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呼吸内科 (共29位医生)

科室简介

呼吸科是由我国著名肺病学家、防痨事业奠基人之一吴绍青教授于上个世纪30年代创立的肺科发展而来,最早开展肺功能检查和呼吸衰竭抢救。2002年后在上海市领军人才白春学教授领导下,2004年入选上海市医学重点学科,2007年入选上海市重点学科,2012年建立上海市呼吸病研究所,并兼管上海市呼吸内科临床质控中心和上海市院内感染质控中心工作。现有正高职称8人,副高职称10人,主治医生18人和数名住院医师。
  呼吸科病房:普通病房、急诊周转部病房、肺部肿瘤综合治疗病房、呼吸老年病房、呼吸监护和特需病房。五个专业实验室:肺功能、临床微生物、细胞及分子生物学、生物物理实验室和物联网医学实验室。
  呼吸科十年来学科培养了“一个接轨国际医师团队”,形成“四大重点方向”,建立“十四个专病门诊”,开发“廿八项特色技术”。接待过众多世界众多著名专家访问,也受到邀请互访讲学和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学科梯队走向世界建立了高速通道,吸引众多优秀学子投身呼吸事业。
  呼吸科科研工作:学科已经基本确立了呼吸衰竭、气道疾病、肺肿瘤和呼吸感染这四个主要研究方向,建立五个实验室:(1)肺功能;(2)临床微生物;(3)细胞分子生物学;(3)物联网医学;(5)生物物理实验室。与美国UCSF,美国范登堡大学,瑞典LUND大学和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有密切合作。
  呼吸科四个研究方向中标多项课题:呼吸衰竭和肺癌科研获得“211”工程重点学科三期建设和“985”三期建设项目资助。四个方向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和青年基金、教育部和卫生部基金、上海市科委重大科技攻关、国家攻关等58项课题。其中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自然基金面上和青年基金17项。加上合作课题,总金额达4000余万元,每年平均800余万元。其中的标志性成果为白春学教授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水通道蛋白1、5在肺泡-毛细血管屏障完整性中的作用及其对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是本学科近年来科研工作迅速进步和不断积累的必然结果,为上海呼吸界获得的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呼吸科获得多项授权专利和奖励:近5年获得获授权2项发明专利和12项实用新型专利。科研成果的代表作为基于手机的云加端物联网医学和荧光血气分析仪。在国际上最早提出基于手机的无线传感肺功能(专利号:ZL2009 2 0078022.4)并成功研究出样机,2009年ATS会刊(Who’s Who at ATS |ATS NEWS | VOL.35 NO.7/8,http://www.thoracic.org)名人录为此刊登了专题报道,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手机的云加端物联网医学。此外,还率先应用生物物理技术发展动态实时血气分析仪,获得“一种双链RNA及其用途”(专利号:ZL03115489.1)和获得“可实时监测血液PH值的荧光光纤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和“在体实时光敏感血液钠离子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等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051 0110731.2)。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项和实用新型专利12项,其中有两项发明获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金奖。获得国家及省市级科技进步奖多项,其中先后独自获得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三项,联合获得国家科技进二等奖(第二名)一项和中华医学一等奖(第三名)。
  呼吸科发表SCI索引杂志论文:近5年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单位先后发表了73篇SCI论文(见九、附表),其中IF>5分的文章16篇,加上与合作单位发表文章,累积影响因子300余分。杂志给予充分重视发编者按的多篇,特别是肺损伤(Eur Respir J 2010,35(3):584-591)和慢阻肺(Chest.2011:139(4):920—929)的研究已经引起国际充分关注。此外,还充分发扬合作精神与其他单位合作发表多篇论文,其中包括高影响因子论文Nature Genetics的A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identifies two new lung cancer susceptibility loci at 13q12.12 and 22q12.2 in Han Chinese,2011(43),792—796,(IF:34.284)。
  呼吸科医疗工作:呼吸科是由我国著名肺病学家、防痨事业奠基人之一吴绍青教授于上个世纪30年代创立的肺科发展而来,最早开展肺功能检查和呼吸衰竭抢救。学科培养了“一个医师团队”,形成“四大重点方向”,建立“十四专病门诊”,开发“廿八特色技术”。
  呼吸科“一个医师团队”:为8位富有临床经验的教授:白春学、钮善福、何礼贤、胡必杰、朱蕾、李善群、金美玲、宋元林;十位副教授:王葆青、张新、顾宇彤、李华茵、潘珏、洪群英、胡洁、蒋进军、邵长周、杨冬;十八位主治医师:陈雪华、王桂芳、姜红妮、李春、叶茂松、李倬哲、张静、王晓丹、陈智鸿、张辉军、佘君、张勇、沈勤军、吴晓丹、叶伶、徐晓波、计海婴、胡莉娟,及数名住院医师。
  呼吸科“四大重点方向”:(一)呼吸衰竭:本学科60年代初即在国内最早用呼吸机抢救成功呼吸衰竭,此后与上海医疗设备厂合作开发多种类型呼吸机和呼吸治疗器械。先后牵头承担国家“七五”和“八五”攻关项目,“无创性经面罩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技术”获第九批卫生部面向农村和基层推广医药卫生适宜技术“十年百项计划”。
  近年研究方向侧重转化医学,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从多方面入手对呼吸衰竭中的肺损伤(包括ALI/ARDS)等进行基础及临床应用的研究,包括ALI/ARDS发病机制研究、高危因素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转化医学层面主要为利用抗体芯片和蛋白组学技术开发ALI/ARDS的早期诊断生物标志物、结合生物物理学和高分子材料学等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发适时动态荧光血气分析仪,物联网医学以及药物(新药―角化细胞生长因子,KGF改型,中药姜黄素改型,血必净)的治疗方法科学评价和临床转化探索。
  (二)肺部感染:是上海市院内感染质控中心挂靠单位,是全国最早的肺部感染方面国家继续教育培训基地。拥有较大规模的微生物实验室,承担全院的临床微生物检查工作。参与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制定社区获得性和院内获得性肺炎诊治指南、呼吸机相关肺炎临床处理和预防控制的初步建议等。
  近年重点研究肺真菌和病毒性肺炎的快速诊断和治疗,以及呼吸道和肺感染的科学合理治疗。监控整个上海地区的社区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流行分布和院内感染病原菌的流行情况,注重耐抗生素的耐药菌的检测。同时深入探索细菌,真菌和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呼吸道和肺部损伤与病原菌基因变异和表型变异的关系,病原菌定植感染与呼吸道内在免疫的关系。
  (三)慢性气道疾病:率先在上海建立慢阻肺门诊,推广家庭化面罩机械通气治疗慢阻肺呼吸衰竭。在世界上率先提出“基于手机的云加端物联网医学”,近四年获得四项专利并研发出无线传感肺功能和FENO等最新产品,获得ATS和APSR等学会以及国际医学界的高度评价。
  近年研究重点为:(1)慢性气道疾病的发病机制;(2)慢性气道疾病腺体和粘蛋白、腺体分泌机制、分泌物物理特性测定、粘蛋白调控、粘蛋白与细菌定植的关系;(3)对吸烟等高危人群进行低剂量CT、肺功能筛查,以探索早期诊断新技术;(4)COPD急性加重期快速鉴别病原体,帮助合理应用抗菌药物。(5)应用手机云加端物联网医学管理慢性气道疾病。
  (四)肺部肿瘤:2002年1月28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建立了全国首个肺部肿瘤综合诊疗中心。已建立一个医师团队;将早诊和防治转移复发作为二大研究方向;提出二个创新概念“一步领先,双重收获”和“辨证施治三结合”治疗方针。拥有TOMO和EBUS等各种现代化设备,率先开展同步放化疗和射频消融治疗。
  “一步领先,双重收获”是指低剂量CT同时筛查肺癌和慢阻肺患者,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承担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基于纳米技术的肺癌早期检测研究”和985“肺癌复发转移的机制和防治研究”子课题。从基因组和蛋白质组着手,利用最新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及纳米技术寻找肿瘤生物标志物。并率领上海市呼吸内科临床质控中心推动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肺癌规范化诊断和治疗。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医院动态

更多 >

外二支部参观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

记录过居民生活的老相机、老党员关心照顾独居老人的老照片、通过幻影成像技术再现的上世纪90年代华阳路街道的党员干部在极端天气下走访居民的场景一一呈现。 即将迎来建党93周年之际,外科二支部的同志们来到位于中山公园内的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学习活动。 博物馆内布展共分5部分,展出了400余幅照片、300余件实物、100余件艺术品,记录了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推进“凝聚力工程”、加强基层党建的过程。 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浓缩着一个时代的回忆,展馆中出现的“铜铃铛”、《万碗寿面庆重阳》油画、“感恩石”等物件,支部里有不少上海老城厢、小弄堂出来的“老上海”看到这些熟悉的物件倍感亲切。讲解员娓娓道来“凝聚力工程”建设的20年,历数了上海20多年的巨大变化。上世纪90年代初,以“了解人、关心人、凝聚人”为主要内容的“凝聚力工程”从长宁区华阳路街道起步,迅速推广到全市,在深入推进“凝聚力工程”建设过程中,先后涌现出杨浦区“一线工作法”、浦东新区“三服务”、徐汇区“康乐工程”、黄浦区“三会一代理”等一批先进典型,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使大家感慨万千。 通过本次活动,让支部党员强化了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理想信念和群众观念。大家纷纷表示,要密切党群关系,在思想上牢固树立群众观念、站稳群众立场、落实为病患和身边同事服务的责任;在行动上谱写好“为民、务实、清廉”三部曲,奏响“服务、求真、创新”三只音,共鸣“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赞歌。切实做到把群众的事放在心里,落在心坎上,用真心实意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在本次实践教育活动中,大家了解到近年上海社区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体会到广大基层党员为之付出的满腔热忱,收益很大,感触颇多。大家纷纷表示要向基层的同志学习,将学习到的精神贯彻到自身的工作中去,不辜负患者和社会对我们的信任,将服务做到极致。

专家科普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