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院

急诊科 (共4位医生)

科室简介

北京医院急诊科于1987年正式成立,依托北京医院雄厚的科研、技术能力及高精尖设备,秉承“做细心人-技术精湛、做热心人-态度和蔼、做有心人-医德高尚”的服务宗旨,历经27年的发展,已形成了集医疗、教学、科研、干部保健并举的综合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科室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弘扬“爱岗、敬业、奉献”的精神,强化科学化、规范化与制度化管理,不断提高医疗和服务质量,力争创建“一流设施、一流管理、一流人才、一流技术、一流服务”。

  经过2009年的全面改造装修,区域分布与功能安排更趋合理。急诊部拥有六个主要功能区域:各科诊室、急危重症诊治区(抢救室与复苏室共13床位)、EICU(10床位)、综合病房(35床位)、留观(21床位+10平车位)和输液区(30座椅)、以及传染病患者隔离区,并设急诊化验室、放射室、药房和收款处,提供24小时的快捷服务。

  试行由主任(副)医师负责区域医疗工作的岗位责任制和护士长负责的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医疗与护理制度、规程完善。自1995年率先开展了急性心肌梗死的介入治疗以来,科室采用床旁漂浮导管血流动力学监测、床旁临时心脏起搏、机械通气、床旁血液净化疗法等救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休克呼吸衰竭、急性中毒、多器官功能衰竭等,积累了丰富经验。

  在2003春抗击“非典”的战役中,急诊科作为隔离病区,全科同志义无返顾、工作一线,科学救治SARS患者和疑似病例,并且医务人员无一感染。获东城区先进集体光荣称号,另有4人次获国家级荣誉称号,14人次获卫生部和北京市表彰。

  2010年以来急诊量10万余人次,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步增长,整体医疗护理质量稳步提升,凝练出以老年急危重症临床救治为核心、以心脑血管急症和脓毒症为重点的学科研究与发展方向,学术氛围进入良性循环状态。

  承担北京大学医学部(急诊医学、全科医学)教学任务,是北京市首批急诊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急诊医学硕士点和卫生部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老年医学硕士点,已培养毕业和正在培养研究生16名。

  科室目前有医生30人(包括技师1人),其中博士2人,硕士18人,学士11人;高级职称6人,中级13人,初级11人。护士71人,其中本科20人,大专50人,中专1人;主管护师21人,护师36人,护士14人。科室主任张新超教授是中央保健会诊专家、北京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全国常务委员兼副总干事长,兼任中国急救医学杂志常务编委和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等多本专业核心期刊编委,主译专业著作1部,副主编著作1部,参编急诊教材及专著15部,在全国急诊领域具有很高的学术影响力。科室是医院的“模范和谐小家”,近年先后获得 “全国三八红旗集体”、“首都劳动奖状”、“全国卫生系统巾帼文明示范岗”、“卫生部先进基层党组织”、“五一劳动奖状”等多个国家级或省部级奖励;获得历年北京医院“抢救成功特别奖、一等奖、或重大抢救成功奖”等。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假性自闭症孩子的症状可以恢复吗
王志新
回答: 假性自闭症孩子的症状通常可以恢复,通过科学干预和家庭支持可显著改善行为表现。假性自闭症多由环境刺激不足、教养方式不当或短期心理创伤等因素引起,与典型自闭症谱系障碍的神经发育异常有本质区别。 1、环境调整 创造稳定的生活环境和规律的作息有助于缓解假性自闭症状。家长需减少电子屏幕暴露时间,增加亲子互动游戏,如积木搭建、绘本共读等结构化活动。保持家庭氛围和谐,避免频繁更换照料者或居住环境,逐步帮助孩子重建安全感。 2、行为干预 应用正向行为支持技术可改善社交回避行为。家长需通过即时奖励强化孩子的眼神接触、简单指令回应等行为,采用图片交换沟通系统辅助表达需求。每日安排15-20分钟地板时间游戏,跟随孩子兴趣引导互动,避免强迫性社交训练。 3、感统训练 针对感觉处理异常可进行专业感统康复。旋转秋千、触觉刷等前庭觉训练能改善注意力分散,平衡木、蹦床活动可调节肢体协调性。家长需观察孩子对声光刺激的敏感程度,逐步脱敏训练每周3-4次,每次不超过30分钟。 4、心理疏导 短期创伤事件引发的症状需心理治疗介入。游戏治疗能帮助孩子表达压抑情绪,沙盘治疗适用于语言受限者。家长需配合治疗师记录行为变化,避免在治疗过程中表现出焦虑情绪,防止二次心理伤害。 5、营养管理 均衡饮食有助于神经功能恢复。增加富含Omega-3的深海鱼类、维生素B族丰富的全谷物,限制精制糖和人工添加剂摄入。对存在挑食行为的孩子,家长需采用小份量多次供餐,将新食物与偏好食物混合过渡。 假性自闭症的干预需要家长保持耐心,建立稳定的日常活动流程,每天固定安排社交互动时间但不过度刺激。定期评估孩子对干预措施的反应,若3-6个月未见改善或出现自伤等严重行为,应及时寻求儿童精神科医生评估排除典型自闭症可能。日常生活中注意避免将孩子与其他儿童过度比较,关注微小进步并及时给予积极反馈。 王志新主任医师中日友好医院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