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麻醉科 (共12位医生)

科室简介

阜外医院麻醉科成立于1956年,是国内建立麻醉科最早的医院之一。尚德延教授为第一任麻醉科主任,从那时起麻醉科就承担胸部及心血管外科的麻醉和体外循环两方面的临床工作,同时建立了麻醉学研究室,包括动物实验室和化验室,有专职人员编制。麻醉科同时有研究室建制,在当时是相当先进,国内领先的。1958年后阜外医院逐渐形成心脏血管专科医院,随着心血管外科的不断发展,麻醉专业及体外循环专业也相应发展。80年代后国门开放,加快了麻醉和体外循环技术的进步,1983年麻醉科人员相对形成了麻醉专业及体外循环专业队伍。1988年后心血管手术量大幅度上升,手术量增加到每天12-13台。1994年7月体外循环专业独立,麻醉科分成两个科室,即麻醉科和体外循环科。
  麻醉科现有人员61人,其中主任医师9人,副主任医生11人。2010年麻醉科完成阜外医院本部手术室内麻醉9384例,其中心脏移植麻醉60例,手术室外麻醉1200余例,无与麻醉相关的死亡及严重的恶性事件。2011年本部手术室内麻醉为10107例,其中3岁以下小儿心脏麻醉3000余例,心脏移植麻醉52例,心脏移植病例无住院死亡。麻醉科并参与院内急症抢救和术后ICU的大量工作。
  麻醉科承担了来自国家、北京市和中国医学科学院等大量的科研任务。2010年麻醉科发表SCI论著8篇,中华医学系列杂志或核心期刊杂志论著30余篇。并和外科一起获国家科技奖贰等奖一项,教育部一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2项。
  麻醉科于2011年完成了牵头的国家I类新药心肌肽IV期临床研究。该研究历经10年,从II期开始,25家医疗中心参加,前后入选受试者近5000例。为减少后抑肽酶时代心血管外科手术的出血量和血制品的输入量,麻醉科发起了由32家医疗中心参加的“氨甲环酸减少心血管手术出血量和血制品输入量的多中心临床研究”。该研究的第一部分已经完成,显示了明显的临床效果。
  麻醉科从1995年起开始举办“全国心血管麻醉和围术期处理研讨会”,每年1次。2002年倡导发起“国际华人心血管麻醉论坛”,从2005年开始,已分别在北京、杭州、台北、香港和新加坡举办了七届。2010年在中华医学会的支持下,成功的举办了第十二届国际心胸、血管麻醉会议(12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Cardiothoracic and Vascular Anesthesia SCA),参会代表来自33个国家和地区,注册人数3300余人,国际评价是SCA历史上最成功、规模最大的一次学术盛会,是一次名副其实的世界性学术会议。
  麻醉科担负我国心血管麻醉医生的培训任务,是我国最早培养麻醉学硕士和博士的单位。每年均有30~40人来自全国各地的医生到麻醉科进修学习,他们为我国的心血管麻醉和心血管外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麻醉科为一开放科室,大力提倡国内外学术交流,每年均派出多名医生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会议,并积极参与国内各地的学术会议,传播心血管麻醉的理论和实践技能。国内有30多家首例CABG都是在麻醉科的帮助下完成的。
  麻醉科建有各种完善的规章制度,如住院医生培养制度、临床操作规程、科研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进修医生培训制度、研究生培养制度、奖金分配制度等。麻醉科在学术上提倡百家争鸣,如在麻醉病人的管理方面,β阻滞药和钙通道阻滞药在围术期的使用、控制性循环理念在心血管外科围术期的应用等均明显提高了心血管麻醉的安全,改善了病人的转归,促进了心血管外科的发展。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心律不齐如何调理
高云
回答: 心律不齐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物理干预、药物治疗、中医调理、手术治疗等方式改善。心律不齐可能与心肌缺血、电解质紊乱、甲状腺功能异常、情绪应激、遗传因素等有关,通常表现为心悸、胸闷、头晕等症状。 1、调整生活方式 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限制咖啡因和酒精摄入,每日钠盐摄入量控制在5克以下。适当增加富含钾、镁的食物如香蕉、菠菜,有助于稳定心肌细胞膜电位。吸烟者需戒烟,尼古丁可能诱发心律失常发作。 2、物理干预 通过深呼吸训练、冥想等方式缓解焦虑情绪,迷走神经刺激可减缓房性心律失常。发作时可尝试瓦尔萨尔瓦动作,即深吸气后屏气并做呼气动作,可能终止部分室上性心动过速。但严重心律失常患者需谨慎使用该方法。 3、药物治疗 遵医嘱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盐酸胺碘酮片、酒石酸美托洛尔缓释片、盐酸普罗帕酮片等。β受体阻滞剂适用于交感神经兴奋引发的心律失常,钠通道阻滞剂对室性心律失常效果较好。用药期间需定期监测心电图和电解质水平。 4、中医调理 中医认为气血不足或痰瘀阻滞可能导致心悸,可辨证使用稳心颗粒、参松养心胶囊等中成药。针灸内关、神门等穴位有助于宁心安神。体质调理可配合黄芪、麦冬等药材,但需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进行。 5、手术治疗 对于药物控制不佳的顽固性心律失常,可考虑射频消融术或心脏起搏器植入。射频消融通过导管消除异常电传导通路,对阵发性室上速有效率较高。起搏器适用于严重心动过缓患者,需定期随访评估设备工作状态。 日常应避免突然的体位变化和剧烈运动,监测每日静息心率并记录异常波动。保持体重指数在18.5-23.9之间,肥胖可能加重心脏负荷。若出现持续胸痛、意识模糊等严重症状,须立即就医。建议每半年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评估心律失常控制情况。饮食上可增加深海鱼类摄入,其富含的ω-3脂肪酸有助于维持心脏电生理稳定。 高云副主任医师北京安贞医院心血管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