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肾脏内科 (共29位医生)

科室简介
肾脏内科专业组筹建于1980年,成立于1983年,1986年正式建科,是西南地区首家腹膜透析及培训中心。经过25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拥有开放床位180张的大型专科,专科门诊量7.5万人次/年,肾活检800~1000例/年,病房年收治病人数近5000人次。华西肾脏内科现有血液透析机65台(其中血液透析滤过机12台),CRRT机15台,维持性血透患者数量门诊250人、住院80人(48000人次/年),CRRT治疗4000例次/年。每年行临时导管置管术1800多例,Cuff导管置管术120多例,内瘘手术700余例。现有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370人,2010年9月在科室倡导腹透优先(PD first)政策的推动下全年新增腹透患者152人。血液透析中心广泛开展了各种血液净化及相关技术,包括HDF、CRRT、人工肝、动静脉内瘘、带cuff的中心静脉置管、人造血管等。华西肾脏内科CRRT抢救重症急性肾衰竭、重症急性胰腺炎等领域在全国已有极大的影响,并已形成新的科研方向,达到国内先进水平。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华西肾脏内科CRRT医护人员在挤压综合征和重症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救治中做出了杰出贡献。在每周例行临床病理讨论的推动下,肾脏疾病临床与病理结合的标准化治疗方案及整体诊治水平在西南地区已有较高声誉。根据学科发展的总体规划,华西肾脏内科现有代谢性肾病(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痛风性肾病)、免疫肾炎/移植肾病、急性肾损伤/小管间质疾病、腹膜透析、血液透析、CRRT和血管通路建立与维护等七个亚专业,并已开始按分亚专业建立临床信息资料库。
  肾脏内科现已形成一支以老一辈专家为指导,以中华肾脏病学会全国常委黄颂敏教授,付平教授为学术带头人,付平主任、陶冶副主任、米绪华副主任为领导班子,中青年学术骨干为主力,梯队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华西肾脏内科现有正高职称8人,副高职称7人,博士导师2名,硕士导师8名。护士在编76人,副主任护师2名,主管护师11名。现有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会全国常委1人,全国青年委员1人,20人次为肾脏病专杂志编委和特约审稿人,3人任全国肾脏病相关学会常委。2人任省、市肾脏病专委会主任委员,6人次任省市肾病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常委和委员,1人任成都市护理学会内科专委会主任委员。近5年,科室已派出10人次出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香港)进修培训,均学成归国。肾脏科2007年已通过国家食品药物监督管理局GCP中心认证可承担临床药物验证;2007年通过四川省卫生厅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初审立项评审,2010年复审授牌;2008年通过四川省教育厅重点学科评审。现为四川省教育厅和卫生厅双重点学科。
  肾脏内科近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与交流基金1项,青年基金2项,主任基金1项,教育部基金2项,国家科技部重大科研项目骨干单位1项,及多项省市级科研课题,纵向课题经费近400万元。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第三完成单位),中华医学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排名第二),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第二完成单位)、三等奖2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横向课题27项,经费450万元。近5年在国内外专业杂志上发表文章400余篇,SCI文章近30篇,主编肾脏病专著2部。护理方面著书3本。每年在研多中心临床药物及器械3-5项。专利产品-CRRT基础置换液2008年获准国家五类新药并上市,为国内唯一上市销售置换液。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医院动态

更多 >

我院成功完成一例高危儿童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手术

近日,我院小儿外科泌尿专业组黄鲁刚教授医疗团队与麻醉科密切合作,成功完成了一例高难度高风险的儿童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手术。患儿为来自云南的一名9岁男孩,发现“血压高及右侧肾上腺占位”一年余,已在省外多家医院诊断为“右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因患儿同时伴有严重的心功能不全,手术及围手术期风险极大,经介绍转诊入我院小儿外科治疗。 入院后查患儿血清去钾肾上腺素高达45793ng/L,据查目前尚无如此高水平去钾肾上腺素的嗜铬细胞瘤病例报告;同时患儿存在明显的活动后心累气紧等心功能不全表现,超声心动图示:全心增大,左心为主;左室肥厚,二尖瓣轻度反流;左室收缩功能测值减低(EF:28 %)。术前经小儿外科、麻醉科及华西附二院心血管内科联合会诊,均认为患儿高危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诊断明确,因肿瘤内分泌功能强大及病程较长等因素,现患儿伴有可能系儿茶酚胺心肌病导致的严重心功能不全,手术及围手术期有高度死亡风险;目前只有尽快手术切除肿瘤才能缓解患儿病情,挽救其生命。 在与患儿家属充分沟通病情、治疗风险并获得其理解同意后,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黄鲁刚教授医疗组、麻醉科刘斌主任和杜斌医生、小儿ICU赖巍医生通力合作,成功完成了该例高危嗜铬细胞瘤切除手术。术后患儿恢复顺利,现临床症状已明显缓解,各项实验室检测指标已逐步趋于正常,于近日临床康复出院。 此例手术的顺利开展与成功完成,得益于多学科团队的通力合作、充分的术前预案讨论以及完善的围手术期管理,使病情复杂、手术风险高的患者得到了有效安全的治疗,也进一步凸显了我院作为国家级疑难重症诊疗中心的地位。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假性自闭症孩子的症状可以恢复吗
王志新
回答: 假性自闭症孩子的症状通常可以恢复,通过科学干预和家庭支持可显著改善行为表现。假性自闭症多由环境刺激不足、教养方式不当或短期心理创伤等因素引起,与典型自闭症谱系障碍的神经发育异常有本质区别。 1、环境调整 创造稳定的生活环境和规律的作息有助于缓解假性自闭症状。家长需减少电子屏幕暴露时间,增加亲子互动游戏,如积木搭建、绘本共读等结构化活动。保持家庭氛围和谐,避免频繁更换照料者或居住环境,逐步帮助孩子重建安全感。 2、行为干预 应用正向行为支持技术可改善社交回避行为。家长需通过即时奖励强化孩子的眼神接触、简单指令回应等行为,采用图片交换沟通系统辅助表达需求。每日安排15-20分钟地板时间游戏,跟随孩子兴趣引导互动,避免强迫性社交训练。 3、感统训练 针对感觉处理异常可进行专业感统康复。旋转秋千、触觉刷等前庭觉训练能改善注意力分散,平衡木、蹦床活动可调节肢体协调性。家长需观察孩子对声光刺激的敏感程度,逐步脱敏训练每周3-4次,每次不超过30分钟。 4、心理疏导 短期创伤事件引发的症状需心理治疗介入。游戏治疗能帮助孩子表达压抑情绪,沙盘治疗适用于语言受限者。家长需配合治疗师记录行为变化,避免在治疗过程中表现出焦虑情绪,防止二次心理伤害。 5、营养管理 均衡饮食有助于神经功能恢复。增加富含Omega-3的深海鱼类、维生素B族丰富的全谷物,限制精制糖和人工添加剂摄入。对存在挑食行为的孩子,家长需采用小份量多次供餐,将新食物与偏好食物混合过渡。 假性自闭症的干预需要家长保持耐心,建立稳定的日常活动流程,每天固定安排社交互动时间但不过度刺激。定期评估孩子对干预措施的反应,若3-6个月未见改善或出现自伤等严重行为,应及时寻求儿童精神科医生评估排除典型自闭症可能。日常生活中注意避免将孩子与其他儿童过度比较,关注微小进步并及时给予积极反馈。 王志新主任医师中日友好医院儿科
复旦版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