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坛医院

我院开展“胃食管反流病相关知识”健康讲座及义务咨询、答疑活动

时间:2013-12-03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引起的反酸、烧心等症状,部分病人还可伴有食管外的表现,如非心源性胸痛、哮喘、慢性咳嗽、咽喉炎、龋齿等。我国胃食管反流病发病呈现年轻化,患病率呈上升趋势,该病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部分病人还会导致食管出血、狭窄甚至癌变。通过开展健康讲座和咨询活动,可使人们认识胃食管反流病,了解其相关知识,发现症状后能够做到及时、合理的诊治。   讲座及咨询活动具体安排:   一、时间:2013年12月16日(周一)上午9:00—11:00   二、地点:天坛医院职工食堂二楼报告厅   三、题目:《胃食管反流病防治》   四、讲座专家:天坛医院消化内科 邹军   备注:   讲座结束后由消化内科专家现场进行义务咨询、答疑活动。   欢迎患者和家属积极参加。联系电话:67096825   消化内科 门诊部   2013年12月3日

医院动态

更多 >

我院心血管内科电生理团队首次完成高难度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

心律失常是心血管内科常见疾病。目前,临床上快速心律失常的治疗主要有药物治疗、经导管射频消融和外科手术治疗三种方式。大多数患者是通过药物治疗的,但由于药物治疗存在成功率低、药物副作用大等问题,而外科手术治疗创伤大,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具有痛苦小、微创、可以根治疾病的特点。患者住院时间短,1-3天即可出院,术后恢复快。对于室上速、房速、房扑、室早以及特发性室速等心律失常具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随着技术进步,对于房颤、器质性室速等复杂心律失常采用导管消融治疗也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在医院各级部门大力支持下,心血管内科今年申报的新技术项目,即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已经正式启动。心血管内科成立了以博士后林涛医师为组长的心脏电生理专业团队,在我院首次开展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手术。目前已完成7例心律失常患者的射频消融术治疗,这7例患者包括室上速2例,室早1例,房扑2例,界棘房速1例,房室结双径合并房扑1例。这7例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效果良好,心律失常得到根治,所有患者均于术后第2-3天康复出院。心血管内科对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技术的成功开展,标志着我院心血管内科在心律失常的诊治领域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能够跟上目前国内外心律失常领域的最新技术,为广大心律失常患者提供最佳的医疗技术和服务,也为未来学科综合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脑梗是怎么造成的
邵自强
回答: 脑梗通常由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小动脉闭塞、血液高凝状态、血管炎等因素引起。脑梗是指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可能表现为突发偏瘫、言语障碍、意识模糊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通过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并遵医嘱进行溶栓、抗凝或手术治疗。 1、动脉粥样硬化 长期高血压、高血脂或糖尿病可能导致脑血管内皮损伤,脂质沉积形成斑块,逐渐阻塞血管腔。这类患者常伴有头晕、短暂性肢体无力等先兆症状。治疗需控制基础疾病,可遵医嘱使用阿托伐他汀钙片、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格雷片等药物稳定斑块。 2、心源性栓塞 房颤、心脏瓣膜病等疾病易在心房内形成血栓,脱落后随血流阻塞脑动脉。此类脑梗起病急骤,多伴有心悸、胸闷等心脏症状。需长期服用华法林钠片、达比加群酯胶囊等抗凝药物,严重者需行左心耳封堵术。 3、小动脉闭塞 长期吸烟或高血压可导致脑内微小动脉玻璃样变,管腔狭窄闭塞。常见于基底节区腔隙性梗死,表现为单纯运动或感觉障碍。治疗以控制血压为主,可选用硝苯地平控释片、厄贝沙坦片等降压药物。 4、血液高凝状态 恶性肿瘤、妊娠或遗传性抗磷脂抗体综合征可能导致血液黏稠度增高。这类患者易反复发生血栓,需检测凝血功能,必要时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预防栓塞。 5、血管炎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大动脉炎、结节性多动脉炎可引发血管壁炎症性增厚。患者多伴有发热、血沉增快等全身症状,需通过糖皮质激素如醋酸泼尼松片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 预防脑梗需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每日食盐摄入不超过5克,保持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或游泳。避免熬夜和情绪激动,房颤患者应严格遵医嘱抗凝。出现突发性头痛、肢体麻木等症状时须立即就医,溶栓治疗黄金时间为发病后4.5小时内。康复期可在专业指导下进行肢体功能训练和语言康复。 邵自强主任医师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