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核医学科 (共7位医生)

科室简介

阜外医院核医学科及核心脏病学研究室创建于1961年,是我国最早建立的核心脏病学临床及科研机构。在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中,在刘秀杰教授等一大批核心脏病学工作者的艰苦努力下,核医学科及核心脏病学研究室在临床、科研、教学等多条战线上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上有广泛影响力的国家级重点学科。

核医学科有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医学工作者,有教授及研究员3名,副教授及副研究员3名,其中6名工作人员具有博士学位。一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硕士生及博士生导师各2名。科室创始人刘秀杰教授曾任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主任委员,是世界三种主要核医学专业期刊(美国核医学杂志、日本核医学年鉴、欧洲核医学杂志)的编委。史蓉芳教授曾任中华核医学杂志编委,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为科室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现任科室主任何作祥教授于1993年破格晋升为中国医学科学院最年轻的研究员,现任英国核医学通讯、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等多种期刊的编委,曾获首届全国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称号,2001年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联合评选为全国科技将帅人才。

核医学科装备有一批精良的设备。单光子断层显像仪(SPECT)两台,符合线路断层显像仪也于1999年投入临床使用,可以同时评价心肌代谢和血流灌注情况。核医学科开展的临床检查项目涉及心血管系统的多个方面,可以为患者提供全面的诊断及治疗服务。心肌灌注显像是目前应用于临床的诊断冠心病的最主要、最准确的无创性检查方法,可以为患者提供冠心病诊断、预后及手术疗效评价等方面的综合信息。心肌代谢显像则是国际上公认的评价心肌存活的“金标准”,是冠心病患者手术前的一项重要检查手段。核素心室显像和门控心肌断层显像还可以评价心功能。核医学科还开展肺通气/灌注显像诊断肺栓塞,肾显像诊断肾血管性高血压。

多年来,核医学科在紧紧抓住临床工作这个中心的同时,大力开展科研工作。连续承担并完成国家七五、八五、九五攻关课题,以及国家攀登计划等国家级和部级课题多项。在国际上率先开展硝酸酯介入评价存活心肌的工作,在国内首先研制成功新型心肌灌注显像剂99mTc-MIBI,在血栓阳性显像剂的研究方面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目前开展的研究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委优秀青年教师基金和国际原子能机构等资助的课题多项。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心律不齐如何调理
高云
回答: 心律不齐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物理干预、药物治疗、中医调理、手术治疗等方式改善。心律不齐可能与心肌缺血、电解质紊乱、甲状腺功能异常、情绪应激、遗传因素等有关,通常表现为心悸、胸闷、头晕等症状。 1、调整生活方式 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限制咖啡因和酒精摄入,每日钠盐摄入量控制在5克以下。适当增加富含钾、镁的食物如香蕉、菠菜,有助于稳定心肌细胞膜电位。吸烟者需戒烟,尼古丁可能诱发心律失常发作。 2、物理干预 通过深呼吸训练、冥想等方式缓解焦虑情绪,迷走神经刺激可减缓房性心律失常。发作时可尝试瓦尔萨尔瓦动作,即深吸气后屏气并做呼气动作,可能终止部分室上性心动过速。但严重心律失常患者需谨慎使用该方法。 3、药物治疗 遵医嘱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盐酸胺碘酮片、酒石酸美托洛尔缓释片、盐酸普罗帕酮片等。β受体阻滞剂适用于交感神经兴奋引发的心律失常,钠通道阻滞剂对室性心律失常效果较好。用药期间需定期监测心电图和电解质水平。 4、中医调理 中医认为气血不足或痰瘀阻滞可能导致心悸,可辨证使用稳心颗粒、参松养心胶囊等中成药。针灸内关、神门等穴位有助于宁心安神。体质调理可配合黄芪、麦冬等药材,但需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进行。 5、手术治疗 对于药物控制不佳的顽固性心律失常,可考虑射频消融术或心脏起搏器植入。射频消融通过导管消除异常电传导通路,对阵发性室上速有效率较高。起搏器适用于严重心动过缓患者,需定期随访评估设备工作状态。 日常应避免突然的体位变化和剧烈运动,监测每日静息心率并记录异常波动。保持体重指数在18.5-23.9之间,肥胖可能加重心脏负荷。若出现持续胸痛、意识模糊等严重症状,须立即就医。建议每半年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评估心律失常控制情况。饮食上可增加深海鱼类摄入,其富含的ω-3脂肪酸有助于维持心脏电生理稳定。 高云副主任医师北京安贞医院心血管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