓疱、发热或持续哭闹,可能提示继发感染,需儿科医生评估。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时可遵医嘱使用莫匹罗星软膏,真菌感染需用克霉唑乳膏。伴随湿疹样改变时,医生可能建议地奈德乳膏短期使用。哺乳期母亲需同步排查饮食过敏原。 日常护理需注意母乳喂养期间母亲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奶粉喂养需按标准比例冲调。宝宝衣物应单独手洗并阳光暴晒,指甲定期修剪防止抓伤。观察精神状态和进食情况,若痱子持续3天未缓解或扩散至躯干,须立即就诊。夏季可适当增加每日洗澡次数,但每次不超过5分钟,沐浴后3分钟内完成保湿护理。 陈腊梅副主任医师山东省立医院皮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