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涪陵中心医院

中医科 (共10位医生)

科室简介

重庆市涪陵中心医院(原四川省涪陵地区人民医院)中医科1956年7月设立,当时有3名涪陵知名老中医负责中医门诊和住院部的中医诊疗工作,同时设立中药房。1976年10月内科抽出30张床位,成立中西医结合病房。1978年7月传染科改为中西医结合病房,床位47张,有中医师(士)9名、西医师(士)2名,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传染病、小儿疾病、内科常见病、外科急腹症等疾病取得良好效果。1981年11月,四川省卫生厅中医处处长来院检查指导工作,对中医中药和中西医结合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1982年1月,全省城市医院工作座谈会上,医院撰写的《发挥中医作用,办好中西医结合病房》作为经验交流材料印发参会人员。中医科建科以来,开展了中医中药诊疗、针灸、针麻、穴位注射治疗、电针、艾灸、皮针疗法等业务工作。胡其中、汪大厚、黎明质、施锡璋、刘嘉禾、饶吉、何长江先后任中医科主任。

涪陵中心医院中医科50多年来,秉承“大医精诚、和合济世”的精神,恪守“勤求博采、厚德精术”的医训,实施“特色立科、人才强科、文化兴科、管理治科”的发展战略,经过几代中医科人的传承、创新、奋进、发展,现已建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养生、康复为一体的中医中药特色医疗科室。特别是近10年来,在党和国家良好的中医政策鼓舞下,医院领导大力支持,开拓奋进的中医科人,坚定不移地走中医特色的专科化发展道路,在继承与创新中加快发展。先后创建痔瘘专科、风湿病专科、软伤专科三大特色专科,并逐步在区内乃至渝东南地区处于领先地位。2010年被卫生部评审命名为“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

中医科住院病房和门诊位于新的内科大楼5楼,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病床60张。拥有电脑肛肠治疗仪、电子肠镜、激光治疗仪、自动煎药包装机、微波治疗仪、风湿病热疗机、电子生物疼痛敷贴仪、电致孔透皮仪、电动药物粉碎机、多功能监护仪等万元以上医疗设备近百台件。

中医科现有医护人员26人,医生均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并经第三军医大学、华西医科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重庆市中医药研究所等院校进修培训,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较高学术水平。具有中医、西医双重诊断和治疗疾病的能力。其中主任中医师4名、副主任医师4名、主治医生1名、硕士研究生2人、医师3名、推拿技师2名。重庆市名中医、全国中医中药师带徒导师1名、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1名、区学科带头人2名、区学科带头人后备人才2名、涪陵区名中医2名、涪陵区名老中医4名、优秀中青年中医2名。多名医生担任涪陵区及重庆市中医药学会副会长、秘书长及各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务。

中医科目前开设中医内科门诊2个、专科门诊3个。常年有4-5名名老中医专家在门诊为病员服务,每周7天全天应诊。年接待门诊病人近3万人次。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孕39周还没入盆怎么办
冷启刚
回答: 孕39周未入盆可通过适度运动、调整姿势、骨盆底肌锻炼、医疗干预、定期产检等方式处理。未入盆可能与胎儿大小、骨盆形态、胎位异常等因素有关。 1、适度运动 每天进行30分钟低强度活动如散步或孕妇瑜伽,有助于胎儿重力作用下移。避免久坐久卧,可尝试缓慢上下楼梯,但需家属陪同防止跌倒。运动时出现宫缩或腹痛应立即停止。 2、调整姿势 采用前倾坐姿,坐时避免后仰,可在椅面放置分娩球。跪姿前趴每日3次,每次10分钟,利用重力促进胎头下降。睡眠时选择左侧卧位,膝盖间夹枕头保持骨盆开放。 3、骨盆底肌锻炼 每天进行凯格尔运动3组,每组10次收缩,增强盆底肌弹性。配合腹式呼吸训练,吸气时放松会阴,呼气时轻柔收缩。避免屏气用力,锻炼后出现阴道出血需及时就医。 4、医疗干预 若合并妊娠期高血压或胎心异常,医生可能建议使用地诺前列酮栓促宫颈成熟。胎位不正时可尝试外倒转术,需在具备急诊剖宫产条件的医院进行。严重头盆不称需评估剖宫产指征。 5、定期产检 每周进行胎心监护和超声检查,评估羊水量及脐血流。医生会通过阴道检查判断宫颈评分,监测宫缩情况。发现胎动减少或破水应立即住院待产。 建议每日记录胎动次数,保持会阴清洁预防感染。饮食注意补充优质蛋白和膳食纤维,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防止胎儿过大。保持情绪稳定,准备好待产包,出现规律宫缩、见红或破水等临产征兆时及时就医。未入盆不代表不能顺产,最终分娩方式需由医生综合评估决定。 冷启刚主任医师山东省立医院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