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中西医结合科 (共31位医生)

科室简介
中西医结合科成立于1956年。历经50年的建设和发展,在临床规模、医疗特色、技术力量、科学研究、教学和人才培养及工作条件等方面已居国内综合医院同类学科前茅。中西医结合科是国家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四川省重点学科、国家药品(中药)临床研究基地、国家重点中医专病(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和四川省重点中医专病(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建设单位。
  中西医结合科现有各级在编医护人员26人。其中医师18人:主任医师3人、副主任医师5人,主治医师10人;有4位卓有影响的教授、主任医师受聘于科室从事临床业务指导、会诊、门诊以及药物临床研究机构技术指导等职。
  中西医结合科设病房、门诊、国家中药药物临床研究机构(GCP)、中药药理研究室等部门。病房编制床位131张,设治疗组8个,包括急腹症治疗组、慢阻肺治疗组、肿瘤治疗组等。门诊设中西医结合肝胆胰、肿瘤、妇儿、心血管、呼吸等7个专病门诊,另有4位返聘教授在门诊名老专家会诊中心和中西医结合科专家门诊从事门诊工作。
  本学科拥有三个明确、稳定的研究方向即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急性胰腺炎、肠梗阻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慢阻肺、中药药物临床研究。新近开辟了生物方剂分析中医药学研究新方向。目前在研科研项目共16项,经费合计超过300万元。近4年(2004-2007年)即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9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1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2项。多次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近4年发表论文160余篇,其中SCI收录近20篇。
  重点专病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是在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证理论指导下,在国内率先运用中医热病理论概括急性胰腺炎的病因证候类型和病机传变规律,形成的运用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清热解毒、通里攻下(简称益活清下法)四大主要治法治疗本病的理论及治疗原则。该项目在研究实施过程中,得到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建设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众多项目经费的资助。该项目的实施,进一步规范了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方案;明确了手术指征和手术干预的适宜时机,即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是治疗的主体,手术治疗主要针对后期包括胰腺感染在内的并发症,是治疗的辅助手段。率先实现了手术治疗向非手术治疗为主的治疗观念的转变。2004年初总结近10年(1994-2003年)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1161例的疗效,SAP病死率由研究前的40.50%降至10.77%,手术率由77.58%降为19.38%,居国内外大宗病案的最好水平。同时病人的住院时间缩短,住院费用大幅降低。中西医结合科现已成为国内收治胰腺炎最大的临床科室。有5位院士在内的评审专家认为该项目“在重大疾病的治疗中找到了中、西医治疗结合的切入点、并取得中医理论和治疗方法的突破。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2004年该项目同时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
  重点专病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的中西医结合防治工作可追溯到1973年。对该病发病机制、诊断技术、中西医结合防治、并发症治疗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在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指导下,根据COPD、肺心病的病机证治特点,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中医“益气活血、清热解毒化痰”法治疗COPD、肺心病的中西医结合理论。相关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实践,使医院肺心病、肺性脑病的病死率大幅下降。中西医结合治疗COPD、肺心病,弥补了西医治疗手段单一的不足,为治疗个体化、综合治疗开拓了新方法,先后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奖励。
  中药药物临床研究机构(GCP)于1998年经卫生部批准建立,是当时全国西医院校中仅有的两个中药药物临床研究机构。现包括中医呼吸、中医消化、中医肿瘤、中医脑病4个专业。机构建立以来平均每年承担近20项中药新药各期临床试验。中药药理研究室是于2004年由医院投资400余万元,在原有中医药二级实验室基础上建立的现代化研究室,主要承担方剂分析中医药学研究任务,涉及生物方剂分析药理学、生物方剂分析证本质、生物方剂分析药动学等研究领域。
  中西医结合科秉承“求实创新、学贯中西”的科训努力发展学科,并竭诚为广大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中西医结合科融汇中西医术、博采众家之长、恪守“医乃仁术”之训,竭诚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医院动态

更多 >

我院成功完成一例高危儿童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手术

近日,我院小儿外科泌尿专业组黄鲁刚教授医疗团队与麻醉科密切合作,成功完成了一例高难度高风险的儿童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手术。患儿为来自云南的一名9岁男孩,发现“血压高及右侧肾上腺占位”一年余,已在省外多家医院诊断为“右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因患儿同时伴有严重的心功能不全,手术及围手术期风险极大,经介绍转诊入我院小儿外科治疗。 入院后查患儿血清去钾肾上腺素高达45793ng/L,据查目前尚无如此高水平去钾肾上腺素的嗜铬细胞瘤病例报告;同时患儿存在明显的活动后心累气紧等心功能不全表现,超声心动图示:全心增大,左心为主;左室肥厚,二尖瓣轻度反流;左室收缩功能测值减低(EF:28 %)。术前经小儿外科、麻醉科及华西附二院心血管内科联合会诊,均认为患儿高危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诊断明确,因肿瘤内分泌功能强大及病程较长等因素,现患儿伴有可能系儿茶酚胺心肌病导致的严重心功能不全,手术及围手术期有高度死亡风险;目前只有尽快手术切除肿瘤才能缓解患儿病情,挽救其生命。 在与患儿家属充分沟通病情、治疗风险并获得其理解同意后,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黄鲁刚教授医疗组、麻醉科刘斌主任和杜斌医生、小儿ICU赖巍医生通力合作,成功完成了该例高危嗜铬细胞瘤切除手术。术后患儿恢复顺利,现临床症状已明显缓解,各项实验室检测指标已逐步趋于正常,于近日临床康复出院。 此例手术的顺利开展与成功完成,得益于多学科团队的通力合作、充分的术前预案讨论以及完善的围手术期管理,使病情复杂、手术风险高的患者得到了有效安全的治疗,也进一步凸显了我院作为国家级疑难重症诊疗中心的地位。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复旦版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