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检验科 (共2位医生)

科室简介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始建于1940年,在开办至今的近七十年历程中,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从单一手工操作的简单化验室发展成为了一个检测设备先进齐全、兼具现代化硬件和软件的医学检验科。全科现有在职工作人员86人,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工作人员占69%,中高级以上职称占42%。全科设有临床基础检验室、急诊检验室、临床生化室和临床免疫室(包括HIV初筛实验室和基因扩增实验室)、血液实验室、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基本满足了临床对检验的需求。其中,临床微生物实验室为上海市院内感染质控中心。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于2009年8月成为上海市首家通过ISO15189实验室质量体系现场评审认可的医学实验室。获得此项认可,是对整个医学实验室的管理体系和检测质量达到国际标准的全面认可,标志着中山检验出具的检测报告得到世界42个国家医疗机构的认可。中山医院检验科的申报认可工作也作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宣传的亮点之一,中央电视台专门派人前来采访报导。科室目前主要位于门急诊大楼6楼(包括B楼和C楼),总面积达1500余平方米,试验场地600余平方米,拥有多台国际领先的仪器设备如日立7600(DPP)全自动生化分析仪,Roche E170 全自动免疫分析仪,Sysmex HST-N血液分析仪流水线,CA70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强生Vitros Fusion 5,1全自动生化分析仪,LightCycler 核酸扩增仪等。

检验科承担了复旦大学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和临床医学、公共卫生等专业的《内科学》、 《诊断学》的教学及《实验诊断学》的带教工作,每年理论课带教12课时,实验诊断带教30课时。 还承担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检验系学生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带教。近年来培养研究生多名。 每年招收全国各地进修员3~6名。检验科还是卫生部临床住院医师(检验医师)培养基地和上海市住院医师培养基地。 同时还完成上海市卫生局《实验室检查项目的临床应用》远程教育课程。

1.检验科承担了复旦大学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和临床医学、公共卫生等专业的《内科学》、 《先后主编或参与编写《实验诊断学》、《实用内科学》等教课书和其他学术专著50余部。

2.起草制定检验医学规范性文件

潘柏申主任执笔编写了《冠状动脉疾病和心力衰竭时心脏标志物临床检测应用建议》和《糖尿病诊断诊疗中实验室检测项目的应用建议》,分别作为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文件刊登在2006年和2010年的《中华医学检验杂志》上。这两篇应用建议对临床正确应用心脏标志物和糖尿病标志物具有指导性意义,满足了我国现阶段心脏病和糖尿病的诊断、监测和治疗的需要。

积极推进上海地区检验结果一致性(结果互认)工作。

科室作为牵头单位,先后组织上海地区三十多家医院检验科进行上海地区ALT结果一致性的实验工作,使不同医院之间ALT检测结果的差异(CV)从原来的近20%降低到5%左右,在此基础上首次建立了IFCC标准下的ALT参考范围,极大有利于临床工作的应用,得到上海市肝病学会的大力支持和一致性好评。我们的实验结果显示以血清为临时校准品的思路可扩展应用于其他检验项目的一致性工作中。

《对上海地区血清ALT测定标准化和参考范围调查》荣获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二等奖(第一完成单位)。

2008年10月在上海召开的2008上海国际检验医学学术会议上, 潘柏申主任担任大会主席,成功组织国内外专家进行学术交流,卫生部副部长马晓伟到会祝贺,并亲切接见。 此外,科室每年还接待了多批来院访问的国外学术同行,开展了对外友好交流。 2009年,两次选派业务骨干至德国哥廷根大学医学院短期进修。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医院动态

更多 >

外二支部参观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

记录过居民生活的老相机、老党员关心照顾独居老人的老照片、通过幻影成像技术再现的上世纪90年代华阳路街道的党员干部在极端天气下走访居民的场景一一呈现。 即将迎来建党93周年之际,外科二支部的同志们来到位于中山公园内的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学习活动。 博物馆内布展共分5部分,展出了400余幅照片、300余件实物、100余件艺术品,记录了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推进“凝聚力工程”、加强基层党建的过程。 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浓缩着一个时代的回忆,展馆中出现的“铜铃铛”、《万碗寿面庆重阳》油画、“感恩石”等物件,支部里有不少上海老城厢、小弄堂出来的“老上海”看到这些熟悉的物件倍感亲切。讲解员娓娓道来“凝聚力工程”建设的20年,历数了上海20多年的巨大变化。上世纪90年代初,以“了解人、关心人、凝聚人”为主要内容的“凝聚力工程”从长宁区华阳路街道起步,迅速推广到全市,在深入推进“凝聚力工程”建设过程中,先后涌现出杨浦区“一线工作法”、浦东新区“三服务”、徐汇区“康乐工程”、黄浦区“三会一代理”等一批先进典型,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使大家感慨万千。 通过本次活动,让支部党员强化了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理想信念和群众观念。大家纷纷表示,要密切党群关系,在思想上牢固树立群众观念、站稳群众立场、落实为病患和身边同事服务的责任;在行动上谱写好“为民、务实、清廉”三部曲,奏响“服务、求真、创新”三只音,共鸣“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赞歌。切实做到把群众的事放在心里,落在心坎上,用真心实意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在本次实践教育活动中,大家了解到近年上海社区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体会到广大基层党员为之付出的满腔热忱,收益很大,感触颇多。大家纷纷表示要向基层的同志学习,将学习到的精神贯彻到自身的工作中去,不辜负患者和社会对我们的信任,将服务做到极致。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刮疣治疗是怎样治疗的
王志新
回答: 刮疣治疗通常采用物理清除联合药物治疗的方式,主要包括冷冻治疗、激光治疗、电灼治疗、手术切除及外用药物等。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引起的皮肤赘生物,需根据疣体类型、大小及部位选择个体化方案。 一、冷冻治疗 冷冻治疗通过液氮低温使疣体组织坏死脱落,适用于寻常疣、跖疣等表浅疣体。治疗时可能伴随短暂疼痛,需重复进行2-3次,间隔2-3周。治疗后局部可能出现水疱或色素沉着,需保持创面干燥避免感染。冷冻治疗对周围正常组织损伤较小,但深部疣体可能需配合其他疗法。 二、激光治疗 激光治疗利用二氧化碳激光气化疣体组织,适用于甲周疣、尖锐湿疣等难治性疣。治疗精准度高且出血少,但可能遗留浅表瘢痕。术后需涂抹抗生素软膏如莫匹罗星软膏预防感染,避免接触水直至结痂脱落。激光治疗对HPV病毒有直接灭活作用,复发概率较低。 三、电灼治疗 电灼治疗通过高频电流烧灼疣体基底部,适用于带蒂疣或较大疣体。治疗时需局部麻醉,术后形成焦痂需自然脱落。可能产生暂时性色素减退,瘢痕体质者慎用。电灼可彻底清除可见疣体,但需配合干扰素凝胶等药物降低复发风险。 四、手术切除 手术切除适用于直径超过1厘米的巨型疣或疑似恶变疣体。采用梭形切口完整剥离疣体并缝合,术后病理检查确认性质。需定期换药并使用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预防感染,拆线后可能需加压包扎防止瘢痕增生。手术能一次性解决病灶,但创伤较大且可能影响局部功能。 五、外用药物 外用药物如水杨酸软膏、咪喹莫特乳膏、鬼臼毒素酊等,适用于儿童或面部细小疣体。药物通过腐蚀或免疫调节作用促使疣体脱落,需持续使用4-8周。治疗期间可能出现局部红肿,应避开正常皮肤涂抹。药物疗法痛苦小但疗程长,需配合提高免疫力减少复发。 疣治疗后需保持患处清洁干燥,避免搔抓导致病毒扩散。建议加强营养摄入,适当补充维生素A、维生素C等增强免疫功能。穿透气鞋袜防止足部疣复发,性接触传播型疣应伴侣同治。若疣体反复发作或短期内增多,需排查免疫缺陷疾病并及时复诊调整治疗方案。 王志新主任医师中日友好医院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