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呼吸科 (共14位医生)

科室简介
呼吸科成立于1990年,是博士和硕士授权学科,现有博士生导师1人和硕士生导师7人,展开床位94张(含6张睡眠监测床),设有呼吸科门诊、呼吸科一病区、呼吸科二病区、重症抢救病房、睡眠监测病房、肺功能室、变态反应研究室;学科力量雄厚,医疗设备先进,在省内具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尤其在下呼吸道感染、呼吸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气管哮喘的综合诊治和个体化治疗、睡眠呼吸障碍、呼吸康复、变态反应疾病和呼吸系统疑难病的诊治等方面居领先地位,近年来以课题负责单位获得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联合)、吉林省科技厅、长春市科技局等科研基金资助累计达200余万元。在教学方面承担七年制本硕连读及五年制医学本科教学,还有成人教育学院诊断及内科学的教学,此外还承担进修医师及硕士研究生的教学,1998年以来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近十年来培养了全省各地的进修医师百余名,呼吸科做为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已经培养出近30名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慢性肺心病的诊治,呼吸道感染疾病的诊治及病原菌耐药的研究,以及睡眠呼吸暂停的生理与病理生理的研究。
  呼吸科年门诊量在3万人次左右,年收容住院患者约1000人次左右,疾病种类涵盖呼吸系统各种常见、疑难和危重症疾病,住院外地患者比例高达40%以上,每天均有许多患者远地慕名前来就诊。为保证门诊质量,常规门诊由本科主治医师以上出诊,包括全日制门诊、周末门诊和节假日门诊,另外每天还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家出诊(包括周末门诊和节假日门诊);现有专病门诊2个(变态反应、打鼾及睡眠呼吸障碍),近期还拟开展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等专病门诊。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医院动态

更多 >

省内首例术中“三镜”联合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获得成功

近日,肝胆胰外科一组王蒙手术团队术中应用腹腔镜、胆道镜、十二指肠镜“三镜”联合技术,成功为两例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伴发急性胆管炎患者施行了胆囊切除、胆道探查取石、胆管引流、胆道一期缝合术,患者术后痊愈出院,无并发症。 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的患者术后要留置T管进行胆汁体外引流,至少需携带2个月,给患者的术后生活带来了巨大的苦恼。术后还可能引起T管脱落、胆瘘、胆汁性腹膜炎等并发症,严重的甚至需要进行二次手术甚至危及生命。 肝胆胰外科一组的王蒙医生,不但具备腹腔镜和胆道镜技术,而且具备娴熟的十二指肠镜操作技术。此次在腹腔镜、胆道镜联合取石,保证胆道结石无残留的情况下,通过十二指肠镜技术经鼻留置胆道引流管,腹腔镜下实现胆道一期缝合,安全有效地拓展了腹腔镜一期胆道缝合的手术适应症,免除了患者术后长期留置T管外引流的痛苦。术中十二指肠镜的应用,使得腹腔镜、胆道镜、十二指肠镜真正做到了术中的完美结合,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节省了住院费用。 术中“三镜”联合技术在全国仅少数几家医院能够开展,最大的问题在于一名外科医生很难同时掌握腹腔镜、胆道镜及十二指肠镜技术。王蒙医生利用自己多年从事ERCP手术的经验,率先在吉林省开展了术中的“三镜”联合技术,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得到了患者及同行的认可。该术式的探索,也得到了第16届中华医学会胆道外科学术大会与会专家的一致认可,并被写进了最新的胆管结石治疗指南专家共识之中。 肝胆胰外科一组通过一步步探索、一点一滴开拓,实实在在解决了临床实际问题,科室的努力使得吉林省的胆道微创外科水平一直处于全国的较好水平。在未来的日子里,王蒙医生ERCP微创手术团队还会进一步努力,结合自己多年的手术技术优势和肝胆胰外科团结优秀的平台,脚踏实地,为学科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空腹血糖高,达到了6.9
刘福强
回答: 空腹血糖达到6.9毫摩尔每升属于空腹血糖受损,可能提示糖代谢异常。空腹血糖受损可能与胰岛素抵抗、遗传因素、不良饮食习惯、缺乏运动、肥胖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口渴、多尿、乏力等症状。建议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运动、控制体重等方式改善,必要时需就医评估。 1、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是空腹血糖升高的常见原因,可能与长期高糖高脂饮食、腹部脂肪堆积有关。患者可能出现餐后困倦、皮肤褶皱处色素沉着等症状。改善措施包括减少精制碳水摄入、增加全谷物和膳食纤维,医生可能建议使用盐酸二甲双胍片、阿卡波糖片等药物辅助调节血糖。 2、遗传因素 糖尿病家族史人群更易出现空腹血糖异常。这类人群需定期监测血糖,注意避免高糖饮食诱发血糖波动。建议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等检查,早期发现糖耐量异常时可遵医嘱使用格列美脲片、西格列汀片等药物干预。 3、不良饮食习惯 夜间进食过量或晚餐摄入高升糖指数食物可能导致晨起空腹血糖偏高。典型表现包括晨起口干、食欲亢进。建议晚餐控制主食量,增加绿叶蔬菜和优质蛋白摄入,避免睡前加餐。必要时可短期使用那格列奈片等餐时血糖调节剂。 4、缺乏运动 长期久坐不动会降低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能力。这类人群常伴有体重增加、体能下降。建议每天进行30分钟以上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配合阻抗训练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运动干预无效时需考虑联合盐酸吡格列酮片等胰岛素增敏剂。 5、肥胖 内脏脂肪过多会分泌炎症因子干扰胰岛素信号传导。典型体征包括腰围增大、颈部黑棘皮症。建议通过低热量饮食减轻体重,当体重下降5%-10%后多数人血糖可改善。严重肥胖者可考虑使用利拉鲁肽注射液等GLP-1受体激动剂。 建议每日监测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记录饮食和运动情况。主食选择糙米、燕麦等低升糖指数食物,每餐搭配足量非淀粉类蔬菜。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避免连续静坐超过1小时。若生活方式干预3个月后空腹血糖仍超过6.1毫摩尔每升,应到内分泌科进行糖化血红蛋白和胰岛功能检查。 刘福强副主任医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内分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