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世纪坛医院

核医学科 (共1位医生)

科室简介
核医学科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初,建科伊始,科室仅有肾图仪、针打式扫描仪、盖革式计数管定标仪各一台,为临床所能提供甲状腺功能测定、肾功能测定、红细胞容量测定、及甲状腺、脑、肝、肾、骨(局部)扫描和131I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90锶和32磷敷贴治疗。80年代末,由核医学科主持参与研制的肾显像剂99Tc-DMSA和骨显像剂99Tc-MDP取得成功,并获得年度国防科委科技三等奖。1992年,科室在国内首家引进德国Siemens DICAM单探头SPECT,核医学检查手段也从体外测量、描记等非显像检查方式,实现了静态、动态、全身到断层的多种显像手段并用的新阶段。90年代,核医学科经过2次改建和扩建,工作场所形成了合理的布局,具备了完整的防护设施。
进入二十一世纪,科室再次迎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2002年核医学科相继引进了多套大型设备:美国ADAC公司生产的具有正电子显像功能的符合线路SPECT,不仅常规检查的影像质量得到很大提高,而且可以使用18F-FDG进行葡萄糖代谢显像,开展了肿瘤显像、心肌存活显像等新技术,使得核医学影像技术跨上了新的台阶。与SPECT配套引进的美国Philips 公司Sele螺旋CT,能够在核医学显像的同时进行CT扫描,实现了SPECT与CT的图像融合,使得核医学功能影像得到精确的解剖定位。同年引进的意大利生产的D.T.CENTER骨质疏松诊断治疗工作站,集骨密度检查与独特的骨质疏松治疗为一体,可实施从骨密度测定、诊断病情、制订治疗方案到治疗的全部过程。此外,甲功测定仪可以保证准确、及时地诊断甲状腺疾病患者。
2013年,在原有设备的基础上,科室引进德国Siemens SYMBIA T16双探头SPECT设备,将核医学检查与CT检查设备融为一体,不仅大大缩短了检查时间,还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同时,将D.T.CENTER骨质疏松诊断治疗工作站,更换为更为先进的美国HOLOGIC Discovery A骨密度仪,该设备可检测人体多个部位的骨质密度,综合评定人体骨质含量,为骨质疏松的诊断、检测和治疗提供更多信息。
核医学科在引进大型影像设备的同时,完成了科室内的网络化建设,独立的图像报告系统整合了预约、检查、报告、查询、统计等功能模块,日常工作实现了信息化管理。核医学诊断报告使用不同的单项的报告模板,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数据库查询模块实现了患者影像和诊断资料的快速存储、调用。
此外,核医学科分别是首都医科大学和北京大学医学部核医学系委员单位。科室开展核医学显像30余项,核素治疗包括甲亢治疗、骨转移瘤治疗、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骨关节病治疗等。此外,科室在淋巴水肿和乳糜病的核医学显像诊断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显像完成数量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科室全体人员将本着“病人的健康、生命和满意高于一切。”这一宗旨,竭诚为您服务!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医院动态

更多 >

产科成功为KT综合征产妇行剖宫产术

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是一种先天性周围血管疾患,KT综合征合并妊娠相对来讲案例少,病情较严重,它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病因不详的、复杂的脉管畸形。其临床特征为静脉-毛细血管畸形、骨和软组织肥大、非典型性侧支静脉曲张。 产妇30岁,自幼左下肢静脉曲张,双侧不对称,近两个月左下肢增粗明显,无腹痛及阴道出血等症状,于8月5日孕37+3周,因左下肢静脉曲张伴盆腔血管异常,由大兴某医院转入我院进一步检查。现孕40+3周,无产兆,要求终止妊娠,于8月25日收入我院。 8月25日开始给予引产,26日患者产程进展迟缓,宫口开大3cm无进展,活跃期停滞。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交待病情及手术指征,患者病情较重,此病例罕见,结合全科讨论制定预案,患者及家属表示理解,同意剖宫产并签字。 产妇病情较危重,盆腔血管畸形,若稍有不慎容易产时、产后发生大出血,据同类病例文献报道,出血约有6000ml。术前制定充分预案,以防出血。联合血管外科,罗小云主任保驾护航,于莎莎主任娴熟的手术操作,赵斌江主任亲自进行手术麻醉,在多名医生的努力下共同完成手术,于8月26日在腰麻下行剖宫产术。 手术中,大家小心翼翼,开腹探查,逐层切开皮肤,可见壁层腹膜怒张突起的血管瘤,且出血点此起彼伏延绵不断,子宫下段表面布满曲张放射状血管。术中小心谨慎,于17:28顺利剖娩一男婴,体重2420g。术中出血共计约300ml,术后产妇情况较好。 该患者深静脉栓塞、血栓栓塞性疾病和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病率高,而妊娠期特有的生理变化可加重该病的症状,特别是静脉栓塞和出血的危险性增加,因此不建议此类疾病患者妊娠。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巨细胞病毒肺炎的症状有哪些
马晓斌
回答: 巨细胞病毒肺炎的症状主要有发热、干咳、呼吸困难、乏力、肝脾肿大等。巨细胞病毒肺炎是由巨细胞病毒感染引起的肺部炎症,常见于免疫功能低下人群。 1、发热 发热是巨细胞病毒肺炎的常见症状,体温可能超过38摄氏度,持续时间较长。发热通常伴随寒战和全身不适,使用退热药物效果可能不明显。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可能出现持续高热,需要及时就医进行抗病毒治疗。 2、干咳 干咳是巨细胞病毒肺炎的典型表现,咳嗽通常无痰或仅有少量白色粘液痰。咳嗽可能逐渐加重,尤其在夜间或平卧时更为明显。严重时可出现胸痛或胸闷感,影响正常呼吸功能。 3、呼吸困难 呼吸困难多出现在疾病进展期,表现为活动后气促或静息时呼吸费力。肺部听诊可闻及湿啰音,胸部影像学检查可见双肺弥漫性间质性改变。严重者可出现低氧血症,需要氧疗支持。 4、乏力 乏力症状较为突出,患者常感到极度疲倦和体力下降。这与病毒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和缺氧有关。乏力可能持续较长时间,即使其他症状缓解后仍可能存在。 5、肝脾肿大 部分患者可出现肝脾肿大,表现为右上腹或左上腹不适。实验室检查可见肝功能异常,如转氨酶升高。这种情况提示可能存在全身性巨细胞病毒感染,需要全面评估和治疗。 巨细胞病毒肺炎患者应注意卧床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以防继发感染。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适当增加优质蛋白和维生素摄入。免疫功能低下者应定期复查,遵医嘱使用抗病毒药物如更昔洛韦注射液、缬更昔洛韦片等进行预防或治疗。出现持续发热、呼吸困难加重等情况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马晓斌主任医师山东省立医院呼吸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