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重症医学科 (共7位医生)

科室简介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前身“加强医疗科”成立于1992年5月12日,是全院综合性重症救治科室。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该科现已成为拥有四个病区,共计132张床位的超大型临床一级科室,并于2009年6月通过评审,正式更名为“重症医学科”。该科目前拥有综合重症治疗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 ICU)、外科重症治疗病房(sur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 SICU)、神经重症治疗病房(neurolo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 NICU)、儿科重症治疗病房(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 PICU)四个病区。在ICU中还细分有呼吸重症、器官移植重症、综合重症等亚专业医疗组。该科还是国内最早拥有专业呼吸治疗师(RT),床旁(CRRT)持续肾替代治疗及临床营养治疗(NT)专业小组的重症医学科,为国内目前最大规模,集医、教、研为一体的重症医学研修中心,担负着全院、四川省乃至西部地区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年收治各类重症患者6000余例。2010年成为首批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

该科现拥有国际一流水准的呼吸机150余台,无创呼吸机30余台,转运呼吸机9台,纤维支气管镜8台,数量充足的多功能监护仪、输液泵及输液工作站,配备有血管内降温机、床旁彩超、X光机、PiCCO及漂浮导管心输出量监测仪等一大批先进的监测和治疗设备。在危重病人器官支持、重症感染治疗、临床营养、内环境紊乱纠治及危重病人远程转运等方面有雄厚的实力及丰富的临床经验。在重症胰腺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脏移植、多器官功能不全救治等方面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作为卫生部指定的全国危重医学培训四大基地之一,该科担负着对西南、西北地区危重医学人员的培训及教育工作。每年招收危重医学培训班进修人员六十余人,完成学业并考核合格者,可取得卫生部危重病医学培训中心专业培训合格证,现已招收至第二十余届。作为“四川省ICU专科护士培训基地”,担负着全省乃至全国各级医院ICU专科护士的危重症医学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培训任务,学员结业通过理论、技能和综合考核合格后,可取得四川省卫生厅颁发的《四川省ICU专科护士资格证》。

该科还承担多项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机械通气高级研讨班》、《重症患者镇静镇痛高级研讨班》、《重症患者临床营养高级培训班》及《全国危重医学护理进展培训班》、《全国ICU专科护士培训班》、《全国伤口护理研讨班》、《全国重症监测与技能培训班》。

该科是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常务委员单位、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副会长单位及中国病理生理暨危重病医学会常务委员单位;四川省医学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四川省护理学会重症监护专业委员主任委员单位及四川省重症监护专科护士培训基地。

依托全球最大单体医院--华西医院雄厚的医、教、研实力和科内全体员工的不懈努力,重症医学科的目标是在新世纪有更高、更快的发展,为我国危重病医学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为重症患者提供一流的优质医疗护理服务。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医院动态

更多 >

我院成功完成一例高危儿童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手术

近日,我院小儿外科泌尿专业组黄鲁刚教授医疗团队与麻醉科密切合作,成功完成了一例高难度高风险的儿童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手术。患儿为来自云南的一名9岁男孩,发现“血压高及右侧肾上腺占位”一年余,已在省外多家医院诊断为“右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因患儿同时伴有严重的心功能不全,手术及围手术期风险极大,经介绍转诊入我院小儿外科治疗。 入院后查患儿血清去钾肾上腺素高达45793ng/L,据查目前尚无如此高水平去钾肾上腺素的嗜铬细胞瘤病例报告;同时患儿存在明显的活动后心累气紧等心功能不全表现,超声心动图示:全心增大,左心为主;左室肥厚,二尖瓣轻度反流;左室收缩功能测值减低(EF:28 %)。术前经小儿外科、麻醉科及华西附二院心血管内科联合会诊,均认为患儿高危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诊断明确,因肿瘤内分泌功能强大及病程较长等因素,现患儿伴有可能系儿茶酚胺心肌病导致的严重心功能不全,手术及围手术期有高度死亡风险;目前只有尽快手术切除肿瘤才能缓解患儿病情,挽救其生命。 在与患儿家属充分沟通病情、治疗风险并获得其理解同意后,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黄鲁刚教授医疗组、麻醉科刘斌主任和杜斌医生、小儿ICU赖巍医生通力合作,成功完成了该例高危嗜铬细胞瘤切除手术。术后患儿恢复顺利,现临床症状已明显缓解,各项实验室检测指标已逐步趋于正常,于近日临床康复出院。 此例手术的顺利开展与成功完成,得益于多学科团队的通力合作、充分的术前预案讨论以及完善的围手术期管理,使病情复杂、手术风险高的患者得到了有效安全的治疗,也进一步凸显了我院作为国家级疑难重症诊疗中心的地位。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假性自闭症孩子的症状可以恢复吗
王志新
回答: 假性自闭症孩子的症状通常可以恢复,通过科学干预和家庭支持可显著改善行为表现。假性自闭症多由环境刺激不足、教养方式不当或短期心理创伤等因素引起,与典型自闭症谱系障碍的神经发育异常有本质区别。 1、环境调整 创造稳定的生活环境和规律的作息有助于缓解假性自闭症状。家长需减少电子屏幕暴露时间,增加亲子互动游戏,如积木搭建、绘本共读等结构化活动。保持家庭氛围和谐,避免频繁更换照料者或居住环境,逐步帮助孩子重建安全感。 2、行为干预 应用正向行为支持技术可改善社交回避行为。家长需通过即时奖励强化孩子的眼神接触、简单指令回应等行为,采用图片交换沟通系统辅助表达需求。每日安排15-20分钟地板时间游戏,跟随孩子兴趣引导互动,避免强迫性社交训练。 3、感统训练 针对感觉处理异常可进行专业感统康复。旋转秋千、触觉刷等前庭觉训练能改善注意力分散,平衡木、蹦床活动可调节肢体协调性。家长需观察孩子对声光刺激的敏感程度,逐步脱敏训练每周3-4次,每次不超过30分钟。 4、心理疏导 短期创伤事件引发的症状需心理治疗介入。游戏治疗能帮助孩子表达压抑情绪,沙盘治疗适用于语言受限者。家长需配合治疗师记录行为变化,避免在治疗过程中表现出焦虑情绪,防止二次心理伤害。 5、营养管理 均衡饮食有助于神经功能恢复。增加富含Omega-3的深海鱼类、维生素B族丰富的全谷物,限制精制糖和人工添加剂摄入。对存在挑食行为的孩子,家长需采用小份量多次供餐,将新食物与偏好食物混合过渡。 假性自闭症的干预需要家长保持耐心,建立稳定的日常活动流程,每天固定安排社交互动时间但不过度刺激。定期评估孩子对干预措施的反应,若3-6个月未见改善或出现自伤等严重行为,应及时寻求儿童精神科医生评估排除典型自闭症可能。日常生活中注意避免将孩子与其他儿童过度比较,关注微小进步并及时给予积极反馈。 王志新主任医师中日友好医院儿科
复旦版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