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静脉输液安全周:安全源于规范

时间:2014-09-03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近日,我院南部护理部发起以“安全源于规范,联动构建共享”为主题的“第二届静脉输液安全周”。本次活动旨在以规范为准则,提升静脉治疗品质;同时以构建松江PICC维护联动体系及护理数据库共享机制为目的,促进静脉治疗的规范化、科学化发展。

  “静脉安全输液学术交流及培训会议”是此次“安全周”的重头戏之一,近70位分别来自27家医院、从事静脉治疗相关工作的护理人员前来参会,基本覆盖了松江及其周边地区的医疗机构。在主题演讲环节,讲者围绕“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解读”、“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的维护”、“PICC与常见并发症的护理”等多个专题分别进行了讲座陈述及案例分析,并在现场进行了良好互动和解疑答疑。

  安全周活动期间,在“血管通路项目组”全体成员的精心筹备下,我院在门急诊大厅、儿科输液区、成人输液区展示了静脉输液安全相关的宣教资料、新式的静脉输液工具,并由院内静疗护理专家对“安全输液”的理念、静脉导管的家庭维护,向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与分享。

  本届“静脉输液安全周”活动不但展示了我院护理专家门诊、“血管通路项目组”及PICC培训基地近年来的发展状况,也是一次构建松江及其周边地区医疗机构在静脉治疗护理领域的联动机制并实现数据共享的积极尝试。今后,我院将进一步推动周边诸多医疗机构的静脉治疗护理共同向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方向不断完善。最终通过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得输液安全能够繁荣学术,惠及大众。 

医院动态

更多 >

三大外科齐联手,要津处摘巨大瘤

近日,我院成功实施一例由多学科协作完成的巨大神经肿瘤切除手术。我院神经外科、胸外科、心脏外科及麻醉科等多个学科强强“联手”为一位26岁的女性患者摘除了位于其颈部“要津”处的恶性侵蚀性纤维瘤。该手术的成功实施是我院多学科诊治工作模式的又一次集中展现。各具优势的不同学科以循证医学为引导,全面合理地为患者诊断和治疗制定个性化综合方案。该临床模式已经成为欧美等发达国家大型医院的重要工作模式。此次多学科联合手术的成功不仅显示了这一模式的优越性,更体现了我院强大的综合医疗力量和整合水平。 来自陕西的患者张女士在两个月前开始出现左手麻木和左肩疼痛的症状。起初张女士以为是颈椎病。之后疼痛却日益加重,在来到医院进行磁共振检查后,竟发现颈部有一个巨大肿块,经穿刺活检,基本确定为恶性侵蚀性纤维瘤。 由于肿块体积很大,加上其位于颈部气管食管旁、颈椎胸椎前及左肺尖上部,与颈胸部大血管及重要神经伴行且关系密切,位置极其凶险。张女士辗转于陕西省各大医院均被告知手术难度太大,最多只能切除一半,建议她采取放射治疗、化学治疗等保守治疗措施。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女士的病情日渐加重,万般彷徨之下来到了我院求助。 我院神经外科主任楼美清教授在仔细询问病史,阅读各影像检查数据以及细致体检后,决定收治张女士。此时,张女士的肿块已经发展到了14厘米*7.0厘米*7.0厘米,与颈总动脉、下侧与锁骨下动脉、锁骨下静脉、无名静脉及椎动脉黏连,其外侧压迫臂丛神经,情况相当严峻。 神经外科当即组织胸外科、心脏外科及麻醉科的多科专家团队多进行多学科讨论,共同商榷患者诊断及治疗方案。根据患者影像资料的研读,专家团队一致认为尽管肿瘤全切风险及大,容易损伤重要血管及神经,但是切除肿瘤是唯一能使患者摆脱病痛的方法,必须迎难而上。 在制定了缜密手术方案及相应的手术预案后,神经外科联合胸外科为张女士实行了颈胸部巨大占位切除术,长达8小时的手术之后,98%的肿瘤被切除,且未损伤到肿瘤周围的血管与神经等重要结构。手术后患者恢复顺利,左手麻木及左肩痛症状缓解,目前正在进行积极的恢复性治疗,近日即可康复出院回家。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