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

我院主持完成的研究项目通过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终审

时间:2014-01-10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元旦前夕,从福建省科技厅传来喜讯,我院医学影像科主任陈自谦主持完成的研究项目《多模态功能磁共振成像在脑损伤及康复中的临床研究》,顺利通过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终审。

  据了解,该研究运用了多模态功能磁共振的成像新技术,对脑损伤及其康复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为脑的结构和功能研究从单一的形态学研究向形态与功能相结合的一体化研究开辟了新领域,为功能磁共振研究从只注重认知等单纯的理论研究到临床实际应用研究提供了一系列理论和实践依据,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也为多模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在神经系统中的临床应用和有效推广做出了非常有益的工作。

  该项目研究内容包括八个方面:1.Bold-fMRI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研究;2.Bold-fMRI与DTI联合应用对脑缺血运动功能重组和康复的临床研究;3.脑卒中脑白质纤维束损伤磁共振DTI研究;4.BoldfMRI与DTI联合应用评价高压氧治疗视觉功能障碍的疗效;5.正常人与感音神经性聋及耳鸣患者听觉皮层Bold-fMRI可视化比较研究;6.磁共振螺旋桨扩散加权成像技术在诊断超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研究;7.小脑参与语义辨别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8.初级运动皮层功能变化和重组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

  笔者获悉,该研究课题具有较大的创新性和先进性,为多模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脑损伤及其康复中的联合应用研究积累了丰富经验,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临床应用价值,重点体现在六个方面,即:1、在国内外首先真正系统地开展了Bold-fMRI研究过程的质量控制研究;2、在国内外首先将Bold-fMRI与DTI技术结合起来一体化评价视觉通路病变及其高压氧治疗过程中视觉通路结构和视觉皮层的功能变化;3、在国内外率先开展了听觉皮层Bold-fMRI的激活结果强度和体积定量分析并对研究过程开展质量控制研究;4、在国内外率先采用语义辨别任务来观察小脑区域的激活,提出小脑参与语义辨别活动,在脑损伤康复过程中有其特殊的临床意义;5、在国内率先开展了耳鸣和耳聋患者听觉皮层Bold-fMRI和 MRS研究;6、在国内较早开展了Bold-fMRI和DTI联合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皮质运动功能和脑白质纤维束方面的研究。

  自2005年开展此项研究以来,医学影像科陈自谦主任带领课题组人员开展Bold-fMRI研究700余例,弥散张量成像7000余例,磁共振波谱研究100余例,共检查了7800余人次。该研究项目发表论文40余篇,被引用241次,影响因子总分值39.2分,其中SCI收录7篇,被SCI论文引用104次,SCI论文影响因子21.9分。该项目相关研究成果多次在国际、国内和全军相关学术会议上交流,举办了全国、福建省、全军及南京军区学习班7次,参会人数达数千人次,将多模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脑损伤及其康复中的临床应用的经验在省内外、军内外进行了有效的推广介绍,被国内30余家大医院借鉴和应用,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及经济效益。

医院动态

更多 >

“不治之症”:3岁男娃不会爬楼梯

“不治之症”:3岁男娃不会爬楼梯 --儿科专家提醒备孕女性警惕显性基因遗传 家在福建省龙岩市的3岁儿童小团团(化名),17个月时就已经学会了走路,但是至今仍不会爬楼梯,家人一直以为是孩子发育比较慢。不料,小团团身体出现的一系列异常情况,竟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这种疾病有关。专家称,这种病是“不治之症”,多数病人20岁左右就可能因呼吸衰竭或并发其它器官感染出现生命危险。 团团一家人是江西人,父母在龙岩市工作,团团从出生一直跟随父母在龙岩市生活。小团团母亲严女士介绍说,小团团8个月会叫爸爸妈妈,但不会爬;1岁3月个时开始走路,很容易走几步就摔倒,且相比其他同龄的孩子活动少,动作也比较迟缓,尤其是爬楼很困难。严女士说,直到现在3岁,团团走路还走不稳,楼梯也不能自行上下。虽然这些情况家里人都注意到了,但是认为可能团团就是身体上发育的较慢,也没太重视。 今年年初,团团开始反复出现呼吸道感染,经常隔半个月就感冒发烧,并发肺炎的症状。在当地医院就诊后,经过输液服药团团呼吸道感染症状就会缓解。一开始,严女士和家人也认为可能是团团身体免疫力比较差,比其他孩子更容易生病。直到半个月前,团团再次出现呼吸道感染,咳嗽14天没有任何好转后,严女士和家人带着团团赶往我院儿科就诊,经医生诊断,团团存在急性支气管炎、肝功能异常等病症。 然而,导致小团团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的情况并没那么简单。接诊的儿科副主任医师王承峰发现,团团已经3岁,可是行动上却如同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小婴儿,很迟钝,且团团下蹲后要起立十分费劲。王承峰怀疑,小团团的病情可能“不同寻常”。在经过进一步的血液检验、肌电图检查、智力测试、脑电图检等详细检查,检查结果令严女士和家人险些瘫倒在地。 临床肌电图检查提示异常,初步诊断小团团患了“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并立即进行了基因检测。专家考虑,团团出现的行为上的异常以及经常生病,均是因为该病导致团团免疫功能差,发育异常有关。王承峰副主任医师说,“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是遗传因素所致的原发性骨骼肌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缓慢进行的肌肉萎缩、肌无力及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这是一种慢慢发展并恶化的疾病,也可以说是一种“不治之症”。 该病多数在3岁之后发作,患儿会表现为动作笨拙,跑、跳等均不及同龄小孩;而因骨盆带及股四头肌等无力,致使患儿行走缓慢、易跌倒,登楼上坡困难,下蹲或跌倒后起立费劲;站立时腰椎过度前凸,步行时挺腹和骨盆摆动呈“鸭步”样步态;仰卧起立时,必须先翻身与俯卧,以双手撑地再扶撑于双膝上,然后慢慢起立。 王承峰副主任医师介绍,患儿会患病,是因母亲带有基因,遗传给女孩,就表现为隐形基因,多数不会发病;而遗传给男孩,就会成为显性基因而发病。小团团的肌肉功能会随着病情发展和年龄增长变得越来越差,直至失去四肢正常的活动功能,而最后多数患者会在20岁左右因呼吸衰竭或脏器并发感染而出现生命危险。王承峰提醒,对于有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家族史的备孕女性,预防本病的惟一有效手段是遗传咨询、产前诊断和选择性流产。 儿科 李政 / 吴志 报道 

专家科普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