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上海市卫生系统重要疾病联合攻关项目启动暨中山-长风合作签约仪式隆重举行

时间:2014-04-09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十年磨一剑,2004年由本院内分泌科高鑫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获上海市科委重大科研基金的资助,在上海长风社区开展糖尿病高危人群筛查,建立了复旦大学内分泌疾病防治基地,拉开了中山医院与长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的序幕。2009年,在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和原上海市卫生局公共卫生建设重点项目等资助下启动的“上海长风研究”(全称:长风社区中老年居民多种慢性代谢性疾病防治研究)将双方的合作带上新的高度。“长风研究”借鉴荷兰鹿特丹研究的模式,在长风社区建立了国内首个同一人群多种疾病队列研究,将原来针对糖尿病的单一疾病防治研究扩展为针对多种代谢相关疾病的研究。经过3年多的基线横断面研究,“长风研究”已取得良好的开局,建立了包括900多项临床表型数据和超过20万份生物学标本的6600多例人群队列,为后续的前瞻性人群队列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上海长风研究”的影响力使得该项研究于2013年再获上海市卫生系统重要疾病联合攻关项目“上海长风社区人群骨质疏松症与多种代谢疾病的前瞻性研究”的支持,这标志着“长风研究”再上了一个新台阶。该项目将在未来三年内以“长风研究”前期基线人群样本为基础,通过临床流行病学、遗传流行病学、临床医学等多学科共同参与,对自然人群开展骨质疏松症与多种代谢相关重大慢性疾病的遗传与环境危险因素及其因果关系前瞻性研究,探讨骨代谢疾病与能量代谢相关疾病的发生与结局的关系和发生发展规律,为开发新型的综合防治策略提供理论基础和可行方法。为了保证研究项目的顺利开展,加强本院与长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长风新村街道的紧密合作。3月26日,联合攻关项目的启动和中山-长风合作签约仪式在长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隆重举行。

  在启动和签约仪式上,本院副院长、内分泌科主任、研究项目负责人高鑫教授回顾了“长风研究”的发展历程和所取得的成绩,介绍了本次联合攻关项目的背景、意义和面临的任务。长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史玲主任介绍了该中心在中山医院高鑫教授的研究团队带领下,通过“长风研究”在临床医疗和科研,特别是社区慢性病防治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长风新村街道徐乃毅主任在启动仪式上表示将继续支持长风研究的长期开展并努力做好配合保障、扩大宣传和组织参与工作,通过项目的实施,让长风社区居民的健康切实受益。上海市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基层处刘红炜处长和普陀区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花根才主任在致辞中都充分肯定了中山医院和长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多年来长期合作,特别是“长风研究”所取得的成绩,他祝愿长风研究以新项目启动为新的起点,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密切协作,取得更大的成绩。随后,高鑫教授分别与史玲主任和徐乃毅主任签署了合作协议。

  出席启动和签约仪式的还有普陀区区委书记张国洪、副区长王鹏,上海市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科教处副处长王剑萍,长风新村街道办事处书记钱忠明、副主任吴启亮,本院科研处王翔宇科长以及长风研究团队、长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骨干等。

医院动态

更多 >

外二支部参观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

记录过居民生活的老相机、老党员关心照顾独居老人的老照片、通过幻影成像技术再现的上世纪90年代华阳路街道的党员干部在极端天气下走访居民的场景一一呈现。 即将迎来建党93周年之际,外科二支部的同志们来到位于中山公园内的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学习活动。 博物馆内布展共分5部分,展出了400余幅照片、300余件实物、100余件艺术品,记录了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推进“凝聚力工程”、加强基层党建的过程。 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浓缩着一个时代的回忆,展馆中出现的“铜铃铛”、《万碗寿面庆重阳》油画、“感恩石”等物件,支部里有不少上海老城厢、小弄堂出来的“老上海”看到这些熟悉的物件倍感亲切。讲解员娓娓道来“凝聚力工程”建设的20年,历数了上海20多年的巨大变化。上世纪90年代初,以“了解人、关心人、凝聚人”为主要内容的“凝聚力工程”从长宁区华阳路街道起步,迅速推广到全市,在深入推进“凝聚力工程”建设过程中,先后涌现出杨浦区“一线工作法”、浦东新区“三服务”、徐汇区“康乐工程”、黄浦区“三会一代理”等一批先进典型,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使大家感慨万千。 通过本次活动,让支部党员强化了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理想信念和群众观念。大家纷纷表示,要密切党群关系,在思想上牢固树立群众观念、站稳群众立场、落实为病患和身边同事服务的责任;在行动上谱写好“为民、务实、清廉”三部曲,奏响“服务、求真、创新”三只音,共鸣“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赞歌。切实做到把群众的事放在心里,落在心坎上,用真心实意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在本次实践教育活动中,大家了解到近年上海社区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体会到广大基层党员为之付出的满腔热忱,收益很大,感触颇多。大家纷纷表示要向基层的同志学习,将学习到的精神贯彻到自身的工作中去,不辜负患者和社会对我们的信任,将服务做到极致。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高血压持续不降的原因
高云
回答: 高血压持续不降可能与遗传因素、不良生活习惯、药物依从性差、继发性高血压未确诊或合并其他慢性疾病有关。长期血压控制不佳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需及时排查原因并调整治疗方案。 1、遗传因素 原发性高血压具有家族聚集性,若父母双方均有高血压病史,子女患病概率显著升高。这类患者可能存在钠敏感性增强、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异常等遗传缺陷,导致血管持续收缩。建议通过基因检测明确风险,日常需严格限盐并定期监测血压。 2、不良生活习惯 高钠饮食、酗酒、吸烟及缺乏运动均可导致血压难以控制。每日钠摄入量超过5克会加重水钠潴留,酒精会损伤血管内皮功能,尼古丁则引起血管痉挛。需逐步将食盐量降至3-5克/日,戒断烟酒,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3、用药不规范 漏服降压药或自行调整剂量是常见原因。部分患者因担心药物副作用间断服用钙拮抗剂如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或擅自停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如缬沙坦胶囊。需使用分装药盒提醒服药,定期复查肝肾功能评估药物安全性。 4、继发性高血压 约10%难治性高血压由肾动脉狭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疾病引发。肾血管性高血压患者会出现肾素活性异常升高,嗜铬细胞瘤则表现为阵发性血压骤升。需通过肾上腺CT、肾动脉造影等检查确诊,必要时行介入或腹腔镜手术。 5、合并代谢性疾病 糖尿病、高尿酸血症等会加重血管损伤。胰岛素抵抗可激活交感神经,尿酸结晶沉积会引发血管炎症反应。建议联合使用二甲双胍缓释片与非布司他片,同时控制血糖与尿酸水平,血压目标值应低于130/80mmHg。 高血压患者需每日早晚定时测量血压并记录,选择低脂高纤维饮食如燕麦、西蓝花等,避免情绪激动和过度劳累。若调整生活方式后血压仍高于140/90mmHg持续1周,或出现头痛、视物模糊等症状,应立即到心血管内科就诊。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可能引发脑出血、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规范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 高云副主任医师北京安贞医院心血管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