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皮肤性病科 (共13位医生)

科室简介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皮肤性病科是一个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具备一定规模和实力的蓬勃发展的学科,也是国家临床药理基地、卫生部专科医师培训基地、首都医科大学皮肤病性病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基地及学位授予点。皮肤性病科现有工作人员30余人,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5名,主治医师4名,住院医师4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者3名,硕士学位者7名,在职博士生1名。皮肤性病科现设有10个亚专业组,包括银屑病专业组、皮肤血管炎专业组、大疱性皮肤病专业组、皮肤外科专业组、医学激光治疗专业组、性传播疾病专业组、真菌性疾病专业组、过敏性疾病专业组、白癜风及色素性疾病专业组、皮肤病理专业组。
  临床工作:目前科室拥有门诊、病房、医学激光中心和专科实验室,常规开展门诊美容手术。科室年门诊量150000余人次。现有病床9张,年收治病人数300余人次。收治病种广泛,成功救治多例天疱疮、类天疱疮、重症药疹、白塞病、红皮病、脓疱性银屑病、皮肌炎、红斑狼疮、皮肤肿瘤等危重疾疑难患者。皮肤外科常规开展多种门诊外科手术包括:皮肤肿瘤切除、腋臭切除、重睑术、去眼袋术、毛发移植术等。
  科室拥有独立的医学激光中心,常规治疗皮肤血管性病变如血管瘤、鲜红斑痣、毛细血管扩张等,皮肤色素性病变如太田痣、雀斑、老年斑、祛除文眉、文身、文眼线及外伤性异物沉着、白癜风等,以及特应性皮炎、湿疹等,并开展激光脱毛及光子嫩肤美容治疗。
  科室设有独立的临床实验室,可进行过敏原检测,梅毒、淋病、支原体、衣原体等性病病原体检测,真菌培养及菌种鉴定,并对少见疑难性皮肤病进行组织病理分析和诊断。
  教学工作:皮肤性病科是首都医科大学皮肤性病学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基地及学位授予点,具有完整的师资梯队,针对不同教学对象制定教学大纲和培训教材,承担着多层次人员的教学任务包括:国家和北京市医学继续教育项目、首都医科大学护理学系、医学本科、七年制及本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教学、北京市住院医师专科培训、全国各地进修医师培训等。开设了双语教学课程,并承担首都医科大学皮肤性病英文教材编撰工作。
  科研工作:皮肤性病学科在科研方面亦取得丰硕的成果。近5年来获得中华医学会科研基金的资助5项、北京市留学归国人员启动基金1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基金1项、北京市“十百千”优秀人才基金的资助1项、国家科技部十一五重大科研项目子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北京市卫生局国际合作项目1项,先后于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5篇。
  科室2006年以来建立了独立的科研实验室,开展了细胞生物学及免疫学相关实验,成功进行了外周血液及骨髓细胞的培养和染色体的有关试验性研究,以及脐带血干细胞和表皮干细胞的体外培养及其调节机制的研究,皮肤血管内皮细胞和淋巴细胞的体外培养与研究等。
  学术交流:科室聘请了日本庆应大学医学部皮肤科教授、前亚洲皮肤科学会主席西川武二教授做为该科的客座教授。先后举办多次国际、国内学术研讨活动,邀请西川武二教授、Dietmar Fischer博士等国际知名专家教授进行了专题讲座,并加入了与欧洲皮肤性病学会(EADV)进行在线交流的EADV-IEI(EADV国际视窗交流)平台。多次在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年会、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年会、北京地区皮肤性病学年会宣读论文。
  科室及学术带头人介绍:
  何焱玲,女,北京大学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皮肤科主任,首都医科大学皮肤性病学系副主任。先后担任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皮肤科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师协会皮肤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银屑病研究会委员,卫生部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皮肤性病学副主任委员。
  从事皮肤性病临床工作20余年,在银屑病、自身免疫性皮肤病、皮肤肿瘤、医学激光治疗等相关领域有深入的研究,在治疗重症银屑病、大疱性皮肤病、重症药疹、皮肌炎、红斑狼疮、白塞病及皮肤血管炎等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对疑难重症皮肤疾病具有较高诊治水平。
  先后获得多项科研基金项目资助,包括北京大学985学科建设研究基金资助项目、北京市“十百千”优秀人才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北京市卫生局国际合作项目、国家科技部十一五重大科研项目子项目等,获得省部级、北京大学医学部等各项科研成果奖8项,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5篇,参加编著皮肤病学专著6部。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肺结核验血报告主要看哪些指标
马晓斌
回答: 肺结核验血报告主要关注血常规、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结核抗体检测、γ-干扰素释放试验等指标。这些指标有助于辅助诊断结核感染、评估炎症程度及免疫反应状态。 1、血常规 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和淋巴细胞比例变化较常见。肺结核患者可能出现白细胞总数正常或轻度升高,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高。部分患者伴有轻度贫血,表现为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降低。血常规异常程度通常与病情活动性相关,但缺乏特异性,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2、C反应蛋白 C反应蛋白是急性期反应蛋白,肺结核活动期患者血清水平多明显升高。该指标敏感度高但特异性低,可用于监测治疗反应。经有效抗结核治疗后,C反应蛋白水平会逐渐下降。持续高水平可能提示治疗效果不佳或合并其他感染。 3、红细胞沉降率 红细胞沉降率增快是结核病非特异性炎症指标。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红细胞沉降率常显著加快,可达每小时50毫米以上。该指标动态变化可反映疾病进展及治疗效果,但受贫血、年龄等多种因素影响,需结合临床分析。 4、结核抗体检测 血清结核抗体检测包括IgG、IgM等抗体类型。阳性结果提示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但无法区分活动性结核与潜伏感染。抗体检测敏感性较低,阴性结果不能排除结核病。该检查更适合辅助诊断菌阴肺结核或肺外结核。 5、γ-干扰素释放试验 γ-干扰素释放试验通过检测结核特异性T细胞反应判断感染状态。该试验不受卡介苗接种影响,特异性较高。阳性结果说明存在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但需结合临床表现区分活动性结核与潜伏感染。阴性结果对排除结核病有较高参考价值。 肺结核诊断需综合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和病原学证据。验血指标仅作为辅助手段,不能单独确诊。患者应遵医嘱完成痰涂片、痰培养等病原学检查。治疗期间定期复查相关指标有助于评估疗效。日常需加强营养支持,保证优质蛋白和维生素摄入,避免劳累,注意隔离防护以减少传播风险。 马晓斌主任医师山东省立医院呼吸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