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宋尔卫教授发现乳腺癌细胞中

时间:2011-04-27 14:43 作者:复禾健康

文章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

最新调查数据显示,平均每3分钟世界上就有一位妇女被诊断为乳腺癌,我国女性乳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是逐年上升,乳腺癌已经成为要挟女性健康的头号杀手。乳腺癌细胞的转移是其致死的主要原因。乳腺癌细胞之所以发生转移,除了癌细胞本身的因素外,还跟癌细胞周围的非可控性炎症反应有关。非可控性炎症在癌症的发生发展进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尤为重要的是,非可控性炎性和恶性肿瘤之间所形成的调控网络,涉及众多的基因或蛋白质、非编码RNA和代谢小分子等各种分子元件,彼此间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形成多维的和动态的互联网。因此,分析非可控性炎症与恶性肿瘤相互作用的动态调控网络在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科学问题。

近几年来,宋尔卫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和科技部“973”项目等的支持下,对非可控性炎症在乳腺癌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了乳腺癌组织中一个重要的非可控性炎症因素,即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可以通过分泌炎症因子CCL18促进乳腺癌细胞的浸润和转移,乳腺癌组织中分泌CCL18TAM越多,乳腺癌病人发生淋巴结和器官转移的机率就越大,预后就越差。干预了TAMCCL18的分泌能明显抑制乳腺癌细胞的转移。不仅如此,CCL18是目前为数不多的尚未发现相应受体的炎症因子,对其受体认识的缺失一直制约了医学界针对CCL18的治疗策略。中山大学宋尔卫团队和中国科技大学生命科学院姚雪彪团队共同努力攻关,分离并鉴定了CCL18的受体是一个新型的六次跨膜蛋白PITPNM3,而非传统的七次跨膜蛋白。通过阻断或沉默该受体,可以达到逆转CCL18对乳腺癌细胞转移的促进作用。该研究开辟了一条从非可控性炎症着手抑制乳腺癌转移的途径,找到了CCL18与乳腺癌相互作用的节点??CCL18的受体膜蛋白PITPNM3,为进一步针对该节点靶向控制非可控性炎症,开发用于治疗肿瘤的治疗性抗体和小分子化合物奠定了基础。此项研究成果于2011412日以Featured Article形式发表在知名国际科学期刊《Cancer Cell》(Cancer Cell, 2011194):541-555),此刊为Cell期刊系列,影响因子IF25.288)。同期还发表了国际著名学者Alberto Mantovani教授及其同事对这项研究成果意义的评述,认为这项研究工作进一步阐述了趋化因子在肿瘤中的作用,并认为这个发现在肿瘤预后评估中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利用趋化因子治疗肿瘤的策略已进入临床评估阶段。

医院动态

更多 >

我院举办第二十一期中层干部管理培训讲座

8月25日下午,我院在岭南楼26楼海珠厅顺利举办了第二十一期中层干部管理培训讲座,讲座由王景峰书记主持,相关院领导及全院近200名中层领导干部参加了此次培训。 我院于2014年3月顺利完成了中层干部换届,在此次换届中一批青年骨干被选拔到中层干部队伍当中。为了使新上任的青年领导干部能够尽快适应新的岗位,本期讲座特邀了中山大学统战部部长,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郭小聪前来主讲。郭教授以《新上岗领导者的领导艺术》为题,就“如何开局”、“怎么管理”、“怎样用人”三个方面分享了自己的管理经验。在讲解的过程中,郭教授以其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结合生动的事例,深入浅出地向大家介绍了如何尽快适应领导角色的转变,让大家受益匪浅。 最后,王景峰书记对郭小聪教授的精彩讲座表示感谢,他指出,郭教授的讲课内容丰富,事例生动,相信无论对于新上岗的领导者,还是在岗多年的领导干部来说,都能得到很大启发。(文/图 院办)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