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心外科 (共20位医生)

科室简介

中山医院心外科创建于1947年,由着名专家黄家驷教授任首任主任,在国内处于开拓领先地位。1958年石美鑫教授任主任,同年成立上海市胸病研究所(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前身),是国内最先开展心血管手术的单位之一。率先开展的心脏手术有十余种,如动脉导管切断缝合术、右径二尖瓣闭式分离术、主动脉弓切除同种异体主动脉弓移植术等。成功地研究出我国首台静立垂屏式人工心肺机,并成功地应用于法乐氏四联症纠治术、主动脉窦瘤修补术、左心室室壁瘤切除术和二尖瓣修复术等。中山医院心外科还是上海瓣膜研究中心所在地,在国内最早研究和使用人造生物瓣膜,于1977年由石美鑫教授等研究成功并应用于临床,生产的生物瓣膜包括牛心包瓣、猪主动脉瓣和硬脑膜瓣,到1993年共生产近1400枚生物瓣膜供本院和兄弟单位使用,并培养了一批生物瓣的研究人员。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无支架生物瓣的应用(1999年)、儿童心脏移植(2000年)。作为国内首批硕士和博士授予学科,中山医院心外科共培养了博士10余名,硕士20余名,并为国内许多省市培养了大批胸心外科专业人才。

近年来,心外科在从国外学成归来的年轻学科带头人的领导下,把握国际心脏外科发展动态,科学管理,在医、教、研各个方面均取得了更大的突破,使其临床地位和手术量均居国内领先:床位使用率为国内第一;心脏移植效果为国内最佳;微创冠脉搭桥居国内前三位。而年手术量更是以30%的速度递增。

目前,心脏外科共有正教授二人,副教授五人,主治医师十二人。分两个病房,共有普通床位87张,特需病床2张,独立的心外科监护室共有监护病床18张,心脏移植监护床位2张,具有先进的监护仪。手术室有四个手术间,Jostra等体外循环机四台,体外灌注师五名。2002年手术量达1200余例。在学术上,心脏外科在生物瓣膜和机械瓣膜替换手术、瓣膜修复手术、心律失常的外科治疗、大血管外科治疗、心脏移植手术和冠心病外科治疗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中山医院心外科在学术地位上为华东地区心胸外科召集人,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0余篇,主编了《实用外科学》、《胸心外科手术图解》、《血管外科手术图解》等专着,参与编写了《辞海》、《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胸部外科学》、《沈克非外科学》、《黄家驷外科学》、《血管外科学》、《胸心外科手术学》等。科研项目获国家卫生部科技进步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3项,上海市科委等其他奖项10余次。

主 任: 王春生教授(主持工作)

顾 问: 任长裕教授、王敏生教授、蒋振斌教授

副 教 授: 陈志强副主任医师、周光华副主任医师、洪涛副教授、丁文军副主任医师、陈昊副主任医师

主治医师: 王宜青、邵孟平、赵东、宋凯、夏利民、杨成、徐德民、刘岚、赖颢、庄亚敏、杨晓梅

住院医师: 杨守国、郑嘉予、易嘉勇、刘琛、张颖

体外循环组:胡克俭副主任技师、庄杏妹、赵云、程月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医院动态

更多 >

外二支部参观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

记录过居民生活的老相机、老党员关心照顾独居老人的老照片、通过幻影成像技术再现的上世纪90年代华阳路街道的党员干部在极端天气下走访居民的场景一一呈现。 即将迎来建党93周年之际,外科二支部的同志们来到位于中山公园内的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学习活动。 博物馆内布展共分5部分,展出了400余幅照片、300余件实物、100余件艺术品,记录了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推进“凝聚力工程”、加强基层党建的过程。 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浓缩着一个时代的回忆,展馆中出现的“铜铃铛”、《万碗寿面庆重阳》油画、“感恩石”等物件,支部里有不少上海老城厢、小弄堂出来的“老上海”看到这些熟悉的物件倍感亲切。讲解员娓娓道来“凝聚力工程”建设的20年,历数了上海20多年的巨大变化。上世纪90年代初,以“了解人、关心人、凝聚人”为主要内容的“凝聚力工程”从长宁区华阳路街道起步,迅速推广到全市,在深入推进“凝聚力工程”建设过程中,先后涌现出杨浦区“一线工作法”、浦东新区“三服务”、徐汇区“康乐工程”、黄浦区“三会一代理”等一批先进典型,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使大家感慨万千。 通过本次活动,让支部党员强化了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理想信念和群众观念。大家纷纷表示,要密切党群关系,在思想上牢固树立群众观念、站稳群众立场、落实为病患和身边同事服务的责任;在行动上谱写好“为民、务实、清廉”三部曲,奏响“服务、求真、创新”三只音,共鸣“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赞歌。切实做到把群众的事放在心里,落在心坎上,用真心实意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在本次实践教育活动中,大家了解到近年上海社区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体会到广大基层党员为之付出的满腔热忱,收益很大,感触颇多。大家纷纷表示要向基层的同志学习,将学习到的精神贯彻到自身的工作中去,不辜负患者和社会对我们的信任,将服务做到极致。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刮疣治疗是怎样治疗的
王志新
回答: 刮疣治疗通常采用物理清除联合药物治疗的方式,主要包括冷冻治疗、激光治疗、电灼治疗、手术切除及外用药物等。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引起的皮肤赘生物,需根据疣体类型、大小及部位选择个体化方案。 一、冷冻治疗 冷冻治疗通过液氮低温使疣体组织坏死脱落,适用于寻常疣、跖疣等表浅疣体。治疗时可能伴随短暂疼痛,需重复进行2-3次,间隔2-3周。治疗后局部可能出现水疱或色素沉着,需保持创面干燥避免感染。冷冻治疗对周围正常组织损伤较小,但深部疣体可能需配合其他疗法。 二、激光治疗 激光治疗利用二氧化碳激光气化疣体组织,适用于甲周疣、尖锐湿疣等难治性疣。治疗精准度高且出血少,但可能遗留浅表瘢痕。术后需涂抹抗生素软膏如莫匹罗星软膏预防感染,避免接触水直至结痂脱落。激光治疗对HPV病毒有直接灭活作用,复发概率较低。 三、电灼治疗 电灼治疗通过高频电流烧灼疣体基底部,适用于带蒂疣或较大疣体。治疗时需局部麻醉,术后形成焦痂需自然脱落。可能产生暂时性色素减退,瘢痕体质者慎用。电灼可彻底清除可见疣体,但需配合干扰素凝胶等药物降低复发风险。 四、手术切除 手术切除适用于直径超过1厘米的巨型疣或疑似恶变疣体。采用梭形切口完整剥离疣体并缝合,术后病理检查确认性质。需定期换药并使用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预防感染,拆线后可能需加压包扎防止瘢痕增生。手术能一次性解决病灶,但创伤较大且可能影响局部功能。 五、外用药物 外用药物如水杨酸软膏、咪喹莫特乳膏、鬼臼毒素酊等,适用于儿童或面部细小疣体。药物通过腐蚀或免疫调节作用促使疣体脱落,需持续使用4-8周。治疗期间可能出现局部红肿,应避开正常皮肤涂抹。药物疗法痛苦小但疗程长,需配合提高免疫力减少复发。 疣治疗后需保持患处清洁干燥,避免搔抓导致病毒扩散。建议加强营养摄入,适当补充维生素A、维生素C等增强免疫功能。穿透气鞋袜防止足部疣复发,性接触传播型疣应伴侣同治。若疣体反复发作或短期内增多,需排查免疫缺陷疾病并及时复诊调整治疗方案。 王志新主任医师中日友好医院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