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血管外科 (共16位医生)

科室简介
血管外科是中国最早开展临床与实验研究工作,1959年冯友贤教授等在国内首创国产真丝人造血管,荣获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60年代初建立全国第一个血管外科组,对中国血管外科工作进行了开拓性探索,1979年卫生部批准中山医院成立全国第一个血管外科研究室,全国著名外科专家冯友贤和吴肇光教授先后担任研究室主任,李建明教授任副主任,右一为研究室首任主任冯友贤教授,左一为研究室首任副主任李建明教授,1988年中山医院成立了国内第一个独立的血管外科,规范了腹主动脉瘤、下肢动脉闭塞症和颅外颈动脉狭窄的外科手术治疗方法,使之成为国内血管外科的经典手术。
  血管外科90年代,在国内率先开展胸腹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规范手术治疗,它们被国际上视作血管外科难度最大、风险极高的巨创手术,目前也仅有美国少数几个血管外科中心可以开展此类手术。迄今,我科所开展此二类手术之数量与成功率均为全国之最
  血管外科1998年,开展动脉瘤的腔内微创手术,获上海市临床医疗成果奖,1999年成立复旦大学血管外科研究所,国内唯一一家血管外科博士后流动站,王玉琦和符伟国教授分别任所长、副所长,2001年,建立国内第一个专业腔内血管外科手术室,开展各种腔内治疗200多例,同年,与美国Boston科学有限公司共同创立了中国第一家腔内血管外科医疗中心,80年代至今持续为全国各地培养大量血管外科专业人才——中国血管外科的摇篮。复旦大学血管外科研究所对血管外科疾病治疗的年门诊量、手术量最大,治疗病种最全,经典手术与微创治疗并重,集临床、科研、教学于一体,为医学界和病人公认的权威医疗单位,年门诊量12000人次/年,其中专家门诊5000人次/年,核定床位20张,实际开放床位30张,住院人数800人次/年,外省市病人约占住院患者的65%,疑难病例占50%,危重病例占30%,手术700例/年,国内最早开展动脉疾病的腔内微创手术单位之一,专科手术种类和数量位居国内之首,凭借中山医院雄厚的综合实力,麻醉、影像、监护、心内、心外等科室的密切协助,在攻克高难度病例时,中山医院血管外科比其他医院血管外科具有更大的优势。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医院动态

更多 >

外二支部参观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

记录过居民生活的老相机、老党员关心照顾独居老人的老照片、通过幻影成像技术再现的上世纪90年代华阳路街道的党员干部在极端天气下走访居民的场景一一呈现。 即将迎来建党93周年之际,外科二支部的同志们来到位于中山公园内的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学习活动。 博物馆内布展共分5部分,展出了400余幅照片、300余件实物、100余件艺术品,记录了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推进“凝聚力工程”、加强基层党建的过程。 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浓缩着一个时代的回忆,展馆中出现的“铜铃铛”、《万碗寿面庆重阳》油画、“感恩石”等物件,支部里有不少上海老城厢、小弄堂出来的“老上海”看到这些熟悉的物件倍感亲切。讲解员娓娓道来“凝聚力工程”建设的20年,历数了上海20多年的巨大变化。上世纪90年代初,以“了解人、关心人、凝聚人”为主要内容的“凝聚力工程”从长宁区华阳路街道起步,迅速推广到全市,在深入推进“凝聚力工程”建设过程中,先后涌现出杨浦区“一线工作法”、浦东新区“三服务”、徐汇区“康乐工程”、黄浦区“三会一代理”等一批先进典型,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使大家感慨万千。 通过本次活动,让支部党员强化了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理想信念和群众观念。大家纷纷表示,要密切党群关系,在思想上牢固树立群众观念、站稳群众立场、落实为病患和身边同事服务的责任;在行动上谱写好“为民、务实、清廉”三部曲,奏响“服务、求真、创新”三只音,共鸣“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赞歌。切实做到把群众的事放在心里,落在心坎上,用真心实意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在本次实践教育活动中,大家了解到近年上海社区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体会到广大基层党员为之付出的满腔热忱,收益很大,感触颇多。大家纷纷表示要向基层的同志学习,将学习到的精神贯彻到自身的工作中去,不辜负患者和社会对我们的信任,将服务做到极致。

专家科普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