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体外循环科 (共31位医生)

科室简介

阜外医院体外循环科于1994年6月正式成立,现有人员37名。其中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9名,主治医师14名,住院医师12名,体外循环科"以生命第一"为主导精神。全科同志积极努力,认真负责地投入临床工作,每年完成体外循环手术近8000例。除开展一般性的体外循环外,还开展新生儿体外循环、血浆置换术、脑逆行灌注、深低温停循环、上下分流灌注、血液回收,含血停跳液灌注、离心泵的普及工作、体外循环膜肺支持治疗、改良性超滤、心脏辅助等先进技术。一些技术达到或接近世界水平,大部分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体外循环科管理以质量为中心,经济为杠杠,以制度为准绳。以按劳取酬,多劳多得为分配原则,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工作制度。全科上下共同努力,民主集中,求大同,存小异,形成一种在思想上宽松和谐、工作上紧张严肃的工作环境。
  科研上以开发型科研带动应用型科研为主导思想。建科以来先后开发出氧合血灌注装置、鼓泡式氧合器、膜肺、氧饱和度仪、平面气泡报警仪定新产品,正式开发洗血球机、肝素化涂抹管道等高新技术产品。获多项国家专利并得到较好的应用。科室先后添置了成套设备,如血流流变学仪器、血小板粘附仪、血小板聚集仪、多功能电生理记录仪、膜片钳等。进行了血流流变学实验研究。目前每年发表核心期刊文章约15篇,SCI文章10余篇。今后科研重点是应用型和基础型科研,计划3~5年内进行国际先进课题研究。目前从事的科研主要有心脏手术中未成熟和老年心肌保护、体外循环的血液和神经保护。在临床上进一步完善新生儿体外循环、高龄患者体外循环技术和ECMO。加强体外循环中血液保护,争取小体重患者不输血,加强体外循环的监测,提高灌注质量。目前科主要承担国家课题4项,省部级课题4项,院所课题9项。
  体外循环科以普及计算机技术为突破口,将其广泛应用于临床、科研和管理。如临床病例统计、科研资料的处理及查询、奖金分配等。储有较完备的国内最新专业信息。目前正在进行Internet网址建设,通过联网扩大交流。
  目前有6名硕士研究生和6博士生在培,2名医生分别在澳大利亚和美国进修学习。对科内青年医生有完整的培养计划,每周有固定读书汇报会。每周三为科理论学习时间,内容主要为体外循环新进展、相关的基础知识、专业讲座、病案讨论等。目前已出版《体外循环手册》《体外循环题集》《体外循环灌注学》《ECMO》等书籍。
  体外循环科每年承担20-30名进修生培养工作。对进修生有完整教学课程。每周一次讲课,做到讲课人员固定,内容固定、时间固定。每年举办1期体外循环理论培训班和ECMO学习班。
  阜外医院体外循环科真诚希望和同道们合作,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提高,欢迎同道们来体外循环科进修学习、指导工作。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肾动脉狭窄会怎么样 肾动脉狭窄的几个危害要知
张海洲
回答: 肾动脉狭窄可能导致高血压、肾功能损害、肾萎缩、心脑血管事件及电解质紊乱等危害。肾动脉狭窄通常由动脉粥样硬化、纤维肌性发育不良、大动脉炎等因素引起,需通过药物或手术干预控制病情进展。 1、高血压 肾动脉狭窄会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导致顽固性高血压。患者可能出现头痛、眩晕等症状,血压难以通过常规药物控制。治疗需遵医嘱使用缬沙坦胶囊、硝苯地平控释片、盐酸贝那普利片等降压药物,严重时需血管成形术改善血流。 2、肾功能损害 长期缺血可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表现为血肌酐升高、尿量减少。肾功能损害可能与肾小管坏死、间质纤维化有关,需通过肾动脉支架植入术恢复血流,配合尿毒清颗粒、肾衰宁片等药物延缓病情进展。 3、肾萎缩 慢性缺血会使肾脏体积缩小,皮质变薄,最终丧失功能。肾萎缩通常伴随腰痛、夜尿增多,超声检查可明确诊断。早期可通过阿托伐他汀钙片稳定斑块,联合低蛋白饮食,晚期需透析或肾移植替代治疗。 4、心脑血管事件 肾性高血压易诱发脑出血、心肌梗死等并发症。患者可能出现胸闷、言语障碍等症状,与血管内皮损伤、血栓形成有关。需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抗血小板,并控制血压血脂水平。 5、电解质紊乱 肾功能异常可引起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表现为肌无力、心律失常,与醛固酮分泌不足相关。需限制高钾食物摄入,必要时使用聚苯乙烯磺酸钙散降钾,严重者需血液净化治疗。 肾动脉狭窄患者应定期监测血压和肾功能,避免高盐高脂饮食,限制每日蛋白质摄入量在每公斤体重0.6-0.8克。适当进行步行、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避免剧烈活动加重肾脏缺血。出现水肿或尿量骤减时需立即就医,不可自行调整药物剂量。术后患者需每3-6个月复查血管超声,评估支架通畅情况。 张海洲副主任医师山东省立医院心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