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血液科 (共10位医生)

科室简介
血液科创建于1955年,其奠基人陈悦书是我国著名的血液病学家、教授。在血液肿瘤化疗,自体骨髓移植等方面处于全国领先。80年代中期,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出现了较大的进展,建立了较完善的血液实验室及细胞培养室。目前临血液病房、实验室、层流室三位一体,建立了较完善的临床科研体系,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血液科病房正式床位44张,层流室床位4张。层流仓床位2张。目前平均每年收治住院病人640人,门诊病人7000人次。
  血液科概况--血液研究室
  血液研究室,有二氧化碳培养箱、超净工作台、酶标仪器、离心机、倒置纤维镜等、液氮冻存等设备。可开展常规细胞的培养及冻存、血小板抗体检测等工作。
  血液科教书育人:血液科是我国最早实行研究生教育的学科之一。血液科已培养博士和硕士毕业生23名,现有在读博士1名,硕士2名。血液科承担了五年制和七年制学生内科学和诊断学教学的血液相关内容。带教七年制和本科生实习及来自全国各地的进修人员。
  血液科著书立说:近5年发表论60余文篇,会议论文50余篇。
  血液科科研工作:承担的卫生部课题“纤溶酶的分离、提纯和生化分析”获上海市科技颈部三等奖,自然学基金“血小板脂蛋白和血细胞关系获卫生部三等奖。在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方面处于领先地位,近年来开展20余例,均取得了良好临床效果。在重症感染、真菌感染的治疗方面获得巨大的成功。
  血液科展望未来:在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基础上开展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及脐血移植。扩大目前移植的适应症,如开展非血液肿瘤的移植,自体免疫性疾病的移植。探索治疗血液肿瘤的新药新方案,进一部提高血液肿瘤的缓解率和生存期。在血液临床方面继续保持领先地位。规范和建全血液研究室,开展与临床相关具有实用性的基础研究,如血液肿瘤耐药的逆转,抗肿血液瘤新药的实验筛选,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实验研究等。继续培养血液科研究生和接受来自全国各地的进修医师。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医院动态

更多 >

外二支部参观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

记录过居民生活的老相机、老党员关心照顾独居老人的老照片、通过幻影成像技术再现的上世纪90年代华阳路街道的党员干部在极端天气下走访居民的场景一一呈现。 即将迎来建党93周年之际,外科二支部的同志们来到位于中山公园内的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学习活动。 博物馆内布展共分5部分,展出了400余幅照片、300余件实物、100余件艺术品,记录了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推进“凝聚力工程”、加强基层党建的过程。 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浓缩着一个时代的回忆,展馆中出现的“铜铃铛”、《万碗寿面庆重阳》油画、“感恩石”等物件,支部里有不少上海老城厢、小弄堂出来的“老上海”看到这些熟悉的物件倍感亲切。讲解员娓娓道来“凝聚力工程”建设的20年,历数了上海20多年的巨大变化。上世纪90年代初,以“了解人、关心人、凝聚人”为主要内容的“凝聚力工程”从长宁区华阳路街道起步,迅速推广到全市,在深入推进“凝聚力工程”建设过程中,先后涌现出杨浦区“一线工作法”、浦东新区“三服务”、徐汇区“康乐工程”、黄浦区“三会一代理”等一批先进典型,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使大家感慨万千。 通过本次活动,让支部党员强化了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理想信念和群众观念。大家纷纷表示,要密切党群关系,在思想上牢固树立群众观念、站稳群众立场、落实为病患和身边同事服务的责任;在行动上谱写好“为民、务实、清廉”三部曲,奏响“服务、求真、创新”三只音,共鸣“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赞歌。切实做到把群众的事放在心里,落在心坎上,用真心实意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在本次实践教育活动中,大家了解到近年上海社区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体会到广大基层党员为之付出的满腔热忱,收益很大,感触颇多。大家纷纷表示要向基层的同志学习,将学习到的精神贯彻到自身的工作中去,不辜负患者和社会对我们的信任,将服务做到极致。

专家科普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