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高压氧治疗室 (共1位医生)

科室简介
高压氧治疗室创建于1997年,现拥有二台大型空气加压氧舱,其中一台具有特殊功能,可治疗减压病(其工作压力为6公斤),另外一台20人座位大型空气加压氧舱,舱内配有电视、现代化对讲系统等,舱容超于国家标准,舱外设有若干个常压吸氧位置,为不宜进舱吸氧的病人提供适宜的吸氧场所,新舱的特点能使病人放松地接受安全的高压氧治疗,另外现设有45张普通病床、若干间特需包房、急诊病房、门诊输液室、换药室、清创手术室,为适应高压氧综合治疗的众多科目疾病的病人提供急诊抢救、和一般治疗的服务。
  高压氧治疗室现有中高级职称的医务人员12名,占全科室人员的50%。高压氧治疗室负责人:郭美奂(上海市医学会高压氧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用高压氧临床质量控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专家顾问组五人:梅振武(内科教授),汪昕(神经内科主任、教授)张晓彪(神经外科主任、主任医师),郭大乔(血管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施德源(骨科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二名:查晓冰(神经内科硕士生)、韩宝福,住院医师三名、操舱技术人员四名(均为主管技师),专科护士11名(其中一名主管护师),
  高压氧治疗室,医、护、技工作人员均经专业知识培训,具备高压氧治疗专业知识,在临床医疗上具有全科临床医疗和管理经验。
  高压氧治疗室医疗特色:抢救CO(煤气)中毒成功率达98%,尤其是对重度CO(煤气)中毒有其科学的综合的治疗方案;全年24小时守侯急诊需做高压氧治疗的病人,尤其CO(煤气)中毒、天然气中毒可在急诊后半小时左右进舱抢救治疗。
  高压氧治疗室十三年来已接受:住院病人数已达11300名,门诊就诊20000人次数,高压氧治疗人数平均每年为21000人次。每年接受上海市高压氧质控中心检查,质量评分名列上海市45家氧舱中前茅。十几年来未发生过一起医疗差错。
  高压氧治疗室已接受一氧化碳中毒及其它有害气体中毒、迟发性脑病外,还对脑血管疾病的(脑血栓、脑动脉粥样硬化、脑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糖尿病足、周围神经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外伤性的疾病(颅脑损伤、脊髓损伤、脑震荡、脑挫裂伤、脑外伤后遗症、骨折延迟愈合和骨不连)、周围血管疾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血管栓塞、下肢慢性溃疡、肢端动脉痉挛)、断肢(指、趾)等再植、植皮(单纯皮瓣或带血管蒂皮瓣)术后、大面积创伤术后、无菌性骨坏死、慢性骨髓炎、感染性疾病(气性坏疽、厌氧菌感染、病毒性脑炎)、银屑病、突发性耳聋、面瘫、视网膜脉络膜炎、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视网膜静脉阻塞、溺水、减压病等众多科目中的多种疾病的病人进行高压氧治疗,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高压氧治疗室著书:《高压氧治疗经验选集》;《高压氧临床应用参考手册》。参编《医用高压氧规范管理与临床实践》,论文15余篇。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医院动态

更多 >

外二支部参观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

记录过居民生活的老相机、老党员关心照顾独居老人的老照片、通过幻影成像技术再现的上世纪90年代华阳路街道的党员干部在极端天气下走访居民的场景一一呈现。 即将迎来建党93周年之际,外科二支部的同志们来到位于中山公园内的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学习活动。 博物馆内布展共分5部分,展出了400余幅照片、300余件实物、100余件艺术品,记录了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推进“凝聚力工程”、加强基层党建的过程。 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浓缩着一个时代的回忆,展馆中出现的“铜铃铛”、《万碗寿面庆重阳》油画、“感恩石”等物件,支部里有不少上海老城厢、小弄堂出来的“老上海”看到这些熟悉的物件倍感亲切。讲解员娓娓道来“凝聚力工程”建设的20年,历数了上海20多年的巨大变化。上世纪90年代初,以“了解人、关心人、凝聚人”为主要内容的“凝聚力工程”从长宁区华阳路街道起步,迅速推广到全市,在深入推进“凝聚力工程”建设过程中,先后涌现出杨浦区“一线工作法”、浦东新区“三服务”、徐汇区“康乐工程”、黄浦区“三会一代理”等一批先进典型,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使大家感慨万千。 通过本次活动,让支部党员强化了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理想信念和群众观念。大家纷纷表示,要密切党群关系,在思想上牢固树立群众观念、站稳群众立场、落实为病患和身边同事服务的责任;在行动上谱写好“为民、务实、清廉”三部曲,奏响“服务、求真、创新”三只音,共鸣“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赞歌。切实做到把群众的事放在心里,落在心坎上,用真心实意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在本次实践教育活动中,大家了解到近年上海社区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体会到广大基层党员为之付出的满腔热忱,收益很大,感触颇多。大家纷纷表示要向基层的同志学习,将学习到的精神贯彻到自身的工作中去,不辜负患者和社会对我们的信任,将服务做到极致。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怀孕6个月日常生活中注意什么
冷启刚
回答: 怀孕6个月需注意均衡饮食、适度运动、定期产检、避免危险动作及保持情绪稳定。主要有营养补充、姿势调整、睡眠管理、症状监测、心理调适等方面。 1、营养补充 孕中期需增加优质蛋白摄入,如鱼肉、鸡蛋、豆制品,每日搭配深色蔬菜和全谷物。钙需求增至1000毫克/天,可通过牛奶、芝麻等补充,同时补充铁剂预防贫血。避免生食、高糖高盐食物,控制咖啡因摄入量在200毫克以内。 2、姿势调整 避免久站久坐,每1小时变换姿势,坐时用靠垫支撑腰部。弯腰动作改为屈膝下蹲,提重物不超过5公斤。睡觉采用左侧卧位,双腿间夹孕妇枕缓解压力。禁止突然扭转腰部或高举手臂等危险动作。 3、睡眠管理 保持7-9小时规律睡眠,午休不超过30分钟。睡前2小时限制液体摄入,抬高下肢减轻水肿。出现腿抽筋可热敷并补充镁剂,使用U型枕支撑腹部。夜间频尿可尝试盆底肌训练,避免睡前饮用利尿饮品。 4、症状监测 记录胎动频率,2小时内少于10次需就医。警惕持续头痛、视物模糊等妊高征征兆。分泌物异常或规律宫缩应立即检查。控制体重增长在每周0.5公斤内,血糖偏高者需严格监测饮食。 5、心理调适 参加孕妇课程学习分娩知识,与伴侣共同制定育儿计划。每天进行正念呼吸练习,焦虑时可听胎心音缓解。避免接触负面生育信息,建立亲友支持网络。出现持续情绪低落需寻求专业心理疏导。 建议穿着宽松棉质衣物和防滑平底鞋,洗澡水温不超过38℃,避免桑拿和长时间泡澡。外出携带急救卡和产检资料,远离拥挤场所和化学污染环境。学习拉玛泽呼吸法,提前准备待产包物品清单,出现阴道流血、破水等紧急情况立即平卧送医。 冷启刚主任医师山东省立医院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