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血管外科中心 (共6位医生)

科室简介

血管外科中心现任主任舒畅,副主任于存涛、沈晨阳、蒋雄京。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血管外科中心是该院具有显著专业特色及崇高学科声誉的中心之一。从1958年在国内率先开展主动脉外科手术至今,历经几代人的努力探索和不懈追求,阜外医院血管外科中心已在相关专业领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为中国的主动脉外科领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知名专家和技术骨干。阜外医院血管外科中心已成为全国最大、世界较大的主动脉外科和主动脉腔内微创治疗中心,在手术数量和质量上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2015年,阜外医院引进了数位国际国内著名血管外科专家,在主动脉疾病的外科、腔内和杂交治疗领域技术力量得以进一步加强的同时,全面开展包括下肢血管疾病、颈动脉疾病、内脏血管疾病在内的各种外周血管疾病的腔内及外科手术。至今,阜外医院血管外科中心在心脏、主动脉及外周血管领域,已基本实现“无诊治盲区”、“无技术短板”,并朝着建设国际顶级血管外科中心的目标稳步迈进。

阜外医院血管外科中心目前有主任医师9名、副主任医师10名、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若干名,具有博士学历者约占80%。该中心在阜外医院设施先进的新住院楼开设3个病房,拥有普通病房床位135张,术后恢复室床位20张,拥有目前世界最先进的心血管杂交手术室3间,技术力量十分雄厚,硬件条件国际先进,可开展各种主动脉疾病、外周血管疾病、先天性心脏病、瓣膜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各类心血管外科手术,尤其在主动脉疾病的传统外科和腔内微创、杂交手术治疗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阜外医院血管外科中心针对我国高血压发病率高、控制满意率低,因此主动脉疾患具有发病率高、病情重等特点,逐步探索确立了一整套临床诊疗的模式和流程,并在医院的支持下建立了主动脉患者就诊“绿色通道”,为广大病患实现方便就医、及时就医、保证高质量医疗服务提供了诸多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

在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临床治疗方面,我们不断地巩固和发展原有被普遍接受的各种诊疗技术,同时也应用了许多对于提高手术效果非常关键的临床新技术,明显降低了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并减轻了患者创伤和经济负担,2009年至今开展的大血管杂交手术技术在危重主动脉病变的治疗上又有了新的突破。通过血管外科中心各级医护人员以及麻醉、体外循环科室的共同努力,阜外医院主动脉手术的成功率已经达到或超过国际水平。

阜外医院血管外科中心不仅在临床工作中保持领先地位,还非常重视科研,一系列科研成果给广大患者不断带来福音。1994年开始心血管手术中脑保护、脊髓保护和血液保护的研究。应用“经右腋动脉插管、体外循环(中低温)加选择性脑灌注技术”治疗涉及主动脉弓的手术。应用“常温阻断血泵法全血回收动脉输入技术”在胸降主动脉和腹主动脉的手术中,首创了更简便、安全、有效的脊髓保护方法。近年来,该中心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高校博士点基金”、“卫生部临床重点学科专项基金”、“‘十·五’医药卫生基金”等众多科技基金的资助,并多次荣获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内的各级科技奖。

阜外医院血管外科中心的各级医生多次在美国、欧洲、东南亚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席、主持大型国际心血管学术会议,做学术报告、手术示范,并以客座教授、访问学者等身份在美国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总医院、克里夫兰心脏中心、德州医学中心、纽约大学、德国柏林心脏中心等世界排名最前列的心血管外科中心工作、参观、访问、讲学,与世界分享最先进的医学理念、工作成就及科研成果。

根据患者病情需要,阜外医院血管外科中心可采取传统外科手术、腔内微创介入手术或杂交手术等方式,治疗各类心脏、主动脉和外周血管疾病。除各类常规心脏外科手术外,科室强势技术方向包括:

1、主动脉疾病: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主动脉溃疡、主动脉壁间血肿、主动脉假性动脉瘤、主动脉骑跨栓、大动脉炎等。

2、肢体血管疾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脉管炎、髂动脉瘤、股腘动脉瘤、锁骨下动脉瘤、锁骨下动脉狭窄、腋动脉狭窄、肱动脉狭窄、下肢静脉曲张、深静脉血栓等。

3、颈部血管疾病:颈动脉狭窄、颈动脉瘤、颈动脉体瘤、颈静脉瘤、椎动脉狭窄等。

4、腹腔内脏血管疾病:腹腔干动脉狭窄、脾动脉瘤、肠系膜上动脉瘤/狭窄、肾动脉瘤/狭窄等。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肾动脉狭窄会怎么样 肾动脉狭窄的几个危害要知
张海洲
回答: 肾动脉狭窄可能导致高血压、肾功能损害、肾萎缩、心脑血管事件及电解质紊乱等危害。肾动脉狭窄通常由动脉粥样硬化、纤维肌性发育不良、大动脉炎等因素引起,需通过药物或手术干预控制病情进展。 1、高血压 肾动脉狭窄会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导致顽固性高血压。患者可能出现头痛、眩晕等症状,血压难以通过常规药物控制。治疗需遵医嘱使用缬沙坦胶囊、硝苯地平控释片、盐酸贝那普利片等降压药物,严重时需血管成形术改善血流。 2、肾功能损害 长期缺血可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表现为血肌酐升高、尿量减少。肾功能损害可能与肾小管坏死、间质纤维化有关,需通过肾动脉支架植入术恢复血流,配合尿毒清颗粒、肾衰宁片等药物延缓病情进展。 3、肾萎缩 慢性缺血会使肾脏体积缩小,皮质变薄,最终丧失功能。肾萎缩通常伴随腰痛、夜尿增多,超声检查可明确诊断。早期可通过阿托伐他汀钙片稳定斑块,联合低蛋白饮食,晚期需透析或肾移植替代治疗。 4、心脑血管事件 肾性高血压易诱发脑出血、心肌梗死等并发症。患者可能出现胸闷、言语障碍等症状,与血管内皮损伤、血栓形成有关。需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抗血小板,并控制血压血脂水平。 5、电解质紊乱 肾功能异常可引起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表现为肌无力、心律失常,与醛固酮分泌不足相关。需限制高钾食物摄入,必要时使用聚苯乙烯磺酸钙散降钾,严重者需血液净化治疗。 肾动脉狭窄患者应定期监测血压和肾功能,避免高盐高脂饮食,限制每日蛋白质摄入量在每公斤体重0.6-0.8克。适当进行步行、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避免剧烈活动加重肾脏缺血。出现水肿或尿量骤减时需立即就医,不可自行调整药物剂量。术后患者需每3-6个月复查血管超声,评估支架通畅情况。 张海洲副主任医师山东省立医院心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