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心内科 (共86位医生)

科室简介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创建于1958年,其奠基人是我国着名的心血管病学家陶寿淇教授。中山医院心内科是我国重要的心脏内科临床和科研基地,总体医疗和科研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1980年包括心内科在内的心研所被正式任命为WHO和卫生部心血管病研究和培训合作中心

1988年心内科被国家教委批准为重点学科

1994年被批准为上海市医学领先专业重点学科

1994年被指定为全国心血管病临床药理中心

1997年被列为“211工程”发展规划的重点学科

1998年再次蝉联上海市医学领先专业重点学科

2001年被指定为上海市心血管病临床医学中心

2001年被国家教委批准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复旦大学“985工程”重中之重建设学科。

心导管室配有世界最先进的大型心血管造影系统和其他各种医疗设备,包括:2台GE INNOVA2000数字血管造影系统、六十四导电生理记录仪、CARTO射频消融系统、心脏程序刺激仪、血管内超声成像仪、冠状动脉内多普勒血流测定仪、冠状动脉内血流储备分数测定仪和冠状动脉内斑块旋磨仪和血液动力监测系统等。每年完成各种心导管手术数4000余例,包括冠心病介入诊治,各种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经导管治疗,起搏器植入,先天性心脏病和瓣膜病等的介入治疗。总体水平和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中山医院心内科拥有国内各种心血管疾病诊治技术中的许多“第一次”:1954年首次报告用单极胸导联心电图诊断心肌梗死;1962年率先开展左心导管检查;1963年首先报告用染料稀释曲线测定诊断先天性心脏病;1965年开展心腔内心电图检查;1968年与心外科合作安置国内第一台埋藏式人工心脏起搏器;1973年首次在国内开展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成功;1989年国内率先开展导管消融治疗室性心动过速获得成功; 1989年在国内最早设立心肌炎专科门诊,并首次提出病毒性心肌炎临床分型;1994年国内首次经静脉安置埋藏式自动起搏复律除颤器,对防治心源性猝死有重大意义; 1999年在华东地区率先开通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的“绿色通道”,医、护、技人员全天24小时待命,确保病人得到及时抢救。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医院动态

更多 >

外二支部参观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

记录过居民生活的老相机、老党员关心照顾独居老人的老照片、通过幻影成像技术再现的上世纪90年代华阳路街道的党员干部在极端天气下走访居民的场景一一呈现。 即将迎来建党93周年之际,外科二支部的同志们来到位于中山公园内的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学习活动。 博物馆内布展共分5部分,展出了400余幅照片、300余件实物、100余件艺术品,记录了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推进“凝聚力工程”、加强基层党建的过程。 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浓缩着一个时代的回忆,展馆中出现的“铜铃铛”、《万碗寿面庆重阳》油画、“感恩石”等物件,支部里有不少上海老城厢、小弄堂出来的“老上海”看到这些熟悉的物件倍感亲切。讲解员娓娓道来“凝聚力工程”建设的20年,历数了上海20多年的巨大变化。上世纪90年代初,以“了解人、关心人、凝聚人”为主要内容的“凝聚力工程”从长宁区华阳路街道起步,迅速推广到全市,在深入推进“凝聚力工程”建设过程中,先后涌现出杨浦区“一线工作法”、浦东新区“三服务”、徐汇区“康乐工程”、黄浦区“三会一代理”等一批先进典型,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使大家感慨万千。 通过本次活动,让支部党员强化了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理想信念和群众观念。大家纷纷表示,要密切党群关系,在思想上牢固树立群众观念、站稳群众立场、落实为病患和身边同事服务的责任;在行动上谱写好“为民、务实、清廉”三部曲,奏响“服务、求真、创新”三只音,共鸣“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赞歌。切实做到把群众的事放在心里,落在心坎上,用真心实意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在本次实践教育活动中,大家了解到近年上海社区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体会到广大基层党员为之付出的满腔热忱,收益很大,感触颇多。大家纷纷表示要向基层的同志学习,将学习到的精神贯彻到自身的工作中去,不辜负患者和社会对我们的信任,将服务做到极致。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小孩发烧出汗了怎么办
葛伟
回答: 小孩发烧出汗可通过物理降温、补充水分、调整室温、观察症状、及时就医等方式处理。小孩发烧出汗通常由感染性因素、非感染性因素、环境因素、代谢异常、免疫反应等原因引起。 1、物理降温 使用温水擦拭小孩的额头、颈部、腋窝和腹股沟等部位,有助于通过水分蒸发带走体表热量。避免使用酒精或冰水擦拭,以免刺激皮肤或引起寒战。可配合退热贴辅助降温,但需避开眼周及皮肤破损处。若体温超过38.5摄氏度且持续上升,需结合其他干预措施。 2、补充水分 出汗会导致体液流失,需少量多次给小孩饮用温水、口服补液盐溶液或稀释的果汁。避免含糖饮料或碳酸饮品,防止加重胃肠负担。母乳喂养的婴儿可增加哺乳频次。若出现口唇干燥、尿量减少等脱水表现,应立即就医。 3、调整室温 保持室内温度在24-26摄氏度,湿度50%-60%,避免直吹空调或风扇。穿着透气棉质衣物,出汗后及时更换避免受凉。夜间睡眠时可适当减少盖被厚度,但需注意腹部保暖。环境过热可能加重出汗和体温波动。 4、观察症状 记录发热持续时间、最高温度及伴随症状如咳嗽、呕吐、皮疹等。若出汗后体温下降但精神萎靡、拒绝进食,或出现抽搐、呼吸急促等情况,提示病情可能进展。反复发热超过3天或体温持续超过39摄氏度需警惕严重感染。 5、及时就医 3个月以下婴儿发热、发热伴意识障碍或皮肤瘀斑、既往有热性惊厥史者需急诊处理。医生可能根据病情开具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滴剂等退热药物,或进行血常规等检查。切勿自行使用抗生素或成人退烧药。 家长需保持小孩卧床休息,饮食选择易消化的粥类、面条等,避免油腻食物。发热期间每4小时监测体温,退热后仍须观察48小时。注意口腔清洁,用生理盐水棉球擦拭牙龈和舌面。恢复期可逐步增加活动量,但应避免剧烈运动。若出现反复低热或夜间盗汗,需排查结核等慢性感染。 葛伟副主任医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小儿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