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市人民医院

眼科亚专业再显神奇 百岁老红军重见光明

时间:2014-06-17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6月15日早晨,一位红光满面的百岁老人再也不用家属的搀扶,精神抖擞地与眼科医护人员一一道别,然后步履轻盈地离开医院。几天前,老人因患白内障入院,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为老人实施“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视力恢复相当满意。老人无限感慨,入院时他两眼一抹黑,举步维艰,出院后居然是满眼春色。

  患者王大爷今年已经102岁,生于1912年11月18日,16岁参加红军,三次参加“飞夺泸定桥战役”,爬过雪山、走过草地,王大爷的光辉事迹数不胜数,在他的左手、口腔等多部位烙下了战争深深的印记。五年前,王大爷双眼视力下降,直至看不清东西。此次入院后主管医生郎梅副主任医师和易桂兰主治医师详细检查了病情,考虑到患者年龄大、听力差、术中配合困难,于是她们术前制定了周密的手术方案,术中克服了患者配合差、听力差等重重困难,以高超、精湛的手术技艺圆满完成了这例高难度手术,赢得了患者及同行的赞誉。

  近年来,眼科在院领导的大力倡导和支持下,较早实施了亚专业的管理、分工与合作,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四个亚专业即眼底病、眼表及整形、白内障、屈光与斜弱视,各亚专业都得到了良好发展。在地区及省内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以白内障专业为例,白内障专业组在梁兴国主任医师的带领下,业务量持续增长,由于专病专治,治疗水平明显提高,处理复杂病例的能力增强,如“独眼”白内障,“水眼”白内障等复杂病例都能常规手术治疗。

  此次百岁老红军的手术成功,再一次显示出亚专业发展的成功。 

医院动态

更多 >

胸心外科成功运用胸腔镜行纵隔脓肿切开探查引流术

近日,胸心外科成功运用胸腔镜为一名纵隔脓肿患者行切开探查引流术。该患者因不明原因的高热入住院外医院, CT检查提示纵隔脓肿,经积极治疗患者高热不退,病情危重,转入我院。经胸心外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消化内科多科会诊,并急诊行床旁胃镜,提示食管上段穿孔并破入上后纵隔,需行纵隔脓肿切开探查引流术。在孙小康主任的大力支持下,胸心外科决定使用胸腔镜这一微创治疗手段实施手术。当日下午,手术顺利进行,经过术后营养支持、抗感染等治疗,目前患者痊愈出院。 纵隔脓肿是一种发展迅速的腐败坏死性感染疾病,病死率高达40%-50%,尤其纵隔中上段脓肿,更是手术风险大,并发症多,死亡率高。我院原收治的该病患者多转往上级医院治疗。近年来,随着胸心外科的发展及新技术的引进,各种危重、疑难、大型手术例次逐步增多,特别是胸腔镜技术的推广,为更多的胸科病员带来了福音。据悉,该病例已是胸心外科本年度完成的第2例纵隔脓肿手术,但运用胸腔镜施行该手术尚属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心肌梗塞抢救黄金时间
高云
回答: 心肌梗塞抢救黄金时间一般为发病后120分钟以内。心肌梗塞是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的危重疾病,及时再灌注治疗可显著降低死亡率。 心肌梗塞发生后,心肌细胞在缺血状态下会快速坏死,时间越长坏死范围越大。30分钟内接受治疗的患者心肌存活率可达90%,60分钟内降至70%,120分钟后仅剩50%左右。血管再通治疗包括静脉溶栓和急诊介入手术两种方式。静脉溶栓需要在发病6小时内完成,使用阿替普酶、尿激酶等药物溶解血栓。急诊介入手术通过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恢复血流,最佳时间窗为发病12小时内,但越早实施效果越好。超过12小时的心肌梗塞患者仍可从延迟介入中获益,但心肌挽救效果明显下降。 出现持续胸痛、胸闷、气促等心肌梗塞症状时,应立即停止活动并拨打急救电话。等待救护车期间可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但不要自行服用阿司匹林。急救人员到达后会进行心电图检查、建立静脉通道、给予氧气吸入等预处理。确诊为心肌梗塞后,医院会启动绿色通道优先处理。患者及家属应配合医生快速完成术前准备,避免因犹豫耽误救治时机。术后需要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等抗血小板药物,以及阿托伐他汀钙片调脂稳定斑块。 预防心肌梗塞复发需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戒烟限酒并保持规律运动。饮食应以低盐低脂为主,多摄入新鲜蔬菜水果和全谷物。定期复查血脂、血糖等指标,按医嘱调整药物剂量。学习识别心绞痛与心肌梗塞的区别,随身携带急救药物。家属应掌握心肺复苏技能,以备突发心脏骤停时使用。 高云副主任医师北京安贞医院心血管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