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抢救中心 (共3位医生)

科室简介
抢救中心(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医疗抢救中心)采用逐渐与国际接轨的先进医疗急救管理模式,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心肺血管疾病抢救中心。该中心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内设CT、核磁共振、心血管造影系统等大型设备。拥有病床110张。不仅有国内率先设立的大型现代化急诊重症监护室,还有急诊观察室、重症抢救室、急诊病房,开辟了心肺血管疾病的急诊、抢救、监护、住院治疗的绿色通道。抢救治疗各种急危重症,尤其是急性心梗、肺栓塞的急诊溶栓、介入治疗及夹层动脉瘤、呼吸衰竭等急危重症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经验,成功救治率达92%以上。2000年1月1日,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医疗抢救中心正式启用。新建急诊楼面积约2400平方米,总床位80张。设立大型抢救室2个、手术室2间、建立了第二导管室。EICU床位20张、急诊病房床位35张、急诊观察床位22张。在该中心内,可以完成急诊血、尿、便、体液及生化等化验和影像学造影检查、心血管造影机(CT、MR)和心脏、腹部超声检查以及平板运动实验等。使急诊患者的就诊,达到抢救、监护、住院“一条龙”服务,形成抢救生命的绿色通道。
  抢救中心全部固定人员编制达到99人,其中正高级职称3人、副高级职称6人、主治医师10人、在读研究生4人。抢救中心十五病房(30张床)比较集中地收治了从EICU和急诊转来的心肺血管疾病患者。包括冠造、PCI、支架、桡动脉的介入术、冠脉内超声、夹层动脉瘤主动脉内支架术、下腔静脉置网术、肺栓塞介入治疗、先心介入治疗等。EICU(16—20张床)为突出我院心肺血管特色,吸取欧美及台湾等地的经验,设立心肺血管疾病联合监护体系,走出一条急危重症监护学科的新路。主要收治急性心肌梗塞、不稳定心绞痛、急性左心衰、急性肺水肿、各种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高血压急症、急性夹层动脉瘤、大块肺栓塞、急性呼吸衰竭、慢性呼吸衰竭急性发作、严重支气管哮喘、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重症肺炎、张力性气胸、严重肺间质纤维化及多脏器功能衰竭等。
  抢救中心收治其他科室难以收治的疑难重症病人,长时间练就了一支过得硬的高素质的队伍,赢得了病人的信任,也赢得了家属和同仁的认同。现在医院ICU术后监护长期拔不了管、脱不了呼吸机或其他疑难情况的病人,也转到EICU,治疗数十例病人全部康复出院。主持EICU工作的马临安、刘双两位主任以他们的技术和敬业精神,赢得同志们的尊敬。
  抢救中心于2000年冠状动脉造影500例、PTCA201例。2001年冠造800例、PTCA达到300例以上,为外科收治搭桥病人达到100人左右。2002年,抢救中心的各方面工作更上一层楼。各部门之间的运转配合更加合理,特别是陈方主任在介入领域的杰出工作,培养出一批年轻医生,逐渐熟练掌握了介入技术。陈方主任开展了多项高难度介入技术,吸引了大批患者慕名而至。全年抢救中心冠造1000多例,PTCA398例,为心外科收治搭桥患者达到200例。PTCA数占全院PTCA总数的40%以上。
  抢救中心的建立,是现代医院管理体系与现代专业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形成了救治急、重症患者全过程的一套系统化的体系,是减少死亡率、改善病人生活质量的有效措施。200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组委会及40多个国家的代表团来院考察,对抢救中心的抢救能力及生命救治绿色通道非常满意,并被指定为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医疗定点医疗机构。
  抢救中心抗击SARS胜利后进行了全面改造、装修。一层大厅扩大,儿科诊区划归为抢救中心,改造成急诊诊区;二层建立了第二重症监护病房;三层为十五(1)病房;四层改造成十五(2)病房。抢救中心总建筑面积达3000平方米。床位110张,其中抢救床7张(3个抢救室)、观察床21张、两个重症监护病房(EICU)床位32张、两个住院病房床位50张,总人员达到120人。2003年7月,院办公会决定聘李志忠副主任医师为抢救中心副主任。抢救中心现有五位副主任,分管五个部门(抢救、观察;EICU1、EICU2、病房1、病房2),正副高医师12名。
  抢救中心现开展的介入治疗达30余项,包括肺栓塞的介入治疗,先心病介入治疗,急性夹层动脉瘤破裂的支架治疗等。近期将开展心衰辅助治疗(机械心脏)。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乙流病毒感染怎么回事,怎么办
何洁
回答: 乙流病毒感染可能由免疫力低下、接触感染者、环境密闭、慢性基础疾病、病毒变异等原因引起,乙流病毒感染可通过一般治疗、抗病毒治疗、对症治疗、中医治疗、预防接种等方式治疗。建议及时就医,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1、免疫力低下 免疫力低下可能导致乙流病毒感染,通常表现为发热、咳嗽、乏力等症状。免疫力低下可能与营养不良、睡眠不足、压力过大等因素有关。建议保持均衡饮食,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C,保证充足睡眠,适当进行体育锻炼。若症状严重,可遵医嘱使用磷酸奥司他韦胶囊、扎那米韦吸入粉雾剂、帕拉米韦氯化钠注射液等抗病毒药物。 2、接触感染者 接触感染者可能导致乙流病毒感染,通常表现为咽痛、肌肉酸痛、头痛等症状。接触感染者可能与家庭聚集、公共场所暴露、未做好防护等因素有关。建议避免与感染者密切接触,佩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若症状明显,可遵医嘱使用连花清瘟胶囊、金花清感颗粒、疏风解毒胶囊等中成药。 3、环境密闭 环境密闭可能导致乙流病毒感染,通常表现为鼻塞、流涕、打喷嚏等症状。环境密闭可能与通风不良、人群密集、空气干燥等因素有关。建议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使用加湿器,定期消毒。若症状持续,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对乙酰氨基酚片、复方氨酚烷胺片等对症药物。 4、慢性基础疾病 慢性基础疾病可能导致乙流病毒感染,通常表现为气促、胸闷、心悸等症状。慢性基础疾病可能与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因素有关。建议控制基础疾病,定期复查,避免劳累。若病情加重,可遵医嘱使用阿比多尔片、法匹拉韦片、玛巴洛沙韦片等抗病毒药物。 5、病毒变异 病毒变异可能导致乙流病毒感染,通常表现为高热不退、病情反复、并发症增多等症状。病毒变异可能与基因重组、抗原漂移、选择压力等因素有关。建议关注疫情动态,做好个人防护,避免前往高风险地区。若出现并发症,可遵医嘱使用注射用炎琥宁、热毒宁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等中药注射剂。 乙流病毒感染期间应注意休息,多饮水,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粥、面条、蒸蛋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油腻生冷的食物。保持室内温度适宜,避免受凉。适当进行深呼吸、散步等轻度活动,避免剧烈运动。监测体温变化,如持续高热不退或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乙流病毒感染的有效措施,建议高危人群每年接种。 何洁副主任医师中日友好医院呼吸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