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立足临床 服务科研-记2014年本院内分泌科科室科技年会

时间:2014-04-09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3月16日,在本院5号楼6楼举行了一年一度的“2014年中山医院内分泌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会议暨科室科技年会”。

  重点专科的建设是以亚专科建设为契机,通过各亚专科建设使学科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目前内分泌科共有12个亚专科,包括基础研究组、长风社区研究组、肥胖-代谢综合征-脂肪肝组、脂代谢紊乱组、遗传组、老年内分泌组、垂体肾上腺组、骨代谢组、移植相关糖尿病组、糖尿病教育与血糖监测组、代谢手术组以及甲状腺组。会议首先由各亚专科组长根据科室年度计划,结合重点专科建设的要求,从开展新技术及推广应用,拓宽收治病人来源,所承担的课题及发表论文等方面总结了去年的工作成果,并阐述新一年的工作计划。科研处领导到会指导。

  基础研究组组长夏朴教授首先介绍了实验室的初期建设和实验室规范化管理,他强调了科研的重要性,在圈内,科研是硬实力,文章决定科室的信誉与地位,临床医生应该从临床上发掘科学问题,继而转向基础研究。夏朴教授建议每个亚专科都能从临床中发掘一个课题与基础合作,通过基础研究的成果进一步服务临床,实现真正的转化医学。

  “长风社区研究”是学科发展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拥有不可估量的前景和资源。负责长风社区研究的林寰东副主任医师向我们展示了长风研究的初步成果:作为国家“十一·五”支撑课题和原上海市卫生局重点课题,迄今为止共入组六千余人,收集临床表型参数900项,目前已建立生物样本库,收集、分装标本超过20万份;发表论文13篇,并有数十篇文章待发表。下一步将启动第一轮前瞻性随访研究;进一步依托上海市重要疾病联合攻关项目(社区人群骨质疏松症与多种代谢疾病的前瞻性研究),对我国中年以上人群常见的多种慢性疾病(包括糖尿病、骨质疏松等)进行长期系列研究,为制定和完善我国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策略和医疗卫生策划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肥胖-代谢综合征-脂肪肝组骨干颜红梅医师介绍了作为《中华内分泌分会肝病与代谢学组》组长单位在医疗和科研上所获得的卓越成绩以及对脂肪肝病人的分级诊治方法。目前在研课题研究进展顺利,预计将发表SCI论文13篇,下一步将进一步提高定量诊断脂肪肝门诊的知名度,并通过依托申康项目在社区积极开展超声肝脏脂肪定量等适宜技术的推广,提高对基层医院的辐射作用。颜红梅医师的介绍向我们展示了拥有最多国家自然基金和最丰富基础研究成果亚专科的实力。肝组的研究成果充分体现了科学研究只要把握正确的研究方向并坚持,就会有新的突破性的发现。

  脂代谢紊乱及遗传组组长凌雁副主任医师对该小组的工作进行了回顾与展望:目前已完成2000多例病例收集,前期数据收集工作已完成,数据库已基本完善,下一步工作将通过对多项临床参数的总结,分析并进行相关遗传学检测,从而以独特的内分泌角度进行冠心病研究,预测冠心病的高危因素。

  作为重点专科的老年内分泌共同建设者之一,老年科胡予主任参加了本次会议,她从老年科自身特点探讨氧化应激在增龄相关疾病中的作用及抗氧化治疗的价值,介绍了目前老年内分泌亚专科建设所取得的成绩以及今后依托重点专科建设的本亚专科研究方向。

  陆志强副主任医师、于明香副教授、卞华副主任医师分别代表垂体肾上腺组、骨代谢与移植相关糖尿病以及糖尿病教育与血糖监测组进行发言,他们总结前一年所取得的成果以及今年的研究计划,每位主任的发言均为该组下一步发展描绘了宏伟的蓝图。

  作为两个新兴的亚专科,常薪霞医师介绍了代谢手术的前景,虽然至今仅有9位患者进行了手术,但取得的效果是令人欣喜的。蒋晶晶医师在甲状腺组中做了许多基础与临床的工作,去年的甲状腺MDT及甲状腺学习班深受好评。

  科研处姜红处长,以及分管科研的王翔宇科长,向我们再次介绍了科研处的分工及各级人才计划。

  高鑫主任总结了本次会议的内容。她充分肯定各亚专科所取得的成绩,各亚专科在既往的工作基础上均有新的突破,但同时也提出了科室存在的不足;强调了学科人才梯队建设的重要性,希望大家都有人才建设的危机感,要成为能做、会做、想做事情的人;学习国际上最新进展,开发适宜技术、用更有效的诊疗服务惠及更多患者,从而提高科室的知名度,拓展科室的辐射能力;要善于从常见病中发现问题,寻找罕见病的蛛丝马迹,不断提升自身实力,不断学习与充实自身的“疾病库”,熟记内分泌各种罕见病临床表现,以此提升诊断罕见病的能力;用科研的眼光着手于临床医疗,从临床中发现有价值的科学问题;科室各级医师应该培养从临床实践中提出有价值的科学问题、通过一个科学问题展开科学研究的能力;并且再次强调科室建立有科内科研基金,通过科内提交标书评审每年可资助有价值的科研项目2-3项,作为研究项目的启动资金。与会人员均表示愿意积极申请科内基金,从而真正做到立足于临床,服务于科研。

  本次会议,内分泌科对各亚专业的既往工作进行了总结,看到了自身的不足,但为各亚专业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平台,明确了目标,从而为整个学科发展引领了方向。通过重点专科建设,使本学科得以持续发展,从而使本专业的学科地位得以提升。

医院动态

更多 >

外二支部参观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

记录过居民生活的老相机、老党员关心照顾独居老人的老照片、通过幻影成像技术再现的上世纪90年代华阳路街道的党员干部在极端天气下走访居民的场景一一呈现。 即将迎来建党93周年之际,外科二支部的同志们来到位于中山公园内的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学习活动。 博物馆内布展共分5部分,展出了400余幅照片、300余件实物、100余件艺术品,记录了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推进“凝聚力工程”、加强基层党建的过程。 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浓缩着一个时代的回忆,展馆中出现的“铜铃铛”、《万碗寿面庆重阳》油画、“感恩石”等物件,支部里有不少上海老城厢、小弄堂出来的“老上海”看到这些熟悉的物件倍感亲切。讲解员娓娓道来“凝聚力工程”建设的20年,历数了上海20多年的巨大变化。上世纪90年代初,以“了解人、关心人、凝聚人”为主要内容的“凝聚力工程”从长宁区华阳路街道起步,迅速推广到全市,在深入推进“凝聚力工程”建设过程中,先后涌现出杨浦区“一线工作法”、浦东新区“三服务”、徐汇区“康乐工程”、黄浦区“三会一代理”等一批先进典型,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使大家感慨万千。 通过本次活动,让支部党员强化了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理想信念和群众观念。大家纷纷表示,要密切党群关系,在思想上牢固树立群众观念、站稳群众立场、落实为病患和身边同事服务的责任;在行动上谱写好“为民、务实、清廉”三部曲,奏响“服务、求真、创新”三只音,共鸣“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赞歌。切实做到把群众的事放在心里,落在心坎上,用真心实意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在本次实践教育活动中,大家了解到近年上海社区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体会到广大基层党员为之付出的满腔热忱,收益很大,感触颇多。大家纷纷表示要向基层的同志学习,将学习到的精神贯彻到自身的工作中去,不辜负患者和社会对我们的信任,将服务做到极致。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刮疣治疗是怎样治疗的
王志新
回答: 刮疣治疗通常采用物理清除联合药物治疗的方式,主要包括冷冻治疗、激光治疗、电灼治疗、手术切除及外用药物等。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引起的皮肤赘生物,需根据疣体类型、大小及部位选择个体化方案。 一、冷冻治疗 冷冻治疗通过液氮低温使疣体组织坏死脱落,适用于寻常疣、跖疣等表浅疣体。治疗时可能伴随短暂疼痛,需重复进行2-3次,间隔2-3周。治疗后局部可能出现水疱或色素沉着,需保持创面干燥避免感染。冷冻治疗对周围正常组织损伤较小,但深部疣体可能需配合其他疗法。 二、激光治疗 激光治疗利用二氧化碳激光气化疣体组织,适用于甲周疣、尖锐湿疣等难治性疣。治疗精准度高且出血少,但可能遗留浅表瘢痕。术后需涂抹抗生素软膏如莫匹罗星软膏预防感染,避免接触水直至结痂脱落。激光治疗对HPV病毒有直接灭活作用,复发概率较低。 三、电灼治疗 电灼治疗通过高频电流烧灼疣体基底部,适用于带蒂疣或较大疣体。治疗时需局部麻醉,术后形成焦痂需自然脱落。可能产生暂时性色素减退,瘢痕体质者慎用。电灼可彻底清除可见疣体,但需配合干扰素凝胶等药物降低复发风险。 四、手术切除 手术切除适用于直径超过1厘米的巨型疣或疑似恶变疣体。采用梭形切口完整剥离疣体并缝合,术后病理检查确认性质。需定期换药并使用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预防感染,拆线后可能需加压包扎防止瘢痕增生。手术能一次性解决病灶,但创伤较大且可能影响局部功能。 五、外用药物 外用药物如水杨酸软膏、咪喹莫特乳膏、鬼臼毒素酊等,适用于儿童或面部细小疣体。药物通过腐蚀或免疫调节作用促使疣体脱落,需持续使用4-8周。治疗期间可能出现局部红肿,应避开正常皮肤涂抹。药物疗法痛苦小但疗程长,需配合提高免疫力减少复发。 疣治疗后需保持患处清洁干燥,避免搔抓导致病毒扩散。建议加强营养摄入,适当补充维生素A、维生素C等增强免疫功能。穿透气鞋袜防止足部疣复发,性接触传播型疣应伴侣同治。若疣体反复发作或短期内增多,需排查免疫缺陷疾病并及时复诊调整治疗方案。 王志新主任医师中日友好医院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