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超声诊断科 (共12位医生)

科室简介
超声诊断科创建于1958年,奠基人是我国著名的医学超声专家徐智章教授。1992年成立超声诊断科首任主任为徐智章。其总体医疗科研水平居国内领先水平。现任主任王文平,副主任黄备建。1958年12月建立超声诊断室,1962年中山医院成立医用电子室,1978年卫生部批准成立超声诊断研究室,1992年成立超声诊断科,2000年成立上海市超声质量控制中心(挂靠我院),2003年成立复旦大学超声医学与工程研究所(挂靠我院)。
  超声诊断科主要由门诊超声室、住院超声室、彩超室、介入超声室等组成。共有医务人员23人,其中教授2名,副主任医师3名,主治医师8名,住院医师5名,主管技师2名。
  超声诊断科科研工作:1960年与上海第一医学院协作制成国内第一台手动B型(ABP)超声显像仪。1962年制成国内第一台多普勒超声血管诊断仪。1980年在国内首先制成CO2超声造影剂进行心脏疾病的诊断研究。1983年在国内较早对原发性肝癌进行B型实时超声诊断研究。1988年开始首先在国内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肝内占位病变进行系统研究。1990年开始首先在国内用CO2超声造影剂对原发性肝癌进行了系统研究。1991年开始在国内较早对肝癌进行超声引导下局部治疗的研究。1998年开始在国内较早进行经周围血管超声造影诊断肝肿瘤的系统研究。2000年用Levovist超声造影剂进行彩色多普勒及二次谐波超声造影的系统研究。2002年开始进行实时超声造影诊断肝肿瘤的系统研究,居国内超声造影领先水平。成为新型超声造影剂SonoVue的全国四个临床试验基地之一。获得1982年卫生部科技成果二等甲级奖、1992年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徐智章获1988年World Federation of Ultrasound in Medicine and Biology(WFUMB)颁发的Pioneer Award。王文平获1992年中国科协第三届青年科技奖。获国内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三等奖多项。参与“八五”攻关等课题研究多项。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医院动态

更多 >

外二支部参观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

记录过居民生活的老相机、老党员关心照顾独居老人的老照片、通过幻影成像技术再现的上世纪90年代华阳路街道的党员干部在极端天气下走访居民的场景一一呈现。 即将迎来建党93周年之际,外科二支部的同志们来到位于中山公园内的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学习活动。 博物馆内布展共分5部分,展出了400余幅照片、300余件实物、100余件艺术品,记录了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推进“凝聚力工程”、加强基层党建的过程。 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浓缩着一个时代的回忆,展馆中出现的“铜铃铛”、《万碗寿面庆重阳》油画、“感恩石”等物件,支部里有不少上海老城厢、小弄堂出来的“老上海”看到这些熟悉的物件倍感亲切。讲解员娓娓道来“凝聚力工程”建设的20年,历数了上海20多年的巨大变化。上世纪90年代初,以“了解人、关心人、凝聚人”为主要内容的“凝聚力工程”从长宁区华阳路街道起步,迅速推广到全市,在深入推进“凝聚力工程”建设过程中,先后涌现出杨浦区“一线工作法”、浦东新区“三服务”、徐汇区“康乐工程”、黄浦区“三会一代理”等一批先进典型,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使大家感慨万千。 通过本次活动,让支部党员强化了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理想信念和群众观念。大家纷纷表示,要密切党群关系,在思想上牢固树立群众观念、站稳群众立场、落实为病患和身边同事服务的责任;在行动上谱写好“为民、务实、清廉”三部曲,奏响“服务、求真、创新”三只音,共鸣“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赞歌。切实做到把群众的事放在心里,落在心坎上,用真心实意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在本次实践教育活动中,大家了解到近年上海社区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体会到广大基层党员为之付出的满腔热忱,收益很大,感触颇多。大家纷纷表示要向基层的同志学习,将学习到的精神贯彻到自身的工作中去,不辜负患者和社会对我们的信任,将服务做到极致。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