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积水潭医院

【护士的故事】抢救急性脑梗病人

时间:2014-08-28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座右铭】业精于勤、荒于嬉

  护士的工作平凡而辛勤,却也是幸福和自豪的。晚上九点多,病房收治了一位急性脑梗塞的中年女性,神志不清,四肢瘫痪,大小便失禁。旁边还有一位和刘倩年龄差不多的女孩,她紧握着病人的手,默默地哭泣,眼神充满了焦急和不安:“一定要救救我的母亲,求求你们了!”刘倩安慰她后立即加入了“战斗”。

  心电监护、氧气吸入、建立静脉通路、保留导尿、留置胃管,一切工作都在紧张而忙碌的进行着。作为一名神经科护士,刘倩深知溶栓的危险。整个溶栓过程她始终守在病人的身旁,遵医嘱给药,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出血的征兆、肌力恢复情况等病情变化,不敢有半点放松。凌晨两点,大夜班来接班了,刘倩没有离开,继续坚守岗位,她要坚守到最后。

  经过一夜抢救,病人终于脱离了危险。病人神志转清了,可以说话了,四肢肌力恢复正常了,刘倩却累得快不行了。一夜未眠,连口水都没喝上,疲乏到了极点。“姑娘,你辛苦了,听我女儿说你累了一夜,真是太感谢你了。”“我是护士,这是我应该做的。”病人的感谢让刘倩感到欣慰和自豪,再苦再累也觉得幸福。

  病人出院时一再感谢并要求和刘倩合影留念,那张照片她至今还保留着。照片上她们紧握的双手和病人那灿烂的笑容刘倩一直记得,它激励着刘倩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努力进取。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假性自闭症孩子的症状可以恢复吗
王志新
回答: 假性自闭症孩子的症状通常可以恢复,通过科学干预和家庭支持可显著改善行为表现。假性自闭症多由环境刺激不足、教养方式不当或短期心理创伤等因素引起,与典型自闭症谱系障碍的神经发育异常有本质区别。 1、环境调整 创造稳定的生活环境和规律的作息有助于缓解假性自闭症状。家长需减少电子屏幕暴露时间,增加亲子互动游戏,如积木搭建、绘本共读等结构化活动。保持家庭氛围和谐,避免频繁更换照料者或居住环境,逐步帮助孩子重建安全感。 2、行为干预 应用正向行为支持技术可改善社交回避行为。家长需通过即时奖励强化孩子的眼神接触、简单指令回应等行为,采用图片交换沟通系统辅助表达需求。每日安排15-20分钟地板时间游戏,跟随孩子兴趣引导互动,避免强迫性社交训练。 3、感统训练 针对感觉处理异常可进行专业感统康复。旋转秋千、触觉刷等前庭觉训练能改善注意力分散,平衡木、蹦床活动可调节肢体协调性。家长需观察孩子对声光刺激的敏感程度,逐步脱敏训练每周3-4次,每次不超过30分钟。 4、心理疏导 短期创伤事件引发的症状需心理治疗介入。游戏治疗能帮助孩子表达压抑情绪,沙盘治疗适用于语言受限者。家长需配合治疗师记录行为变化,避免在治疗过程中表现出焦虑情绪,防止二次心理伤害。 5、营养管理 均衡饮食有助于神经功能恢复。增加富含Omega-3的深海鱼类、维生素B族丰富的全谷物,限制精制糖和人工添加剂摄入。对存在挑食行为的孩子,家长需采用小份量多次供餐,将新食物与偏好食物混合过渡。 假性自闭症的干预需要家长保持耐心,建立稳定的日常活动流程,每天固定安排社交互动时间但不过度刺激。定期评估孩子对干预措施的反应,若3-6个月未见改善或出现自伤等严重行为,应及时寻求儿童精神科医生评估排除典型自闭症可能。日常生活中注意避免将孩子与其他儿童过度比较,关注微小进步并及时给予积极反馈。 王志新主任医师中日友好医院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