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血液内科 (共24位医生)

科室简介
血液内科始建于50年代,至今已有近50年的历史。下设两个病区共150张病床;一个拥有9张开放床位的100级层流病房,供开展造血干细胞移植用;所属血液病学专业实验室,是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组成之一。该科为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点,亦是血液专科医师、护士进修学习的基地,每年接收省内外专科进修医师12~20人。2008年度血液科住院/出院病人达3401人次,门诊病人达38870人次,居全国前列。科室连续多年获得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先进集体”、“先进党支部”、“先进科研集体”、“先进护理集体”等表彰,血液科共青团支部是四川省级“青年文明号”。
  血液内科目前已形成红细胞疾病、白细胞疾病、干细胞移植、出凝血疾病、实验血液学诊断五个学科/学组方向。对多种常见和疑难血液疾病的诊治,尤其在白血病、出凝血性疾病的诊治上有明显优势。在大力开展自体骨髓移植的基础上,1994年成功地开展了西南地区首例异基因骨髓移植;1997年又在西南地区首家成功开展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1999年在西南地区首次成功进行了无血缘关系供者的异基因骨髓移植,供者来自于台湾花莲慈济自愿骨髓捐赠中心;2000年3月,西南地区首例同胞异基因脐血干细胞移植获得成功;2000年10月采用非骨髓去除性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再次获得成功;2007年6月,单倍体骨髓移植治疗白血病获得成功。经累计,我科目前已完成各类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超过300例,移植患者长期无病生存率达到60%以上,干细胞移植技术水平在国内处于先进行列。
  血液内科现有医师、护士及医技人员共84人。其中,各级护理人员55人,护理团队有娴熟的专科护理技术,特别在危重、疑难病症的护理及干细胞移植护理方面有独到之处;各级医师29人,包括教授8人,副教授5人,主治医师11人,住院医师5人。其中,博士研究生导师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9人,中国医师协会血液专科医师分会副会长1人,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常委、学组成员、青年委员7人,省、市级血液病分会主任委员2人,副主任委员2人,委员5人。国际杂志“Leukemia”(白血病)中国编委1人,中华/中国医学系列杂志编委3人,其他全国性医学杂志编委7人。主治医师以上中青年医师均经过博士或硕士研究生培养,科室多名副高以上中青年业务骨干曾留学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他们在医疗、教学、科研、管理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并与上述国家的血液科和骨髓移植中心建立了长期的联系和合作关系。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医院动态

更多 >

我院成功完成一例高危儿童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手术

近日,我院小儿外科泌尿专业组黄鲁刚教授医疗团队与麻醉科密切合作,成功完成了一例高难度高风险的儿童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手术。患儿为来自云南的一名9岁男孩,发现“血压高及右侧肾上腺占位”一年余,已在省外多家医院诊断为“右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因患儿同时伴有严重的心功能不全,手术及围手术期风险极大,经介绍转诊入我院小儿外科治疗。 入院后查患儿血清去钾肾上腺素高达45793ng/L,据查目前尚无如此高水平去钾肾上腺素的嗜铬细胞瘤病例报告;同时患儿存在明显的活动后心累气紧等心功能不全表现,超声心动图示:全心增大,左心为主;左室肥厚,二尖瓣轻度反流;左室收缩功能测值减低(EF:28 %)。术前经小儿外科、麻醉科及华西附二院心血管内科联合会诊,均认为患儿高危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诊断明确,因肿瘤内分泌功能强大及病程较长等因素,现患儿伴有可能系儿茶酚胺心肌病导致的严重心功能不全,手术及围手术期有高度死亡风险;目前只有尽快手术切除肿瘤才能缓解患儿病情,挽救其生命。 在与患儿家属充分沟通病情、治疗风险并获得其理解同意后,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黄鲁刚教授医疗组、麻醉科刘斌主任和杜斌医生、小儿ICU赖巍医生通力合作,成功完成了该例高危嗜铬细胞瘤切除手术。术后患儿恢复顺利,现临床症状已明显缓解,各项实验室检测指标已逐步趋于正常,于近日临床康复出院。 此例手术的顺利开展与成功完成,得益于多学科团队的通力合作、充分的术前预案讨论以及完善的围手术期管理,使病情复杂、手术风险高的患者得到了有效安全的治疗,也进一步凸显了我院作为国家级疑难重症诊疗中心的地位。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睾酮偏高是什么原因
李青
回答: 睾酮偏高可能与遗传因素、多囊卵巢综合征、肾上腺皮质增生、药物影响、内分泌肿瘤等原因有关。睾酮偏高通常表现为月经紊乱、体毛增多、痤疮等症状,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等方式干预。 1、遗传因素 部分人群因家族遗传倾向导致体内睾酮水平偏高,可能与基因突变或遗传代谢异常有关。这类情况通常伴随青春期发育异常或家族成员类似病史,需通过基因检测明确诊断。日常需避免高脂高糖饮食,减少外源性激素摄入,必要时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螺内酯片等抗雄激素药物调节。 2、多囊卵巢综合征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育龄期女性睾酮升高的常见原因,与胰岛素抵抗、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紊乱有关。患者除睾酮偏高外,常伴有卵巢多囊样改变、排卵障碍,可遵医嘱使用炔雌醇环丙孕酮片调节激素,配合二甲双胍缓释片改善胰岛素抵抗。 3、肾上腺皮质增生 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会导致肾上腺源性雄激素分泌过多,21-羟化酶缺乏是最常见类型。新生儿筛查可早期发现,成年患者可能出现骨龄超前、声音低沉等表现。需长期服用氢化可的松片替代治疗,定期监测激素水平和骨密度。 4、药物影响 滥用雄激素制剂或含激素的保健品可能导致外源性睾酮升高,常见于健身人群使用合成类固醇。部分癫痫患者服用丙戊酸钠缓释片也可能干扰激素代谢。需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并通过肝肾功能检测评估药物副作用。 5、内分泌肿瘤 肾上腺或卵巢的分泌雄激素肿瘤会异常升高睾酮,如卵巢男性化肿瘤、肾上腺腺瘤等。患者可能出现男性化体征快速进展,影像学检查可见占位性病变。确诊后需手术切除肿瘤,术后病理检查明确性质。 睾酮偏高者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压力。饮食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限制乳制品和红肉摄入,增加十字花科蔬菜如西蓝花帮助雌激素代谢。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但需避免过度力量训练刺激雄激素分泌。所有药物治疗均需严格遵循医嘱,定期复查激素六项和超声检查,出现多毛、脱发等症状加重时及时复诊。 李青主任医师北京安贞医院泌尿外科
复旦版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