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皮肤性病科 (共13位医生)

科室简介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皮肤性病科是一个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具备一定规模和实力的蓬勃发展的学科,也是国家临床药理基地、卫生部专科医师培训基地、首都医科大学皮肤病性病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基地及学位授予点。皮肤性病科现有工作人员30余人,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5名,主治医师4名,住院医师4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者3名,硕士学位者7名,在职博士生1名。皮肤性病科现设有10个亚专业组,包括银屑病专业组、皮肤血管炎专业组、大疱性皮肤病专业组、皮肤外科专业组、医学激光治疗专业组、性传播疾病专业组、真菌性疾病专业组、过敏性疾病专业组、白癜风及色素性疾病专业组、皮肤病理专业组。
  临床工作:目前科室拥有门诊、病房、医学激光中心和专科实验室,常规开展门诊美容手术。科室年门诊量150000余人次。现有病床9张,年收治病人数300余人次。收治病种广泛,成功救治多例天疱疮、类天疱疮、重症药疹、白塞病、红皮病、脓疱性银屑病、皮肌炎、红斑狼疮、皮肤肿瘤等危重疾疑难患者。皮肤外科常规开展多种门诊外科手术包括:皮肤肿瘤切除、腋臭切除、重睑术、去眼袋术、毛发移植术等。
  科室拥有独立的医学激光中心,常规治疗皮肤血管性病变如血管瘤、鲜红斑痣、毛细血管扩张等,皮肤色素性病变如太田痣、雀斑、老年斑、祛除文眉、文身、文眼线及外伤性异物沉着、白癜风等,以及特应性皮炎、湿疹等,并开展激光脱毛及光子嫩肤美容治疗。
  科室设有独立的临床实验室,可进行过敏原检测,梅毒、淋病、支原体、衣原体等性病病原体检测,真菌培养及菌种鉴定,并对少见疑难性皮肤病进行组织病理分析和诊断。
  教学工作:皮肤性病科是首都医科大学皮肤性病学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基地及学位授予点,具有完整的师资梯队,针对不同教学对象制定教学大纲和培训教材,承担着多层次人员的教学任务包括:国家和北京市医学继续教育项目、首都医科大学护理学系、医学本科、七年制及本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教学、北京市住院医师专科培训、全国各地进修医师培训等。开设了双语教学课程,并承担首都医科大学皮肤性病英文教材编撰工作。
  科研工作:皮肤性病学科在科研方面亦取得丰硕的成果。近5年来获得中华医学会科研基金的资助5项、北京市留学归国人员启动基金1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基金1项、北京市“十百千”优秀人才基金的资助1项、国家科技部十一五重大科研项目子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北京市卫生局国际合作项目1项,先后于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5篇。
  科室2006年以来建立了独立的科研实验室,开展了细胞生物学及免疫学相关实验,成功进行了外周血液及骨髓细胞的培养和染色体的有关试验性研究,以及脐带血干细胞和表皮干细胞的体外培养及其调节机制的研究,皮肤血管内皮细胞和淋巴细胞的体外培养与研究等。
  学术交流:科室聘请了日本庆应大学医学部皮肤科教授、前亚洲皮肤科学会主席西川武二教授做为该科的客座教授。先后举办多次国际、国内学术研讨活动,邀请西川武二教授、Dietmar Fischer博士等国际知名专家教授进行了专题讲座,并加入了与欧洲皮肤性病学会(EADV)进行在线交流的EADV-IEI(EADV国际视窗交流)平台。多次在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年会、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年会、北京地区皮肤性病学年会宣读论文。
  科室及学术带头人介绍:
  何焱玲,女,北京大学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皮肤科主任,首都医科大学皮肤性病学系副主任。先后担任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皮肤科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师协会皮肤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银屑病研究会委员,卫生部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皮肤性病学副主任委员。
  从事皮肤性病临床工作20余年,在银屑病、自身免疫性皮肤病、皮肤肿瘤、医学激光治疗等相关领域有深入的研究,在治疗重症银屑病、大疱性皮肤病、重症药疹、皮肌炎、红斑狼疮、白塞病及皮肤血管炎等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对疑难重症皮肤疾病具有较高诊治水平。
  先后获得多项科研基金项目资助,包括北京大学985学科建设研究基金资助项目、北京市“十百千”优秀人才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北京市卫生局国际合作项目、国家科技部十一五重大科研项目子项目等,获得省部级、北京大学医学部等各项科研成果奖8项,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5篇,参加编著皮肤病学专著6部。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小孩几天没大便怎么办
于淑霞
回答: 小孩几天没大便可通过调整饮食、腹部按摩、适量运动、补充益生菌、使用药物等方式改善。小孩几天没大便可能与饮食不当、胃肠功能紊乱、肠道菌群失调、先天性巨结肠、肠梗阻等因素有关。 1、调整饮食 适当增加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如西蓝花、苹果、燕麦等。减少高脂肪、高蛋白食物的摄入,避免加重胃肠负担。每日保证足够的饮水量,有助于软化大便。家长可准备清淡易消化的粥类或果蔬泥。 2、腹部按摩 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轻柔按摩腹部,每次持续5-10分钟,每日重复进行2-3次。按摩力度要轻柔,避免压迫内脏。按摩时可配合使用婴儿润肤油减少摩擦。家长需在小孩清醒且情绪稳定时操作,避免饭后立即按摩。 3、适量运动 鼓励小孩进行爬行、散步等轻度活动,促进肠蠕动。避免久坐或长时间卧床。家长可引导小孩做蹲起运动或腿部屈伸动作。运动时间控制在10-15分钟,以不引起疲劳为宜。运动前后注意补充水分。 4、补充益生菌 肠道菌群失调可能导致便秘,可遵医嘱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益生菌制剂。避免与抗生素同时服用。家长需注意观察小孩服用后的排便情况。日常可适量食用含益生菌的酸奶或发酵食品。 5、使用药物 顽固性便秘可遵医嘱使用乳果糖口服溶液、开塞露或小儿化积口服液等药物。乳果糖口服溶液适用于慢性便秘,开塞露用于急性排便困难。家长不可自行长期给小孩使用泻药。若用药后仍无改善或伴有呕吐、腹胀等症状需及时就医。 家长需密切观察小孩的精神状态和进食情况,记录排便频率和大便性状。建立规律的排便习惯,可在早餐后让小孩坐便盆5-10分钟。避免过度关注排便问题造成小孩紧张。若便秘持续超过1周或伴随发热、呕吐、血便等症状,应立即就医排除器质性疾病。日常注意保持饮食均衡和适度运动,有助于维持肠道健康。 于淑霞副主任医师山东省立医院消化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