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

泌尿外科 (共14位医生)

科室简介
泌尿外科为基础组建的全军器官移植中心于2011年升级成为全军细胞与器官移植研究所。现已开展的移植从肾、肝、胰等大器官移植,到胰岛细胞、干细胞移植及角膜移植,从单器官移植到多器官移植等十一大类型。形成了移植种类齐全、临床优势突出、影响辐射国内外的学科群。1977年开展首例尸体肾脏移植,至今累计肾移植3358例。中国肾移植科学登记系统资料显示:我院累计肾移植数量居全国首位,年移植量连续六年全国排名前三位。1982年开展肝移植,是国内最早开展肝移植的医院之一,至今累计肝移植558例。于2003年1月,率先在亚洲开展首例成人胰岛细胞肝内移植,获得成功。至今累计完成25例,数量居亚洲首位。2005年6月,成功开展亚洲首例成人胰岛细胞与肾脏联合移植,至今累计完成15例,数量居亚洲首位。肝-肾联合移植:31例,胰-肾联合移植:9例,亚洲首例肝-胰-肾联合移植,2007年开展世界首例肾脏-胰岛细胞-干细胞联合移植,2008年开展肾脏与干细胞联合移植:252例。
  泌尿外科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了7项干细胞移植治疗技术临床试验研究,分别在糖尿病、移植免疫、肾脏病、免疫性疾病和缺血性疾病等方面进行研究,建立了42个实验技术与临床方案SOP标准文件,培养了实验技术与临床试验的技术团队。获得总后卫生部首批干细胞临床研究技术准入资质。研究水平处于国际际领先地位。
  泌尿外科的移植与实验室分别于2009年和2010年批准为福建省移植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福建省干细胞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全军器官重建与组织修复重点实验室。具备各种技术准入资质。近5年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21项,主编专著9部、副主编2部、主译2部、参编17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共发表论著616篇,其中英文及SCI论著72篇,影响因子最高:30.011分。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和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科研成果:总计52项。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出版专业学术期刊:《中华细胞与干细胞杂志》。
  泌尿外科由泌尿外科病房、干细胞治疗中心病房、肾移植监护室、腔道微创手术室、碎石室、尿动力检查室、实验室等几部分组成。
  泌尿外科拥有先进的微创手术设备,可进行各类腹腔镜、经皮肾镜、输尿管镜、膀胱镜、尿道镜等途径进行微创手术,能完成钬激光碎石、气压弹道碎石、各种经尿道的电切、冷刀内切开等腔内手术。具有尿流动力学检查和体外震波碎石设备。擅长肾上腺、肾脏、膀胱、前列腺尿道和小儿泌尿等先天性疑难疾病诊治。具备肿瘤细胞治疗技术资质,并在肾细胞癌免疫细胞治疗方面具有特色。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医院动态

更多 >

“不治之症”:3岁男娃不会爬楼梯

“不治之症”:3岁男娃不会爬楼梯 --儿科专家提醒备孕女性警惕显性基因遗传 家在福建省龙岩市的3岁儿童小团团(化名),17个月时就已经学会了走路,但是至今仍不会爬楼梯,家人一直以为是孩子发育比较慢。不料,小团团身体出现的一系列异常情况,竟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这种疾病有关。专家称,这种病是“不治之症”,多数病人20岁左右就可能因呼吸衰竭或并发其它器官感染出现生命危险。 团团一家人是江西人,父母在龙岩市工作,团团从出生一直跟随父母在龙岩市生活。小团团母亲严女士介绍说,小团团8个月会叫爸爸妈妈,但不会爬;1岁3月个时开始走路,很容易走几步就摔倒,且相比其他同龄的孩子活动少,动作也比较迟缓,尤其是爬楼很困难。严女士说,直到现在3岁,团团走路还走不稳,楼梯也不能自行上下。虽然这些情况家里人都注意到了,但是认为可能团团就是身体上发育的较慢,也没太重视。 今年年初,团团开始反复出现呼吸道感染,经常隔半个月就感冒发烧,并发肺炎的症状。在当地医院就诊后,经过输液服药团团呼吸道感染症状就会缓解。一开始,严女士和家人也认为可能是团团身体免疫力比较差,比其他孩子更容易生病。直到半个月前,团团再次出现呼吸道感染,咳嗽14天没有任何好转后,严女士和家人带着团团赶往我院儿科就诊,经医生诊断,团团存在急性支气管炎、肝功能异常等病症。 然而,导致小团团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的情况并没那么简单。接诊的儿科副主任医师王承峰发现,团团已经3岁,可是行动上却如同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小婴儿,很迟钝,且团团下蹲后要起立十分费劲。王承峰怀疑,小团团的病情可能“不同寻常”。在经过进一步的血液检验、肌电图检查、智力测试、脑电图检等详细检查,检查结果令严女士和家人险些瘫倒在地。 临床肌电图检查提示异常,初步诊断小团团患了“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并立即进行了基因检测。专家考虑,团团出现的行为上的异常以及经常生病,均是因为该病导致团团免疫功能差,发育异常有关。王承峰副主任医师说,“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是遗传因素所致的原发性骨骼肌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缓慢进行的肌肉萎缩、肌无力及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这是一种慢慢发展并恶化的疾病,也可以说是一种“不治之症”。 该病多数在3岁之后发作,患儿会表现为动作笨拙,跑、跳等均不及同龄小孩;而因骨盆带及股四头肌等无力,致使患儿行走缓慢、易跌倒,登楼上坡困难,下蹲或跌倒后起立费劲;站立时腰椎过度前凸,步行时挺腹和骨盆摆动呈“鸭步”样步态;仰卧起立时,必须先翻身与俯卧,以双手撑地再扶撑于双膝上,然后慢慢起立。 王承峰副主任医师介绍,患儿会患病,是因母亲带有基因,遗传给女孩,就表现为隐形基因,多数不会发病;而遗传给男孩,就会成为显性基因而发病。小团团的肌肉功能会随着病情发展和年龄增长变得越来越差,直至失去四肢正常的活动功能,而最后多数患者会在20岁左右因呼吸衰竭或脏器并发感染而出现生命危险。王承峰提醒,对于有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家族史的备孕女性,预防本病的惟一有效手段是遗传咨询、产前诊断和选择性流产。 儿科 李政 / 吴志 报道 

专家科普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