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麻醉科 (共12位医生)

科室简介

阜外医院麻醉科成立于1956年,是国内建立麻醉科最早的医院之一。尚德延教授为第一任麻醉科主任,从那时起麻醉科就承担胸部及心血管外科的麻醉和体外循环两方面的临床工作,同时建立了麻醉学研究室,包括动物实验室和化验室,有专职人员编制。麻醉科同时有研究室建制,在当时是相当先进,国内领先的。1958年后阜外医院逐渐形成心脏血管专科医院,随着心血管外科的不断发展,麻醉专业及体外循环专业也相应发展。80年代后国门开放,加快了麻醉和体外循环技术的进步,1983年麻醉科人员相对形成了麻醉专业及体外循环专业队伍。1988年后心血管手术量大幅度上升,手术量增加到每天12-13台。1994年7月体外循环专业独立,麻醉科分成两个科室,即麻醉科和体外循环科。
  麻醉科现有人员61人,其中主任医师9人,副主任医生11人。2010年麻醉科完成阜外医院本部手术室内麻醉9384例,其中心脏移植麻醉60例,手术室外麻醉1200余例,无与麻醉相关的死亡及严重的恶性事件。2011年本部手术室内麻醉为10107例,其中3岁以下小儿心脏麻醉3000余例,心脏移植麻醉52例,心脏移植病例无住院死亡。麻醉科并参与院内急症抢救和术后ICU的大量工作。
  麻醉科承担了来自国家、北京市和中国医学科学院等大量的科研任务。2010年麻醉科发表SCI论著8篇,中华医学系列杂志或核心期刊杂志论著30余篇。并和外科一起获国家科技奖贰等奖一项,教育部一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2项。
  麻醉科于2011年完成了牵头的国家I类新药心肌肽IV期临床研究。该研究历经10年,从II期开始,25家医疗中心参加,前后入选受试者近5000例。为减少后抑肽酶时代心血管外科手术的出血量和血制品的输入量,麻醉科发起了由32家医疗中心参加的“氨甲环酸减少心血管手术出血量和血制品输入量的多中心临床研究”。该研究的第一部分已经完成,显示了明显的临床效果。
  麻醉科从1995年起开始举办“全国心血管麻醉和围术期处理研讨会”,每年1次。2002年倡导发起“国际华人心血管麻醉论坛”,从2005年开始,已分别在北京、杭州、台北、香港和新加坡举办了七届。2010年在中华医学会的支持下,成功的举办了第十二届国际心胸、血管麻醉会议(12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Cardiothoracic and Vascular Anesthesia SCA),参会代表来自33个国家和地区,注册人数3300余人,国际评价是SCA历史上最成功、规模最大的一次学术盛会,是一次名副其实的世界性学术会议。
  麻醉科担负我国心血管麻醉医生的培训任务,是我国最早培养麻醉学硕士和博士的单位。每年均有30~40人来自全国各地的医生到麻醉科进修学习,他们为我国的心血管麻醉和心血管外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麻醉科为一开放科室,大力提倡国内外学术交流,每年均派出多名医生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会议,并积极参与国内各地的学术会议,传播心血管麻醉的理论和实践技能。国内有30多家首例CABG都是在麻醉科的帮助下完成的。
  麻醉科建有各种完善的规章制度,如住院医生培养制度、临床操作规程、科研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进修医生培训制度、研究生培养制度、奖金分配制度等。麻醉科在学术上提倡百家争鸣,如在麻醉病人的管理方面,β阻滞药和钙通道阻滞药在围术期的使用、控制性循环理念在心血管外科围术期的应用等均明显提高了心血管麻醉的安全,改善了病人的转归,促进了心血管外科的发展。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新生儿有头皮屑怎么回事
顾倩
回答: 新生儿有头皮屑可能是由乳痂、皮肤干燥、脂溢性皮炎、真菌感染、接触性皮炎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清洁护理、保湿处理、药物治疗等方式改善。 1、乳痂 乳痂是新生儿常见的头皮屑样表现,主要由母体激素残留导致皮脂分泌过多,与脱落的表皮细胞混合形成黄白色鳞屑。通常出现在出生后2-6周,多集中于囟门及头顶部位。家长可用婴儿专用软毛刷轻柔清理,或使用橄榄油软化后清洗,避免强行剥落。该情况属于生理现象,无须特殊治疗,多数在6个月内自行消退。 2、皮肤干燥 新生儿皮肤屏障功能未完善,若环境湿度低或过度清洁可能引发干燥脱屑。表现为细小白色皮屑,可能伴有轻微发红。建议家长将洗澡频率控制在每日1次,水温保持在37-38℃,使用无皂基婴儿沐浴露。清洗后3分钟内涂抹含神经酰胺的婴儿润肤乳,帮助修复皮肤屏障。冬季可适当使用加湿器维持室内湿度在50%-60%。 3、脂溢性皮炎 脂溢性皮炎可能与马拉色菌定植或遗传因素相关,表现为油腻性黄色痂皮,常见于头皮、眉弓等皮脂腺丰富区域。家长可用2%酮康唑洗剂每周清洗2次,或局部涂抹1%氢化可的松乳膏缓解炎症。严重时需就医,医生可能开具硫化硒洗剂或联苯苄唑乳膏进行抗真菌治疗。该病易复发但预后良好,多数患儿1岁后症状减轻。 4、真菌感染 白色念珠菌或皮肤癣菌感染可能导致头皮鳞屑伴环形红斑,常见于免疫力低下或长期使用抗生素的新生儿。家长发现异常脱屑时应及时就医,医生可能通过真菌镜检确诊,并开具硝酸咪康唑乳膏或特比萘芬喷雾剂进行局部抗真菌治疗。日常需保持头皮干燥,避免与他人共用毛巾等物品。 5、接触性皮炎 洗发产品、织物残留洗涤剂或汗液刺激可能诱发接触性皮炎,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红斑伴细小鳞屑。家长应停用可疑致敏产品,改用无香料无色素配方的婴儿洗护用品。急性期可用生理盐水冷敷,医生可能建议短期使用0.05%地奈德乳膏控制炎症。日常需选择纯棉衣物,洗涤时充分漂洗以减少化学残留。 新生儿头皮护理需注意保持清洁但避免过度清洗,选择温和无刺激的婴儿专用产品。哺乳期母亲应保持均衡饮食,适当增加富含维生素B族的食物摄入。若头皮屑持续加重、出现渗液或伴随发热等症状,家长须及时带患儿至儿科或皮肤科就诊。日常可定期用婴儿按摩油轻柔抚触头皮,促进血液循环和角质代谢,但动作需轻柔避免损伤囟门。 顾倩副主任医师池州市人民医院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