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康复科 (共4位医生)

科室简介

上海中山医院康复科科室概况

1988年建立康复医学科。

1994年4月成立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学研究所。

同年4月成立上海市红十字康复医学研究所。

2001年10月康复医学实验室建立(上海市第一批中医药科研一级实验室)。

2004年8月刘邦忠担任康复医学科副主任(主持工作)。

康复科门诊病人每年1.2万人次

自康复医学科成立以来,先后完成市科委课题“粘连性膝关节强直症的机理及中西结合实验研究”、“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完成市卫生局中医药处课题“软组织损伤气滞血瘀型和虚损瘀滞型的实验研究”、“缺血性中风的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研究”、“健脾利湿化痰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还完成了原上海医科大学研究所基金、CMB基金、中山复旦青年基金、上海市残疾人联合会、上海市老干部局等资助的课题20余项。

康复医学科主要诊治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风后遗症、脑损伤与脊髓损伤、各种骨关节功能障碍以及糖尿病、骨质疏松症、高血压等老年疾病。门诊病人每年5万余人次。

同时与骨科、神经内科、老年科等科室紧密合作,开展床旁骨科手术后、脑血管意外、脑外伤等疾病的急性期康复。目前有硕士生导师1名,已培养硕士毕业生近20名,现有再读硕士生2名。举办全国继续教育班20余期“现代康复医学临床功能检测与评估”。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医院动态

更多 >

外二支部参观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

记录过居民生活的老相机、老党员关心照顾独居老人的老照片、通过幻影成像技术再现的上世纪90年代华阳路街道的党员干部在极端天气下走访居民的场景一一呈现。 即将迎来建党93周年之际,外科二支部的同志们来到位于中山公园内的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学习活动。 博物馆内布展共分5部分,展出了400余幅照片、300余件实物、100余件艺术品,记录了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推进“凝聚力工程”、加强基层党建的过程。 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浓缩着一个时代的回忆,展馆中出现的“铜铃铛”、《万碗寿面庆重阳》油画、“感恩石”等物件,支部里有不少上海老城厢、小弄堂出来的“老上海”看到这些熟悉的物件倍感亲切。讲解员娓娓道来“凝聚力工程”建设的20年,历数了上海20多年的巨大变化。上世纪90年代初,以“了解人、关心人、凝聚人”为主要内容的“凝聚力工程”从长宁区华阳路街道起步,迅速推广到全市,在深入推进“凝聚力工程”建设过程中,先后涌现出杨浦区“一线工作法”、浦东新区“三服务”、徐汇区“康乐工程”、黄浦区“三会一代理”等一批先进典型,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使大家感慨万千。 通过本次活动,让支部党员强化了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理想信念和群众观念。大家纷纷表示,要密切党群关系,在思想上牢固树立群众观念、站稳群众立场、落实为病患和身边同事服务的责任;在行动上谱写好“为民、务实、清廉”三部曲,奏响“服务、求真、创新”三只音,共鸣“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赞歌。切实做到把群众的事放在心里,落在心坎上,用真心实意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在本次实践教育活动中,大家了解到近年上海社区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体会到广大基层党员为之付出的满腔热忱,收益很大,感触颇多。大家纷纷表示要向基层的同志学习,将学习到的精神贯彻到自身的工作中去,不辜负患者和社会对我们的信任,将服务做到极致。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