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血液内科 (共24位医生)

科室简介
血液内科始建于50年代,至今已有近50年的历史。下设两个病区共150张病床;一个拥有9张开放床位的100级层流病房,供开展造血干细胞移植用;所属血液病学专业实验室,是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组成之一。该科为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点,亦是血液专科医师、护士进修学习的基地,每年接收省内外专科进修医师12~20人。2008年度血液科住院/出院病人达3401人次,门诊病人达38870人次,居全国前列。科室连续多年获得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先进集体”、“先进党支部”、“先进科研集体”、“先进护理集体”等表彰,血液科共青团支部是四川省级“青年文明号”。
  血液内科目前已形成红细胞疾病、白细胞疾病、干细胞移植、出凝血疾病、实验血液学诊断五个学科/学组方向。对多种常见和疑难血液疾病的诊治,尤其在白血病、出凝血性疾病的诊治上有明显优势。在大力开展自体骨髓移植的基础上,1994年成功地开展了西南地区首例异基因骨髓移植;1997年又在西南地区首家成功开展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1999年在西南地区首次成功进行了无血缘关系供者的异基因骨髓移植,供者来自于台湾花莲慈济自愿骨髓捐赠中心;2000年3月,西南地区首例同胞异基因脐血干细胞移植获得成功;2000年10月采用非骨髓去除性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再次获得成功;2007年6月,单倍体骨髓移植治疗白血病获得成功。经累计,我科目前已完成各类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超过300例,移植患者长期无病生存率达到60%以上,干细胞移植技术水平在国内处于先进行列。
  血液内科现有医师、护士及医技人员共84人。其中,各级护理人员55人,护理团队有娴熟的专科护理技术,特别在危重、疑难病症的护理及干细胞移植护理方面有独到之处;各级医师29人,包括教授8人,副教授5人,主治医师11人,住院医师5人。其中,博士研究生导师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9人,中国医师协会血液专科医师分会副会长1人,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常委、学组成员、青年委员7人,省、市级血液病分会主任委员2人,副主任委员2人,委员5人。国际杂志“Leukemia”(白血病)中国编委1人,中华/中国医学系列杂志编委3人,其他全国性医学杂志编委7人。主治医师以上中青年医师均经过博士或硕士研究生培养,科室多名副高以上中青年业务骨干曾留学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他们在医疗、教学、科研、管理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并与上述国家的血液科和骨髓移植中心建立了长期的联系和合作关系。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医院动态

更多 >

我院成功完成一例高危儿童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手术

近日,我院小儿外科泌尿专业组黄鲁刚教授医疗团队与麻醉科密切合作,成功完成了一例高难度高风险的儿童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手术。患儿为来自云南的一名9岁男孩,发现“血压高及右侧肾上腺占位”一年余,已在省外多家医院诊断为“右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因患儿同时伴有严重的心功能不全,手术及围手术期风险极大,经介绍转诊入我院小儿外科治疗。 入院后查患儿血清去钾肾上腺素高达45793ng/L,据查目前尚无如此高水平去钾肾上腺素的嗜铬细胞瘤病例报告;同时患儿存在明显的活动后心累气紧等心功能不全表现,超声心动图示:全心增大,左心为主;左室肥厚,二尖瓣轻度反流;左室收缩功能测值减低(EF:28 %)。术前经小儿外科、麻醉科及华西附二院心血管内科联合会诊,均认为患儿高危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诊断明确,因肿瘤内分泌功能强大及病程较长等因素,现患儿伴有可能系儿茶酚胺心肌病导致的严重心功能不全,手术及围手术期有高度死亡风险;目前只有尽快手术切除肿瘤才能缓解患儿病情,挽救其生命。 在与患儿家属充分沟通病情、治疗风险并获得其理解同意后,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黄鲁刚教授医疗组、麻醉科刘斌主任和杜斌医生、小儿ICU赖巍医生通力合作,成功完成了该例高危嗜铬细胞瘤切除手术。术后患儿恢复顺利,现临床症状已明显缓解,各项实验室检测指标已逐步趋于正常,于近日临床康复出院。 此例手术的顺利开展与成功完成,得益于多学科团队的通力合作、充分的术前预案讨论以及完善的围手术期管理,使病情复杂、手术风险高的患者得到了有效安全的治疗,也进一步凸显了我院作为国家级疑难重症诊疗中心的地位。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湿疹皮肤变黑怎么办
聂小娟
回答: 湿疹皮肤变黑可通过保湿修复、药物治疗、光疗干预、饮食调整、避免刺激等方式改善。湿疹皮肤变黑通常与慢性炎症后色素沉着、反复搔抓、局部药物使用等因素有关。 1、保湿修复 湿疹皮肤变黑与长期干燥导致屏障受损有关。建议每日使用含神经酰胺或尿素的保湿霜,如薇诺娜特护保湿霜、丝塔芙舒润保湿霜等,帮助修复角质层。避免使用含酒精或香精的护肤品,洗澡水温控制在37℃以下,减少皮肤水分流失。家长需为儿童选择无刺激的婴儿专用保湿产品。 2、药物治疗 慢性湿疹引起的色素沉着可遵医嘱使用氢化可的松乳膏、他克莫司软膏等抗炎药物控制复发。对于顽固性色沉,医生可能建议联合使用壬二酸乳膏或维A酸乳膏调节色素代谢。禁止自行长期使用强效激素,以免加重色素异常。若合并感染需配合莫匹罗星软膏等抗生素治疗。 3、光疗干预 窄谱中波紫外线疗法有助于减轻炎症并促进色素均匀分布,适用于面积较大的顽固性色沉。需在专业皮肤科医生指导下进行,通常每周2-3次,治疗期间需加强防晒。光敏性湿疹患者禁用该疗法,儿童患者需由医生评估风险收益比。 4、饮食调整 适当增加富含维生素C的柑橘类水果和富含维生素E的坚果,有助于抑制黑色素合成。避免摄入已知过敏食物如海鲜、芒果等,减少组胺释放引发的瘙痒。哺乳期母亲需注意饮食对婴儿的影响,必要时记录饮食日记排查诱因。 5、避免刺激 减少搔抓和摩擦行为,夜间可佩戴棉质手套防止无意识抓挠。选择纯棉宽松衣物,避免羊毛等粗糙材质直接接触皮肤。清洗衣物时使用无磷洗衣液,漂洗时增加过水次数。外出时采取物理防晒措施,如戴宽檐帽、穿防晒衣等。 湿疹皮肤变黑属于炎症后色素沉着现象,恢复周期通常需要3-6个月。日常需坚持温和清洁与保湿,避免使用美白类功效型化妆品刺激原有皮损。若色沉伴随明显增厚、脱屑或瘙痒加剧,提示可能存在慢性单纯性苔藓等继发病变,应及时复诊调整治疗方案。保持规律作息与情绪稳定有助于降低复发概率,运动后及时清洁汗液减少刺激。 聂小娟副主任医师山东省立医院皮肤科
复旦版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