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立医院南区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终于可以挺直腰板走路了

时间:2013-06-26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强直性脊柱炎是以骶髂关节和脊柱附着点炎症为主要症状的疾病。是四肢大关节,以及椎间盘纤维环及其附近结缔组织纤维化和骨化,以及关节强直为病变特点的慢性炎性疾病。绝大多数患者首先侵犯骶髂关节,再累及胸腰椎,甚至上行发展至颈椎,引起患者严重的髋膝关节以及胸背部疼痛。治疗不得当或不及时,常会出现关节融合以及胸腰椎驼背畸形,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来自霍邱县的患者邵先生十几年前在当地诊断“强直性脊柱炎”并接受了各种药物治疗,一直无法治愈,病情进行性加重,且逐渐出现了驼背畸形,严重影响了工作与生活。这两年,驼背更严重了,腰伸不直,睡觉不能平卧,走路的时候只能看着地面,且只能屈曲膝关节行走,连最基本的平视都困难,对面亲人走过来,也只能“视而不见”,夫妻生活都成了问题。他有着普通人难以理解的愿望,那就是:“挺起腰来走路,平躺着睡觉”!

  来我院就诊时,患者腰背部已明显驼背畸形,脊柱后凸Cobb’s角达到64度,胸腰椎活动度完全消失,不能平卧,颈椎活动度亦明显减小。患者的驼背畸形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家属及患者本人迫切希望能够得到治疗改善,我院骨科张文志主任医师以及其他各位脊柱专家,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讨论,认为患者强直性脊柱炎病史长,脊柱后方结构严重骨化,做截骨矫形术可以改善驼背,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同时讨论制定了周密详细的术前规划。在麻醉科以及手术室的精密配合下,于2014年6月给患者进行了截骨矫形手术,经过了2个半小时的奋战,手术顺利完成。术后张主任查视患者时,患者内心激动的握住张主任的手说:“十几年了,我终于可以平躺着睡觉,挺直腰板走路了” 。

  据张主任介绍,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至今仍未找到根治的方法,只能通过药物缓解症状。后期常出现脊柱僵硬和驼背畸形,病情进行性加重,无法缓解,导致患者生活质量极差。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脊柱后凸畸形矫形手术需矫形角度大,难度高,国内仅有少数大医院能开展此类手术。该手术需要麻醉科等多科室的通力合作,要求手术医师有过硬的专业基本功和脊柱外科丰富的经验。经椎弓根椎体楔形截骨矫形术可取得立竿见影的治疗效果,可以使那些严重驼背畸形的患者生活质量得到大幅度改善,是目前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的最有效方法。

  另据了解,我院骨科近年来,在脊柱畸形方面做了大量的临床工作,每年约有80例复杂的脊柱畸形(包括先天性、特发性、退变性脊柱侧弯以及严重的侧后凸畸形等等)患者得到了有效的手术治疗,达到省内领先、国内先进的水平。

医院动态

更多 >

我院神经外科成功为一名高龄帕金森病患者安装“脑起搏器”

“脑起搏器”(又称脑深部电刺激术,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因其具有可调、可控及可逆的独特优势而备受药物控制不良的帕金森病患者所青睐。对于高龄的帕金森病患者而言,因其脑萎缩直接影响术中靶点的定位成为DBS植入术的一难题。不过,我院神经外科主任牛朝诗教授领衔的手术团队利用先进立体定向技术,精心设计手术方案成功有效地解决这一难题,为一名73岁高龄帕金森病患者植入“脑起搏器(DBS)”。 该患者刘某,73岁,罹患帕金森病八年,一直饱受疾病的困扰,入院时已完全不能行走,起坐不能,连最基本的日常生活如:穿衣、扣扣子都困难,生活全靠家人的扶持,老人曾在国内多家医院就诊,在漫漫寻医问药路上饱受煎熬。近日,在医生的介绍中得知“通过向脑内植入‘脑起搏器’能有效缓解患者症状”这一消息后,经过病友介绍慕名前往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患者入院后神经影像学检查提示老年性脑萎缩明显,这对术中靶点能否精确定位提出严峻挑战。牛朝诗教授手术团队接诊后通过仔细检查与综合评估,经过缜密的思维和科学的探讨,制定一套“磁共振影像学定位+手术计划系统协同+术中微电极实时验证”三维一体方式确保靶点达精确定位和脑膜“点孔”理念减少脑脊液丢失的手术措施。术前通过磁共振立体定向引导和手术计划系统达到对靶点精确定位,术中通过微电极监测技术对靶点进行精确验证,同时术中通过脑膜“点孔”理念有效减少脑脊液丢失、有效缓解靶点移位,结果术中靶点一次性精确到位,达到了良好的手术效果,术中测试临床症状控制效果良好。患者康复出院的当天,其家人高兴地对医生说,“这么高龄、病情较重的帕金森病病人,获得手术成功也说明省立医院医疗技术水平高,真是名不虚传呀!”。 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自1998年8月开展DBS治疗帕金森病以来,在帕金森病的DBS刺激靶点选择及精确定位方面积累丰富的经验,手术技术更加完善。如今,该团队坚持“追求卓越、不断创新、奉献仁心、施展仁术”的精神,为造福更多帕金森病患者而不懈奋斗。(神经外科 梅加明)

专家科普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