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中国肺癌防治联盟”在沪成立--在国内全面推广肺癌的早期诊断和现代管理

时间:2012-04-27 13:42 作者:复禾健康

       4 27 日- 29 日,由上海医学会肺科学会承办的“中国肺癌防治联盟-美国胸科医师学院( ACCP )-上海肺科学会联合会议”在上海光大会展中心隆重召开。会议开幕式上,“中国肺癌防治联盟”宣布成立,由上海呼吸病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科主任白春学教授担任联盟主席,中国工程院钟南山院士担任联盟名誉主席。

       肺癌是所有癌症中发病率、死亡率最高的肿瘤,全世界每年约有 140 万病人死于肺癌。据卫生部 2008 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肺癌的发病人数约 70 万, 2/3 患者发现时已失去手术根治机会,以致在 1-2 年内死亡,目前因肺癌死亡占恶性肿瘤死亡总数的 22.7% ,居我国肿瘤死亡原因首位。美国得益于上世纪 70 年代癌症战略中的控烟、禁烟运动,近年来肺癌的发病率逐渐下降。反观我国,肺癌的发病率却直线上升,呈年轻化趋势,且女性患者也逐年增加,自 2000 年至 2008 年,中国女性肺癌发病率由 19.2/10 万增加到 36.1/10 。英国著名肿瘤学家 Peto 预言,如果我国不及时控制吸烟和空气污染,到 2025 年我国每年肺癌新发病例将超过 100 万,成为世界第一肺癌大国。因此,加大控烟力度,有效降低肺癌发病率,加强规范化治疗,降低肺癌的病死率,成为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 的重要任务,在此背景下,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癌防治联盟(即“中国肺癌防治联盟”)应运而生。

       肺癌虽然可怕,但是癌症是可防可治的。通过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可以有效地预防肿瘤,通过健康体检和筛查项目可以早期发现肿瘤,通过规范化的诊疗行为更好地治愈肿瘤,通过现有的诊疗手段在提高肿瘤治疗效果的同时,能最大限度地保证病人的生活质量。随着靶向治疗和综合治疗的广泛开展,肺癌也在向慢性病方向发展。将来,治疗肺癌也和其他良性病一样每天吃一片药,就能够控制疾病的发展。

       在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的积极参与和倡导下,中国肺癌防治联盟联袂呼吸内科、胸外科、放疗科、放射科、病理科、核医学科等与肺癌相关学科的防治力量,共同做好肺癌防治工作,全面推动早期诊断、综合治疗和现代管理,以延长肺癌患者的生命并提高生命质量。作为倡导人之一的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医学会呼吸分会主任委员白春学教授介绍说,肺癌是一个全身性疾病,是一个系统性疾病,不是某一个学科的疾病,既不是胸外科或放疗科的、也不是呼吸科或肿瘤科的,肺癌的治疗需要胸外科、放疗科、呼吸内科和肿瘤内科共同参与,为此,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早在 2002 2 28 日即成立了中国首个肺肿瘤综合诊疗中心。目前多学科综合治疗是肺癌治疗的重点手段。肺癌防治联盟的成立不但可以得到社会重视,同时可以开展早期诊断和现代管理,进行规范化诊治、现代技术普及推广以及学术交流等相关工作。

       目前全国也有很多肺癌中心,但很多没有完全融合在一起。中国肺癌防治联盟将给病人提供一个全方位的治疗服务,让病人的治疗按照肺癌综合治疗的理念进行无缝衔接、有机穿插,使病人治疗过程更顺利,得到更适合个体的治疗方案。一方面,联盟将防治关口前移,依靠各种现代化诊断方法,如低剂量 CT 、细胞分子生物学和 PET ,开展早期诊断;将防治重点转向社区,筛查高危人群,早诊早治,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联盟将重点推行现代化管理概念和“辨证施治三结合”治疗方针(即“全身结合局部,祛邪结合扶正,常规结合个体”)。同时,通过发挥多学科的临床和研究优势,加强现代管理,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命质量和恰当地治疗长期生存的并发症,如慢阻肺、低氧血症、合并肺炎甚至呼吸衰竭。同时联合胸外、呼吸和放疗科等多学科专家积极开展早诊早治和防治转移复发,开展放疗、化疗、同步放化疗、靶向治疗和姑息手术等个体化综合治疗手段,帮助肺癌患者延长生命和改善生命质量。

       肺癌的治疗是一个复杂的工程,涉及到很多学科。白春学教授表示,中国肺癌防治联盟将努力提高中国呼吸病的基础科研和临床水平,将肺癌诊治新技术和新理念迅速传递给社会,并提供最经济实惠的规范治疗。

(陈惠芬 王媛婷)

 

【“辨证施治三结合”治疗方针】

       全身结合局部:全身治疗主要包括化疗和免疫治疗,局部治疗包括手术和放疗。不同的分期,全身和局部治疗的顺序应有所不同。制定治疗方案时,全身和局部治疗应综合考虑,以期达到最佳治疗效果。例如对孤立性病灶,应先局部(如手术),后全身(如防转移治疗);对播散性病灶则应先全身(如化疗和基因治疗),后局部(如放疗和粒子植入)。

       祛邪结合扶正:祛邪和扶正是中医传统概念,借用到肿瘤治疗上可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化疗即相当于祛邪,免疫重建相当于扶正。以往临床上注重祛邪多,注意扶正少,结果治疗后虽然肿瘤缩小,但却因为免疫功能低下,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命质量。为此,化疗后应及时采取恰当措施,调节和恢复免疫功能。

       常规结合个体:常规和个体是肿瘤治疗中经常遇到的难题。虽然常规方案适用于大多数患者,但是少数患者却会因为常规方案和常规剂量造成治疗不足或治疗过度的后果。常规结合个体恰恰是我们的特色,因为只有呼吸、胸外和放疗等多学科教授共同查房,仔细分析患者资料,才能订出更适合个体的治疗方案。例如化疗的剂量和周期就是一个典型例子,简单遵循常规会损害少数患者利益,只有充分个体化才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医院动态

更多 >

外二支部参观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

记录过居民生活的老相机、老党员关心照顾独居老人的老照片、通过幻影成像技术再现的上世纪90年代华阳路街道的党员干部在极端天气下走访居民的场景一一呈现。 即将迎来建党93周年之际,外科二支部的同志们来到位于中山公园内的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学习活动。 博物馆内布展共分5部分,展出了400余幅照片、300余件实物、100余件艺术品,记录了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推进“凝聚力工程”、加强基层党建的过程。 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浓缩着一个时代的回忆,展馆中出现的“铜铃铛”、《万碗寿面庆重阳》油画、“感恩石”等物件,支部里有不少上海老城厢、小弄堂出来的“老上海”看到这些熟悉的物件倍感亲切。讲解员娓娓道来“凝聚力工程”建设的20年,历数了上海20多年的巨大变化。上世纪90年代初,以“了解人、关心人、凝聚人”为主要内容的“凝聚力工程”从长宁区华阳路街道起步,迅速推广到全市,在深入推进“凝聚力工程”建设过程中,先后涌现出杨浦区“一线工作法”、浦东新区“三服务”、徐汇区“康乐工程”、黄浦区“三会一代理”等一批先进典型,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使大家感慨万千。 通过本次活动,让支部党员强化了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理想信念和群众观念。大家纷纷表示,要密切党群关系,在思想上牢固树立群众观念、站稳群众立场、落实为病患和身边同事服务的责任;在行动上谱写好“为民、务实、清廉”三部曲,奏响“服务、求真、创新”三只音,共鸣“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赞歌。切实做到把群众的事放在心里,落在心坎上,用真心实意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在本次实践教育活动中,大家了解到近年上海社区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体会到广大基层党员为之付出的满腔热忱,收益很大,感触颇多。大家纷纷表示要向基层的同志学习,将学习到的精神贯彻到自身的工作中去,不辜负患者和社会对我们的信任,将服务做到极致。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为什么早孕有盆腔积液
冷启刚
回答: 早孕出现盆腔积液可能与生理性因素或病理性因素有关,主要有黄体形成、激素水平变化、盆腔炎、异位妊娠、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等原因。建议及时就医明确诊断,避免延误治疗。 1、黄体形成 怀孕早期卵巢黄体持续分泌孕激素,可能导致少量液体渗出形成盆腔积液。这种情况属于正常生理现象,通常无腹痛等不适,积液量少且会自行吸收。建议孕妇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超声观察积液变化。 2、激素水平变化 妊娠后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升高,盆腔血管通透性增加,可能引起组织液渗出。此类积液多呈淡黄色清亮液体,深度不超过30毫米。可通过左侧卧位休息促进吸收,无须特殊处理。 3、盆腔炎 慢性盆腔炎患者在怀孕后免疫力下降,可能导致炎症复发出现炎性渗出液。常伴有下腹坠痛、阴道分泌物增多等症状。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头孢克肟分散片、甲硝唑阴道凝胶等药物治疗,同时禁止盆浴。 4、异位妊娠 输卵管妊娠破裂时血液积聚在盆腔形成血性积液,表现为剧烈腹痛伴阴道流血。超声检查可见混合性包块和盆腔游离液体。需紧急进行腹腔镜手术,常用术式包括输卵管开窗术或切除术。 5、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 辅助生殖技术治疗后怀孕可能出现该并发症,表现为卵巢增大伴大量腹盆腔积液。需住院监测电解质平衡,必要时使用人血白蛋白注射液扩容,禁止自行服用利尿剂。 早孕发现盆腔积液需结合临床症状综合判断。生理性积液建议保持外阴清洁,每日饮水1500-2000毫升,避免久坐久站。病理性积液需严格遵医嘱治疗,禁止热敷腹部或服用活血类药物。出现腹痛加剧、发热等症状应立即急诊就诊,孕期用药必须经产科医生评估。 冷启刚主任医师山东省立医院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