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人民医院

肾内科 (共5位医生)

科室简介
肾内科是集肾脏病临床诊断、治疗、血液净化为一体的临床学科。创建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绍兴市率先成立的独立科室建制的肾脏病学科,目前设置有2个病区,病床46张、透析床位43张。拥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血液透析机38台、血液透析滤过机5台,水处理设备2套。有独立的肾脏病理实验室及腹膜透析治疗室。目前全科有医护人员43名、血透室专职工程师1 名,其中在编临床医师14名,其中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4名,硕士研究生3名,在读硕士研究生5名。学科在诊治急性肾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狼疮性肾炎、糖尿病肾病、尿路感染、泌尿系结核、肾移植状态等常见疾病的基础上,着重解决绍兴地区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诊断治疗及危重病人的抢救,其诊疗水平处于绍兴地区领先地位。
  肾内科开展了多项基础研究和临床工作,已完成市级科技项目1项,现承担市级课题1项,引进新技术项目多项,近十年在中华级、国家级、省级杂志发表论文40余篇。
  肾内科开展B超引导下肾穿刺活组织病理检查近十年,包括光镜、电镜、免疫荧光或免疫组化等检查。肾活检具有明确诊断、指导治疗、判断预后等作用。该技术是诊断肾炎的“金标准”。
  肾内科在放射科、实验室等支持下引进较全面的肾脏病检验诊断技术,例如,尿红细胞形态分析、尿特定蛋白检测、肾小管功能检测、抗核抗体谱、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抗心磷脂抗体、肾动态ECT、CTU泌尿系血管成像等,提高了临床常见病、少见病种诊断技术水平。
  肾内科掌握使用新型免疫抑制剂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狼疮性肾炎、ANCA相关性血管炎等疾病。
  肾内科熟练掌握血液透析通路,包括自体血管内瘘、人造血管内瘘术、颈静脉长期管留置、颈静脉临时管留置、股静脉插管等技术。能解决绍兴及周边地区血透病人的疑难血管通路。
  肾内科血液透析室设备齐全,可进行目前国内开展的各种血液净化技术项目,如血液透析、血液滤过、血液透析滤过、单纯超滤、可调钠透析、无肝素透析、体外肝素化透析、血液灌流等,大大提高了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抢救成功率,延长尿毒症患者的寿命及生存质量。
  肾内科开展了Swan-neak管腹膜透析技术在尿毒症中的应用。建立起小型腹膜透析中心。为尿毒症患者提供又一种透析替代治疗方案的选择,特别适合有残存肾功能的患者及心血管功能较差、血管通路难以建立的患者。
  肾内科还担负异体肾移植术后病人的管理与随访。
  肾内科研究方向:围绕慢性肾脏病一体化治疗,从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入手,尽可能延缓肾脏病的进展、保护残存肾功能。寻找新型生物学标志物,早期发现肾脏受损,及时干预治疗。对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者,采取多靶点治疗。加强对糖尿病肾病、老年性肾病患者的重点防治研究。不断提高血液净化技术,改善尿毒症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及生活质量。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医院动态

更多 >

沿海地区常吃海鲜 就不需要补碘了吗?

“小时候老听妈妈讲,碘盐一定要快起锅时才能放,不然碘就挥发了,没用了。过了十来年,怎么就变成了怕碘,恨不得它蒸发了……”一位市民的感慨,道出了当前不少人的困惑。 我们绍兴作为沿海地区,大家常吃富含碘的海产品,那还要不要接着补碘?日前,在全国第21个“防治碘缺乏病日”之际,绍兴市人民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陈巍主任医师应邀来到绍兴图书馆,为近100位热心市民作了一堂题为“碘缺乏与甲状腺疾病”专题讲座。 讲座中,陈医师运用典型的案例,从碘的重要性、碘缺乏病(idd)的含义、idd的危害及防治方法、如何正确选购和使用碘盐等方面,向市民作了详细讲解。陈医师指出,生活中补碘最好方法是食用碘盐。由于近年来甲状腺结节等疾病的高发,使不少人有了“碘恐惧”。其实,广大市民对甲状腺结节应该有正确认识,因为该疾病与遗传因素、自身免疫性以及精神因素有关,工作压力大、长期处于应激状态的人群也属于高发人群。另外,眼下市民中存在较普遍的误区“沿海地区的人们常吃海产品,不需要补充碘盐”,这种认识也是不完全正确的。事实上,沿海地区也有部分人群饮食中缺碘,有些特定人群也需要加强补碘。 据了解,碘缺乏病分布广泛、危害严重,已从一个疾病问题上升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专家提醒,购买碘盐时,应通过正规渠道购买,购买时要辨认清楚,须有包装和碘盐标志;平时要妥善保存碘盐,存放时间不宜过长。对于大多数市民来说,应坚持食用碘盐,尤其是婴幼儿、青少年和孕妇、哺乳期妇女等特需人群,对碘的需要量大,必须食用碘盐以保证人体碘的适宜供给。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假性自闭症孩子的症状可以恢复吗
王志新
回答: 假性自闭症孩子的症状通常可以恢复,通过科学干预和家庭支持可显著改善行为表现。假性自闭症多由环境刺激不足、教养方式不当或短期心理创伤等因素引起,与典型自闭症谱系障碍的神经发育异常有本质区别。 1、环境调整 创造稳定的生活环境和规律的作息有助于缓解假性自闭症状。家长需减少电子屏幕暴露时间,增加亲子互动游戏,如积木搭建、绘本共读等结构化活动。保持家庭氛围和谐,避免频繁更换照料者或居住环境,逐步帮助孩子重建安全感。 2、行为干预 应用正向行为支持技术可改善社交回避行为。家长需通过即时奖励强化孩子的眼神接触、简单指令回应等行为,采用图片交换沟通系统辅助表达需求。每日安排15-20分钟地板时间游戏,跟随孩子兴趣引导互动,避免强迫性社交训练。 3、感统训练 针对感觉处理异常可进行专业感统康复。旋转秋千、触觉刷等前庭觉训练能改善注意力分散,平衡木、蹦床活动可调节肢体协调性。家长需观察孩子对声光刺激的敏感程度,逐步脱敏训练每周3-4次,每次不超过30分钟。 4、心理疏导 短期创伤事件引发的症状需心理治疗介入。游戏治疗能帮助孩子表达压抑情绪,沙盘治疗适用于语言受限者。家长需配合治疗师记录行为变化,避免在治疗过程中表现出焦虑情绪,防止二次心理伤害。 5、营养管理 均衡饮食有助于神经功能恢复。增加富含Omega-3的深海鱼类、维生素B族丰富的全谷物,限制精制糖和人工添加剂摄入。对存在挑食行为的孩子,家长需采用小份量多次供餐,将新食物与偏好食物混合过渡。 假性自闭症的干预需要家长保持耐心,建立稳定的日常活动流程,每天固定安排社交互动时间但不过度刺激。定期评估孩子对干预措施的反应,若3-6个月未见改善或出现自伤等严重行为,应及时寻求儿童精神科医生评估排除典型自闭症可能。日常生活中注意避免将孩子与其他儿童过度比较,关注微小进步并及时给予积极反馈。 王志新主任医师中日友好医院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