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小儿心内科 (共21位医生)

科室简介

北京安贞医院小儿心脏科由吴英恺院士亲手创建于1984年,是国内第一个以国际先进的内外科紧密结合的工作模式运行的现代化专业儿童心血管病科室,三十年来,已发展为医疗设施先进,专业建设完善技术队伍成熟的国内一流、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的儿童心血管病诊疗中心。
  中心小儿心脏内科拥有病床位84张,医护人员50余名,其中教授2名,主任医师4名,副主任医师8名,博士学位6人,硕士学位14人,大部分副高以上医生均有出国留学经历,全科拥有多名全国知名专家、教授及研究生导师,是首都医科大学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培养基地,同时是卫生部指定的首批先心病介入治疗培训基地,亦是北京地区唯一的儿童先心病介入治疗培训基地。
  小儿心脏内科自80年代建科以来业务专长主要涉及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术前超声心动图检查,心导管及造影诊断,先心病经导管介入治疗(不开胸),先心病重症监护,心律失常及小儿心肌炎、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心肌病、川崎病等小儿后天性心脏病的诊疗。其中先心病的介入治疗,产前心血管畸形诊断及心肌病诊疗水平在全国名列前茅
  先心病介入治疗是小儿心脏内科工作亮点,每年完成各种介入治疗近800例,治疗病种包括: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 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瓣狭窄,冠状动脉瘘,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闭锁,小型主-肺动脉间隔缺损,主动脉缩窄的支架成型,复杂先心病的侧枝封堵,外科姑息手术后介入治疗,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术,起搏器治疗等。由金梅主任团队完成的小婴儿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闭锁射频打孔加球囊扩张介入手术为北京市首例成功病例。
  此外,小儿心脏内科在儿童后天获得性心脏病的诊疗方面亦达到国际先进和国内领先水平。王惠玲主任主持制定的“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临床评分和免疫抑制剂的治疗方案一直被全国儿科沿用。在此基础上加用丙种球蛋白治疗亦收到良好的临床效果,挽救了许多孩子的生命。对心肌病的基因学诊断目前亦在研究中。
  小儿心脏内科自84年建科以来,发表论文两百余篇,其中SCI论文十余篇。出版专著三部。承担多项国家级和北京市级科研项目,多项获卫生部和北京市级科技奖励。2011年金梅主任承担的《建立北京市先天性心脏病筛查、治疗网络》科研成果获第六届宋庆龄儿科医学奖。基于该网络的建立,我科联络北京周边各妇幼保健院,每年举办大型先心病知识和胎儿超声心动图培训,使先心病能够做到早期诊断与治疗,对出生后发现的复杂先心病可经绿色通道使患儿得到及时诊断与治疗。
  王惠玲主任主持完成的国家“七五”及“八五”攻关课题-青少年高血压一级防治获卫生部先进成果奖。
  韩玲主任主持《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诊断治疗研究》 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金梅主任主持《建立北京市先心病筛查、诊疗、监测网络》获2011年第六届宋庆龄儿科医学奖,并在北京地区开展了该技术推广。
  科室承担首都医科大学儿科教研室临床教学工作,完成本科、硕士及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并承担首医国际学院的先心病教学工作。
  小儿心内科多年承担首都医科大学的临床教学任务,多次获得首都医科大学“优秀儿科教研室”荣誉,并有多名教师获得首都医科大学第六临床医学院优秀教师称号。
  小儿心内科是卫生部指定的北京地区唯一的儿童先心病介入治疗培训基地。
  小儿心内科一直为医院重点科室
  小儿心内科金梅主任曾在2010年被北京市卫生局评为“政府为百姓办实事”工作先进个人,2013年因在妇幼保健工作中成绩突出被朝阳区卫生局表彰。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临界高血压怎么治疗
郝盼盼
回答: 临界高血压可通过生活方式干预、饮食调整、运动管理、心理调节、药物治疗等方式控制。临界高血压通常由遗传因素、高盐饮食、缺乏运动、精神压力、肥胖等原因引起。 1、生活方式干预 临界高血压患者需戒烟限酒,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每日钠盐摄入量控制在5克以内,减少腌制食品及加工食品摄入。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有助于稳定血压水平。长期精神紧张可能加重血管收缩,建议通过听音乐、阅读等方式放松身心。 2、饮食调整 采用低脂低盐的DASH饮食模式,增加新鲜蔬菜水果摄入,每日不少于500克。适量食用富含钾离子的香蕉、菠菜等食物,帮助钠离子排出。限制动物内脏、肥肉等高胆固醇食物,选择脱脂牛奶、鱼类等优质蛋白。烹饪时用醋、柠檬汁代替部分食盐,可降低对钠的依赖。 3、运动管理 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每次持续30分钟以上。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血压骤升,运动时心率控制在220-年龄×60%-70%范围内。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养生运动可通过调节呼吸平稳血压。运动前后需监测血压变化,出现头晕等不适立即停止。 4、心理调节 长期焦虑抑郁可能通过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血压波动,可尝试正念冥想缓解压力。每天进行10分钟腹式呼吸训练,吸气时腹部隆起,呼气时收缩,重复进行有助于降低交感神经张力。必要时可寻求专业心理咨询,避免情绪剧烈起伏诱发血压升高。 5、药物治疗 当生活方式干预3个月后血压仍高于140/90mmHg时,需遵医嘱使用降压药物。常用药物包括钙通道阻滞剂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培哚普利叔丁胺片、利尿剂氢氯噻嗪片等。用药期间需定期监测肝肾功能,避免突然停药引起反跳性高血压。联合用药时应注意不同药物的相互作用。 临界高血压患者应每日早晚定时测量血压并记录,推荐使用经过认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冬季注意保暖避免冷刺激诱发血管痉挛,夏季防止大量出汗导致电解质紊乱。每3-6个月进行血脂、血糖等代谢指标检测,早期发现心血管风险因素。若出现持续头痛、视物模糊等靶器官损害症状,需立即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郝盼盼主任医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心血管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