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肾内科 (共15位医生)

科室简介

肾内科创建于1973年,包括当时大内科下属的肾脏病组和血液透析室。1982年独立为肾内科。肾内科成为我国重要的肾脏内科和血液净化的临床和科研基地,总体医疗和科研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1973年参与我国第一台平板型血液透析机的研制,并开展了我国第一例血液透析治疗。1975年开展我国第一例尸体肾脏移植获得成功。1978年开始血液净化临床研究,在国内率先开展一系列血液净化新技术。1979年开展肾脏穿刺活组织检查工作。2002年被国家教委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肾内科教书育人:1982年设立硕士生培养点。1988年设立博士生培养点。2002年设立博士后研究站。迄今为止已培养硕士生30名,博士生20名。现有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3名。在研博士后2名,在读博士生5名,硕士生8名。承担历年本科及进修医生教学任务。先后举办全国肾脏病及血液净化学习班6期。
  肾内科先后承担国家、省部级课题近20余项,包括国家自然基金、九五、十五攻关、211工程等项目。1978年获卫生部肾移植先进集体奖。1989年血液净化系列技术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6年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肾炎的病理、免疫病理、分子病理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年急性肾功能衰竭基础和临床研究获原上海医科大学临床医疗成果奖。2001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诊断与治疗通过上海市科技成果鉴定。参加编著《实用内科学》、《肾脏病学》、《内科学》(五年制和七年制全国规划教材)、《肾脏移植》、《一氧化氮生物医学》、《实用胸膜疾病》、《肾脏病学理论与实践》、《实用药物手册》、《内科学新技术、新进展》等著作。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近300篇。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医院动态

更多 >

外二支部参观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

记录过居民生活的老相机、老党员关心照顾独居老人的老照片、通过幻影成像技术再现的上世纪90年代华阳路街道的党员干部在极端天气下走访居民的场景一一呈现。 即将迎来建党93周年之际,外科二支部的同志们来到位于中山公园内的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学习活动。 博物馆内布展共分5部分,展出了400余幅照片、300余件实物、100余件艺术品,记录了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推进“凝聚力工程”、加强基层党建的过程。 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浓缩着一个时代的回忆,展馆中出现的“铜铃铛”、《万碗寿面庆重阳》油画、“感恩石”等物件,支部里有不少上海老城厢、小弄堂出来的“老上海”看到这些熟悉的物件倍感亲切。讲解员娓娓道来“凝聚力工程”建设的20年,历数了上海20多年的巨大变化。上世纪90年代初,以“了解人、关心人、凝聚人”为主要内容的“凝聚力工程”从长宁区华阳路街道起步,迅速推广到全市,在深入推进“凝聚力工程”建设过程中,先后涌现出杨浦区“一线工作法”、浦东新区“三服务”、徐汇区“康乐工程”、黄浦区“三会一代理”等一批先进典型,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使大家感慨万千。 通过本次活动,让支部党员强化了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理想信念和群众观念。大家纷纷表示,要密切党群关系,在思想上牢固树立群众观念、站稳群众立场、落实为病患和身边同事服务的责任;在行动上谱写好“为民、务实、清廉”三部曲,奏响“服务、求真、创新”三只音,共鸣“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赞歌。切实做到把群众的事放在心里,落在心坎上,用真心实意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在本次实践教育活动中,大家了解到近年上海社区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体会到广大基层党员为之付出的满腔热忱,收益很大,感触颇多。大家纷纷表示要向基层的同志学习,将学习到的精神贯彻到自身的工作中去,不辜负患者和社会对我们的信任,将服务做到极致。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