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人民医院

药剂科 (共1位医生)

科室简介

江西省人民医院药剂科是集医院药事管理、药品供应、临床药学、医院制剂及科研、教学为一体,具有专业技术性、咨询指导性、经济管理性和协调服务性等特点的综合专业技术科室。该科下设药库、调剂、制剂、药检、血药浓度监测、临床药学等16个技术部门。承担着医院药品供应、制剂配制、处方调剂、临床合理用药指导、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血药浓度监测等药学技术服务工作,履行着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经济的职责。

江西省人民医院创建于1897年,至今有115周年,其前身是美国卫理公会教会医院,1914年医院始设药房,仅有药师1人。1923年成立药局,由张文英负责。1942年日美宣战,药局随医院关闭。1946年医院恢复后重新设立药局,韦尔纳夫人任药局顾问。自1923年至今历任药局(药械科、药剂科)负责人分别为张文英、韦尔纳夫人、赵瑞德、叶兰生、王恩轩、胡勤昌、阎桂贤、王相庭、赵鹏、熊秉儒、李煊民、唐三保、胡建新、张瑛等14人。

药剂科现有员工73人,业务用房约3600平方米,主任药师3人、副主任药师13人、主管药师14人。

为满足临床用药需求,保障药品质量安全,药剂科认真审查药品供应商资质,制定药品采购操作规程,着力改善药品储存条件,通过搬迁住院部药房,整合门急诊药房,改造中西药库,使我院药品调剂硬件条件跨上了一个新台阶。根据省药品招标的要求,组织专家遴选我院用药目录,先后制定四期用药目录手册,并编纂出适合我院临床需要的药物处方集。

为补充市场药品供应不足,药剂科按照GMP标准规范制剂配制,完善制剂生产条件。多年来,制剂为医院的科研和临床治疗提供了必备用药,为学生的带教工作提供了场所。目前我院保留有12种制剂剂型、30余个具有特色特效的制剂品规。

临床药师工作形成制度化。药剂科在江西省内率先开展临床药师下临床工作,于2006年被卫生部批准为第二批临床药师培训基地,成为全国50家试点单位之一,2007年又被批准为卫生部首批临床药师制试点单位,2008年被批准为卫生厅临床药师培训基地试点单位。其中器官移植、抗肿瘤药物、抗感染药物三个专业为国家临床药师培训项目,至今共培训学员13名;抗肿瘤药物、抗感染药物、肾内科、神经内科等四个专业为卫生厅临床药师培训项目,迄今已培训学员四期计40多名临床药师。通过实践和经验的积累,药师深入临床参与临床用药,使临床合理用药水平和治疗水平明显提高。

药剂科作为卫生部抗菌药物监测网成员单位,抗菌药物监测网工作连年获得卫生部的表彰,2007年获得卫生部抗菌药物监测网合理评价奖,2008年获得优秀成员单位奖。同时积极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每年均获得江西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先进集体。

我科还在省内较早开展血药浓度监测工作,2005年开展高效液相法神经内科用药的血药浓度监测,2011年又开展了移植病人用药的血药浓度监测,目前监测的药物有7种(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卡马西平、丙戊酸钠、茶碱、环胞素和他克莫司)。2011年全年有近4000例病人接受血药浓度监测,为病人个体化用药提出合理化建议,深受病人欢迎和好评,对安全用药、减轻患者的医药负担,有着积极的意义。

药剂科积极开展药物咨询工作,为病人提供合理用药指导,深受广大患者欢迎。自2005年起,我科每季度出版一期医院药讯,药讯紧扣医院药学发展新方向,内容翔实新颖。

药剂科十分重视学科建设,2006年以来承担省级以上科研课题26项、发明专利1项、在各级刊物上发表文章84篇、SCI文章3篇。作为江西省医院药学主任委员单位,每年组织开展全省性的学术会议,给全省药学人员提供交流平台,与美国及省内外药学专家组织多次论坛和学术沙龙。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医院动态

更多 >

我院进一步加强优势学科建设

8月18日,在全院中层管理干部会议上,党委书记雷良华强调,当前一个时期,医院要进一步加强优势学科建设,并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出布置。 一是要重视市场,重视宣传。各学科要加强和县级医院的协作关系,扩大医疗服务市场。通过各种宣传途径不断提高学科知名度,创造竞争优势,如组织省级或全国性的学术交流活动、在社区举办公益性健康咨询活动、与各种媒体如广播、电视、报纸举办健康咨询栏目等。二是要重视诊疗水平、诊疗能力的提高。医务人员要掌握本行业医疗技术的新理念、新知识,消化吸收本专业的最新技术,并在实践中实现创新,如外科的微创、内科的介入手术治疗就代表学科未来发展趋势。三是要重视改善服务态度。各学科要加强对医务人员特别是年青医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热情对待每一位患者。 优势学科是医院的一张名片,学科负责人要经常思考如何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树立“技术精湛、服务一流”的服务理念,并传递到每一个医务人员。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唐筛没过的原因是什么
冷启刚
回答: 唐筛没过的原因主要有遗传因素、孕妇年龄偏大、胎儿染色体异常、孕期感染、胎盘功能异常等。唐筛是通过检测孕妇血液中的特定指标,结合孕妇年龄、体重等因素,评估胎儿患染色体异常风险的一种筛查方法。 1、遗传因素 如果家族中有染色体异常病史,如唐氏综合征、18三体综合征等,可能会增加胎儿染色体异常的风险。这种情况下,唐筛结果可能显示高风险。建议有家族遗传病史的孕妇在孕前进行遗传咨询,必要时进行产前诊断。 2、孕妇年龄偏大 孕妇年龄超过35岁属于高龄孕妇,卵子质量下降,胎儿发生染色体异常的概率会明显增加。高龄孕妇唐筛高风险的概率较高,通常建议直接进行无创DNA检测或羊水穿刺等产前诊断。 3、胎儿染色体异常 胎儿本身存在染色体异常,如21三体综合征、18三体综合征、13三体综合征等,会导致唐筛指标异常。这些染色体异常会导致胎儿发育异常,可能伴有先天性心脏病、智力障碍等症状。确诊需要依靠绒毛取样、羊水穿刺等产前诊断技术。 4、孕期感染 孕期感染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可能导致胎盘功能受损,影响唐筛指标的准确性。这些病毒感染还可能引起胎儿发育迟缓、先天性畸形等问题。孕期要注意避免接触感染源,定期进行产检。 5、胎盘功能异常 胎盘发育不良、胎盘早剥等情况会影响母体与胎儿之间的物质交换,导致唐筛指标异常。胎盘功能异常可能导致胎儿生长受限、早产等问题。孕期要定期进行超声检查,监测胎盘功能。 唐筛只是筛查手段,不是确诊依据。唐筛高风险不代表胎儿一定有问题,低风险也不代表绝对安全。建议唐筛未通过的孕妇保持良好心态,避免过度焦虑,遵医嘱进行进一步检查。孕期要注意均衡饮食,适量补充叶酸、钙、铁等营养素,保证充足睡眠,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密切关注胎儿发育情况。 冷启刚主任医师山东省立医院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