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血液内科 (共24位医生)

科室简介
血液内科始建于50年代,至今已有近50年的历史。下设两个病区共150张病床;一个拥有9张开放床位的100级层流病房,供开展造血干细胞移植用;所属血液病学专业实验室,是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组成之一。该科为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点,亦是血液专科医师、护士进修学习的基地,每年接收省内外专科进修医师12~20人。2008年度血液科住院/出院病人达3401人次,门诊病人达38870人次,居全国前列。科室连续多年获得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先进集体”、“先进党支部”、“先进科研集体”、“先进护理集体”等表彰,血液科共青团支部是四川省级“青年文明号”。
  血液内科目前已形成红细胞疾病、白细胞疾病、干细胞移植、出凝血疾病、实验血液学诊断五个学科/学组方向。对多种常见和疑难血液疾病的诊治,尤其在白血病、出凝血性疾病的诊治上有明显优势。在大力开展自体骨髓移植的基础上,1994年成功地开展了西南地区首例异基因骨髓移植;1997年又在西南地区首家成功开展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1999年在西南地区首次成功进行了无血缘关系供者的异基因骨髓移植,供者来自于台湾花莲慈济自愿骨髓捐赠中心;2000年3月,西南地区首例同胞异基因脐血干细胞移植获得成功;2000年10月采用非骨髓去除性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再次获得成功;2007年6月,单倍体骨髓移植治疗白血病获得成功。经累计,我科目前已完成各类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超过300例,移植患者长期无病生存率达到60%以上,干细胞移植技术水平在国内处于先进行列。
  血液内科现有医师、护士及医技人员共84人。其中,各级护理人员55人,护理团队有娴熟的专科护理技术,特别在危重、疑难病症的护理及干细胞移植护理方面有独到之处;各级医师29人,包括教授8人,副教授5人,主治医师11人,住院医师5人。其中,博士研究生导师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9人,中国医师协会血液专科医师分会副会长1人,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常委、学组成员、青年委员7人,省、市级血液病分会主任委员2人,副主任委员2人,委员5人。国际杂志“Leukemia”(白血病)中国编委1人,中华/中国医学系列杂志编委3人,其他全国性医学杂志编委7人。主治医师以上中青年医师均经过博士或硕士研究生培养,科室多名副高以上中青年业务骨干曾留学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他们在医疗、教学、科研、管理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并与上述国家的血液科和骨髓移植中心建立了长期的联系和合作关系。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医院动态

更多 >

我院成功完成一例高危儿童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手术

近日,我院小儿外科泌尿专业组黄鲁刚教授医疗团队与麻醉科密切合作,成功完成了一例高难度高风险的儿童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手术。患儿为来自云南的一名9岁男孩,发现“血压高及右侧肾上腺占位”一年余,已在省外多家医院诊断为“右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因患儿同时伴有严重的心功能不全,手术及围手术期风险极大,经介绍转诊入我院小儿外科治疗。 入院后查患儿血清去钾肾上腺素高达45793ng/L,据查目前尚无如此高水平去钾肾上腺素的嗜铬细胞瘤病例报告;同时患儿存在明显的活动后心累气紧等心功能不全表现,超声心动图示:全心增大,左心为主;左室肥厚,二尖瓣轻度反流;左室收缩功能测值减低(EF:28 %)。术前经小儿外科、麻醉科及华西附二院心血管内科联合会诊,均认为患儿高危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诊断明确,因肿瘤内分泌功能强大及病程较长等因素,现患儿伴有可能系儿茶酚胺心肌病导致的严重心功能不全,手术及围手术期有高度死亡风险;目前只有尽快手术切除肿瘤才能缓解患儿病情,挽救其生命。 在与患儿家属充分沟通病情、治疗风险并获得其理解同意后,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黄鲁刚教授医疗组、麻醉科刘斌主任和杜斌医生、小儿ICU赖巍医生通力合作,成功完成了该例高危嗜铬细胞瘤切除手术。术后患儿恢复顺利,现临床症状已明显缓解,各项实验室检测指标已逐步趋于正常,于近日临床康复出院。 此例手术的顺利开展与成功完成,得益于多学科团队的通力合作、充分的术前预案讨论以及完善的围手术期管理,使病情复杂、手术风险高的患者得到了有效安全的治疗,也进一步凸显了我院作为国家级疑难重症诊疗中心的地位。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假性自闭症孩子的症状可以恢复吗
王志新
回答: 假性自闭症孩子的症状通常可以恢复,通过科学干预和家庭支持可显著改善行为表现。假性自闭症多由环境刺激不足、教养方式不当或短期心理创伤等因素引起,与典型自闭症谱系障碍的神经发育异常有本质区别。 1、环境调整 创造稳定的生活环境和规律的作息有助于缓解假性自闭症状。家长需减少电子屏幕暴露时间,增加亲子互动游戏,如积木搭建、绘本共读等结构化活动。保持家庭氛围和谐,避免频繁更换照料者或居住环境,逐步帮助孩子重建安全感。 2、行为干预 应用正向行为支持技术可改善社交回避行为。家长需通过即时奖励强化孩子的眼神接触、简单指令回应等行为,采用图片交换沟通系统辅助表达需求。每日安排15-20分钟地板时间游戏,跟随孩子兴趣引导互动,避免强迫性社交训练。 3、感统训练 针对感觉处理异常可进行专业感统康复。旋转秋千、触觉刷等前庭觉训练能改善注意力分散,平衡木、蹦床活动可调节肢体协调性。家长需观察孩子对声光刺激的敏感程度,逐步脱敏训练每周3-4次,每次不超过30分钟。 4、心理疏导 短期创伤事件引发的症状需心理治疗介入。游戏治疗能帮助孩子表达压抑情绪,沙盘治疗适用于语言受限者。家长需配合治疗师记录行为变化,避免在治疗过程中表现出焦虑情绪,防止二次心理伤害。 5、营养管理 均衡饮食有助于神经功能恢复。增加富含Omega-3的深海鱼类、维生素B族丰富的全谷物,限制精制糖和人工添加剂摄入。对存在挑食行为的孩子,家长需采用小份量多次供餐,将新食物与偏好食物混合过渡。 假性自闭症的干预需要家长保持耐心,建立稳定的日常活动流程,每天固定安排社交互动时间但不过度刺激。定期评估孩子对干预措施的反应,若3-6个月未见改善或出现自伤等严重行为,应及时寻求儿童精神科医生评估排除典型自闭症可能。日常生活中注意避免将孩子与其他儿童过度比较,关注微小进步并及时给予积极反馈。 王志新主任医师中日友好医院儿科
复旦版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