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心脏超声诊断科 (共13位医生)

科室简介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脏超声诊断科(心超室)建于1984年,是我国创建最早的心脏超声诊断室之一,奠基人为姜楞教授。共有医务人员11名,9人具有研究生学历,其中高级职称2名,中级职称3名,初级职称6名。总体医疗和科研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历任主任有姜楞教授(现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客座教授)、沈学东教授。

心超室是国家影像学重点学科、上海市心血管临床医学中心、上海市超声质量控制中心、复旦大学超声医学与工程研究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内主要的心血管病超声诊断中心之一,超声诊断与手术符合率达到98%以上,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并有98%以上的病人可以在术前免受创伤性心导管检查而直接进行外科手术。

心超室现有多功能彩色心脏超声检查仪9台,床旁便携式心脏超声检查仪1台。每年完成常规心脏超声检查、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急诊床旁超声心动图检查、术中心超监测等约45000余次,工作量在上海名列第一,在全国名列前茅。心超室近年来获得的荣誉有:

2003年被评为复旦大学三八红旗集体。

2006年被评为复旦大学巾帼文明岗,上海市卫生系统红旗文明岗。

2007年被评为上海市三八红旗集体,中山医院十佳集体 。

2008年被评为“全国巾帼文明岗”。

现有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研究生导师1名。已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50余名,目前在读博士生8名,硕士生5名。每年举办1~3期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接受进修医师20余名,共培养进修医师400余名。每年举办超声心动图新技术研讨会。

科研工作

近年来,共发表论文200余篇,参加编写专著20余本,在美国和欧洲心脏病年会和超声心动图年会上发表论文30余篇。获得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各2项,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5项。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医院动态

更多 >

外二支部参观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

记录过居民生活的老相机、老党员关心照顾独居老人的老照片、通过幻影成像技术再现的上世纪90年代华阳路街道的党员干部在极端天气下走访居民的场景一一呈现。 即将迎来建党93周年之际,外科二支部的同志们来到位于中山公园内的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学习活动。 博物馆内布展共分5部分,展出了400余幅照片、300余件实物、100余件艺术品,记录了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推进“凝聚力工程”、加强基层党建的过程。 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浓缩着一个时代的回忆,展馆中出现的“铜铃铛”、《万碗寿面庆重阳》油画、“感恩石”等物件,支部里有不少上海老城厢、小弄堂出来的“老上海”看到这些熟悉的物件倍感亲切。讲解员娓娓道来“凝聚力工程”建设的20年,历数了上海20多年的巨大变化。上世纪90年代初,以“了解人、关心人、凝聚人”为主要内容的“凝聚力工程”从长宁区华阳路街道起步,迅速推广到全市,在深入推进“凝聚力工程”建设过程中,先后涌现出杨浦区“一线工作法”、浦东新区“三服务”、徐汇区“康乐工程”、黄浦区“三会一代理”等一批先进典型,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使大家感慨万千。 通过本次活动,让支部党员强化了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理想信念和群众观念。大家纷纷表示,要密切党群关系,在思想上牢固树立群众观念、站稳群众立场、落实为病患和身边同事服务的责任;在行动上谱写好“为民、务实、清廉”三部曲,奏响“服务、求真、创新”三只音,共鸣“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赞歌。切实做到把群众的事放在心里,落在心坎上,用真心实意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在本次实践教育活动中,大家了解到近年上海社区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体会到广大基层党员为之付出的满腔热忱,收益很大,感触颇多。大家纷纷表示要向基层的同志学习,将学习到的精神贯彻到自身的工作中去,不辜负患者和社会对我们的信任,将服务做到极致。

专家科普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