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 (共14位医生)

科室简介
海南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是海南省医学重点学科及海南省心血管专业的医疗、教学、科研以及预防、康复保健中心,是全省唯一的省级心血管疾病诊疗中心。2002年由海南省卫生厅批准组建海南省心脏中心。拥有一支结构层次逐步合理、富有朝气的学术和医疗技术队伍。共有在编工作人员110人(医师43人、护理67人)。医师队伍中39人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占90.7%,11人在国外留学;正高16人;副高5人,高级职称占48.84%;中级9人,占20.93%;30岁以下12人,30-50岁23人,50-60岁7人,60岁以上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4人,海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6人,省政府直接重点联系专家3人。
  目前设有心血管重症病区、心血管康复病区共4个病区,开放床位124张,病区总面积4500m2,设有心血管专科门诊和胸痛门诊、高血压病门诊、心脏康复门诊等专病门诊,年门诊量8万人以上。年出院病人超过4500例,年介入手术诊疗量达2500余例。设有2个心导管室、心功能室、心电生理室、超声影像室、心血管实验室,国家临床药理基地及完善的心脏辅助检查室。配备两台飞利浦DSA,IE33多功能心脏彩超, 256排螺旋CT,SPECT,PET-CT,多导生理记录仪,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泵,血管内超声(IVUS)等大型先进的医疗设备。
  心血管内科在冠心病、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心力衰竭、心律失常、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和心肌炎、心肌病等领域有较深入的研究,尤其在心脏介入性诊断和治疗领域更具有特色,是省内唯一达到卫生部培训基地准入标准并能全天候开展所有心血管病介入诊疗技术单位,完成的病例数量、成功率以及介入治疗的病种、难度均居省内领先、国内先进水平,
  2002年在国内率先开展了药物涂层支架术治疗冠心病。目前常规开展经桡动脉途径冠脉介入诊疗,对于冠脉小血管病变介入治疗的研究在国内介入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转运PCI在国内处于先进地位。在左主干病变、分叉病变、慢性闭塞病变、高龄患者、女性冠心病、严重肾功能不全患者PCI等方面具有成熟的经验,高危冠心病患者IABP支持下PCI术、心肺复苏术后患者的PCI术等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我院是国内较早开展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经皮球囊扩张术(PBMV)的单位之一,在国内率先开展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合并妊娠、左心耳血栓以及外科闭式分离术后介入治疗,并在国际上成功地开展了首例动脉导管未闭合并二尖瓣狭窄的联合介入治疗。研究课题《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12年临床系列研究》荣获海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国内率先介入封堵技术根治室间隔缺损,常规开展的先心病介入治疗技术有:复杂先心病的心导管检查、先心病肺动脉瓣狭窄、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冠状动脉瘘、先心病复合畸形等的介入治疗。对婴幼儿先心病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的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合并主动脉瓣脱垂及关闭不全、伴下腔静脉缺如的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在国际处于领先水平。2010年先心病介入治疗病例数已超过200例,以医院为单位进入全国前20名,2006年就已达到卫生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培训基地标准。
  1999年率先在华南地区应用心脏再同步化(CRT)治疗终末期心力衰竭。开展的双腔起搏治疗肥厚梗阻型心肌病、超高龄和幼儿患者的心脏起搏治疗,尤其是结构性心脏病合并快速性心动过速的联合治疗、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心肌病多旁道快速性心律失常达到国内先进、部分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的应用,也使许多恶性心律失常患者免于发生心源性猝死。在国内最早主持开展的“Brugada诊断标准在预激综合征和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的应用研究”,首次证明Brugada标准不仅适用于室速与室上速伴差传的鉴别诊断,也适用于室速与室上速伴束支传导阻滞的鉴别诊断,但不适用于预激性宽QRS心动过速的鉴别。同时在国内外首次提出Brugada标准对区别偏心性与中心性心室激动有很大价值的重要论点,得到国内同行广泛的认可和引用,取得较好的效果,该成果获2001年海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率先开展针对海南特殊的人群-黎苗族进行高血压相关多基因相关研究,尤其是RAAS系统不同肾素基因、ACE I/D、AT1 R基因、醛固酮合成酶(CYP1182)基因等高血压候选基因多肽性研究;采用调脂、抗凝、抗自由基、保护内皮细胞功能药物,预防心脏病事件及冠脉介入术后血管再狭窄发生临床研究,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冠心病并高血压冠脉介入术患者PTS分子标志物测定及意义》获海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申请《维生素D受体基因转染血管内皮组细胞移植对载脂蛋白E缺乏鼠动脉粥样硬化影响及机制》课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在总结多年临床基础上编著《高脂血症合理治疗答疑》。参与编写中国儿童青少年血脂防治专家共识。
  开展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床边临时心内起搏、针对心脏骤停后综合征进行冠脉血运重建、机械通气与主动脉球囊反搏、体外膜氧合等多种体外高级生命支持技术及营养、脑复苏、心肺复苏后等综合治疗,为我省内心血管急危重症患者的医疗救治提供了保障。主持的海南省重大课题《海南省心血管危重症救助体系的建立》有大量的基层医院医生参与,不仅有利于提高各县市临床诊疗水平,更重要的是为各县市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参与科研的途径。
  根据我国制定的 “中国心肌梗塞康复程序参考方案”、“心脏分级运动试验结果判定标准”、 “冠心病康复危险分层法”、“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康复程序”等,开展了运动为中心的心脏康复工作,从功能能力的提高、心理社会功能的转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降低、心室功能、心肌灌注或侧枝循环的改善、危险因素的改变,相关方面全面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健康水平。同时通过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干预,规范二级预防最终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发生,降低终点事件发生以及医疗费用。相关研究《2型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机制及干预的系列研究》获 海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近五年心血管内科承担了承担科研项目22项,科研经费280余万元其中“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5项、省厅级项目等8项、留学回国人员基金1项、美国心脏病协会博士后基金1项。获得2001年度、2002年、2004年度以及2006年度海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共4项,2009年度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发表论文100余篇(SCI收录4篇),主编专著5部、参编9部。2002年主办一次高水平国际性心血管病学术会议--介入心脏病学暨冠心病治疗新进展国际研讨会,2009年举办第十届中国心血管核医学研讨会。近3年来共有20人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100人次参加国内学术会议,主持或会议交流。完成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2项,省级继续教育项目3项,并连续5届以我科为主体成功地举办了海南省心血管年会,与广东等中南6省心血管专业委员会联合成功地举办了4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脏病学术会。此外,本学科还是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定、卫生部首批检查公布的药物临床试验基地之一,主持或参与2项大规模国际国内大型多中心临床药物试验、7项国内大规模药物临床试验,其中Rochet AF 试验是目前国际上规模最大的多中心药物临床试验,同时心血管内科肩负着全省心血管疾病疑难、危重症的诊治和抢救工作。是我省心血管专科医师进修的主要基地。近年来,心血管内科多次在卫生厅主持的优势专科或重点建设学科检查评比中获得第一名,目前心血管内科整体水平已在我省同行中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同时也是在华南地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术单位,是全省卫生系统检查评比中的第一品牌学科。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医院动态

更多 >

肝胆外科成功切除巨大腹膜后肿块

5月4日,医院院长李灼日博士同胆胰外科邢贻雷主任医师、欧阳碧山主任医师为一个诊断为腹膜后肿块的患者实施了后腹膜巨大肿块切除术。术中完整切除2个,大小分别为33*20*15厘米和15*15*15厘米包膜完整肿块,手术出血约400毫升,历时2小时45分钟,患者正在恢复当中。 患者王某,48岁女性,“右上腹隐痛2月余”4月11日入院,术前检查发现腹膜后肿块占满整个右侧腹腔,前壁位于腹壁下,后壁位于腰背后竖直肌前方,上界位于肝下缘,下界深入盆腔。整个右侧腹腔器官解剖均发生变异,如右肾、右输尿管、肠管和胰头等器官、组织均被肿块推挤到左侧。术前肾上腺相关的内分泌检查均未见异常,术前监测血压、电解质亦正常。经麻醉科、内分泌科和泌尿外科会诊,全科讨论后决定给予患者剖腹探查。 李灼日院长介绍,该患者手术难度在于肿块巨大,肿块周围的正常解剖结构发生变异,肿块邻近并压迫下腔静脉、腹主动脉、右髂总动脉。另外,术前无法评估肿块是否恶变及有无侵犯周围器官,术中是否需要联合脏器切除,手术不确定性因素很多。 腹膜后实性肿块恶变的可能性大,据文献报道约占60-80%,常见者有脂肪肉瘤,纤维肉瘤,神经纤维肉瘤、恶性淋巴瘤等;腹膜后良性肿瘤中以脂肪瘤、纤维瘤、畸胎瘤等为常见。腹膜后肿块位置深,早期多无症状,当肿瘤生长到一定体积后,可压迫周围神经末梢出现腰背部、腹部等疼痛或压迫周围脏器引起恶心、呕吐或尿急尿频尿痛,排尿困难等相关症状被首先发现,肿块多偏一侧。恶性程度高的患者还出现消瘦、乏力、食欲减退或体重下降等症状,少数有内分泌功能的肿瘤还出现血压、血电解质、尿电解质或体形异常变化。术前一般确诊来源为此部位,如无禁忌症,均建议积极剖腹探查,尽可能根治性切除。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