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我院著名心脏病专家颜和昌教授逝世

时间:2011-08-01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5月13日,原我院大内科主任、著名心脏病专家颜和昌教授在美国纽约逝世,享年91岁。颜和昌于1944年在同济大学医学院毕业后不久,即投身我院前身公济医院内科工作,是我院仅存的几位“老公济”医务人员之一。1951年,当时的内科主任乐文照教授委派颜和昌市师从第六人民医院著名心脏病专家董承琅教授学习。受到董老悉心指点的颜和昌,回院后夜以继日地工作,在很短的时间内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临床资料,编写了我国第一部正式出版的心电图专著“实用心电图学”,被医学界公认为当年先进的心电图技术引入我国的第一部启蒙性读物。此后,颜和昌教授又编写了“临床心电图手册”、“心电图、心向量图学”和“疑难心律失常心电图”等专著,奠定了当时我院在心脏病医学界的领先地位。

  颜和昌主任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退休后,移居美国,但仍十分关心本院的发展。近年来身体欠佳,许多他当年的同事和学生十分想念他。正值今年5月中旬,周小寒医生赴美旅游,计划一到纽约即去拜访颜老夫妇,可惜周小寒刚到美国的第一站芝加哥,即传来噩耗,颜教授突发昏迷,经当地医院抢救无效,与世长逝。5月25日,周小寒到达纽约的第二天下午,即携夫人一同前往颜主任居住的老年公寓,代表颜和昌教授的学生和同事们,向颜老的遗像三鞠躬,并向颜老的夫人相琪教授,颜老的女儿颜正安女士表示慰问,并奉上从家乡带来的碧螺春茶叶,以表思念。

医院动态

更多 >

三大外科齐联手,要津处摘巨大瘤

近日,我院成功实施一例由多学科协作完成的巨大神经肿瘤切除手术。我院神经外科、胸外科、心脏外科及麻醉科等多个学科强强“联手”为一位26岁的女性患者摘除了位于其颈部“要津”处的恶性侵蚀性纤维瘤。该手术的成功实施是我院多学科诊治工作模式的又一次集中展现。各具优势的不同学科以循证医学为引导,全面合理地为患者诊断和治疗制定个性化综合方案。该临床模式已经成为欧美等发达国家大型医院的重要工作模式。此次多学科联合手术的成功不仅显示了这一模式的优越性,更体现了我院强大的综合医疗力量和整合水平。 来自陕西的患者张女士在两个月前开始出现左手麻木和左肩疼痛的症状。起初张女士以为是颈椎病。之后疼痛却日益加重,在来到医院进行磁共振检查后,竟发现颈部有一个巨大肿块,经穿刺活检,基本确定为恶性侵蚀性纤维瘤。 由于肿块体积很大,加上其位于颈部气管食管旁、颈椎胸椎前及左肺尖上部,与颈胸部大血管及重要神经伴行且关系密切,位置极其凶险。张女士辗转于陕西省各大医院均被告知手术难度太大,最多只能切除一半,建议她采取放射治疗、化学治疗等保守治疗措施。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女士的病情日渐加重,万般彷徨之下来到了我院求助。 我院神经外科主任楼美清教授在仔细询问病史,阅读各影像检查数据以及细致体检后,决定收治张女士。此时,张女士的肿块已经发展到了14厘米*7.0厘米*7.0厘米,与颈总动脉、下侧与锁骨下动脉、锁骨下静脉、无名静脉及椎动脉黏连,其外侧压迫臂丛神经,情况相当严峻。 神经外科当即组织胸外科、心脏外科及麻醉科的多科专家团队多进行多学科讨论,共同商榷患者诊断及治疗方案。根据患者影像资料的研读,专家团队一致认为尽管肿瘤全切风险及大,容易损伤重要血管及神经,但是切除肿瘤是唯一能使患者摆脱病痛的方法,必须迎难而上。 在制定了缜密手术方案及相应的手术预案后,神经外科联合胸外科为张女士实行了颈胸部巨大占位切除术,长达8小时的手术之后,98%的肿瘤被切除,且未损伤到肿瘤周围的血管与神经等重要结构。手术后患者恢复顺利,左手麻木及左肩痛症状缓解,目前正在进行积极的恢复性治疗,近日即可康复出院回家。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唐氏筛查低风险正常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