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超声诊断科 (共8位医生)

科室简介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原华西医科大学附一院)超声科是国内最早开展超声诊断的单位之一,1986年成为独立的科室,1996年底进一步改组为目前的超声科,主要从事腹部脏器、浅表组织、小器官、外周血管等部位疾病的检查和诊断。

超声科现有工作人员24人,其中教授1人,副主任医师6人,主治医师7人,住院医师6人,其余为技术工作人员,包括1名负责计算机及网络的工程师。

业务发展方面 1962年开始A型超声诊断,1978年开始B型超声诊断,1993年开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目前检查种类包括常规体表检查、高频超声检查、经直肠腔内超声、术中超声检查、腹部及浅表器官的超声介入下的诊断与治疗、超声聚焦刀等,近5年来,每年检查人次以10%速度递增,目前达到10万次以上,诊断水平处于全国先进水平,是四川及西南地区超声疑难疾病的诊断中心。

设备方面 拥有超声诊断仪器13台,均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器;具备B型超声、M型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经直肠彩超、术中超声、腹腔镜超声等功能。目前科室已在西南地区首先实现超声数字化网络,主要设备均已进入超声PACS。

科研方面 承担多项各级课题,作为课题负责人获得:四川省科委1项,校青年科学基金1项,校CMB项目一项;作为主研人员参与卫生部临床重点学科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四川省卫生厅1项,四川省科委1项。获得一项四川省省政府一等奖,一项四川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二等奖;参编学术专著5本,发表学术论文近100篇,是四川乃至西南地区超声科研、教学及继续教育的中心。担任《实用超声医学杂志》主编1人、编辑2人;《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编辑1人。社会学术兼职:中华医学会超声学会常务委员;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国影像技术研究会理事;四川超声医学工程学会名誉会长、副秘书长、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四川分会超声专委会常务委员;四川声学会理事;成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成都分会超声专委会常务委员。其中黄承孝教授1993年起领取国务院特殊津贴,1998年获中国超声诊断事业突出贡献奖。

新技术的应用 组织二次谐波、脏器三位成像、血管三位成像、腹腔镜超声检查、经直肠双平面超声检查、超声造影、SONOCT、Xres、宽景成像等,促进了诊断水平的提高。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医院动态

更多 >

我院成功完成一例高危儿童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手术

近日,我院小儿外科泌尿专业组黄鲁刚教授医疗团队与麻醉科密切合作,成功完成了一例高难度高风险的儿童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手术。患儿为来自云南的一名9岁男孩,发现“血压高及右侧肾上腺占位”一年余,已在省外多家医院诊断为“右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因患儿同时伴有严重的心功能不全,手术及围手术期风险极大,经介绍转诊入我院小儿外科治疗。 入院后查患儿血清去钾肾上腺素高达45793ng/L,据查目前尚无如此高水平去钾肾上腺素的嗜铬细胞瘤病例报告;同时患儿存在明显的活动后心累气紧等心功能不全表现,超声心动图示:全心增大,左心为主;左室肥厚,二尖瓣轻度反流;左室收缩功能测值减低(EF:28 %)。术前经小儿外科、麻醉科及华西附二院心血管内科联合会诊,均认为患儿高危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诊断明确,因肿瘤内分泌功能强大及病程较长等因素,现患儿伴有可能系儿茶酚胺心肌病导致的严重心功能不全,手术及围手术期有高度死亡风险;目前只有尽快手术切除肿瘤才能缓解患儿病情,挽救其生命。 在与患儿家属充分沟通病情、治疗风险并获得其理解同意后,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黄鲁刚教授医疗组、麻醉科刘斌主任和杜斌医生、小儿ICU赖巍医生通力合作,成功完成了该例高危嗜铬细胞瘤切除手术。术后患儿恢复顺利,现临床症状已明显缓解,各项实验室检测指标已逐步趋于正常,于近日临床康复出院。 此例手术的顺利开展与成功完成,得益于多学科团队的通力合作、充分的术前预案讨论以及完善的围手术期管理,使病情复杂、手术风险高的患者得到了有效安全的治疗,也进一步凸显了我院作为国家级疑难重症诊疗中心的地位。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复旦版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