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葛均波教授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时间:2012-02-15 15:01 作者:复禾健康

国产新型冠脉支架彰显自主创新,每年为患者节约医疗费用12亿元

      2月14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教授领衔的课题组,历经10多年科技攻关,精心研制的“新型可降解涂层冠脉药物洗脱支架”因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荣获2011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受到大会隆重表彰。

       冠心病是一种最常见的心脏病,冠脉介入治疗是当前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手段之一。2002年冠脉药物支架获得临床应用,因其优良的临床疗效,已成为冠脉介入治疗里程碑式的技术革新。然而,传统药物支架存在涂层材料无法在体内降解、对称涂层工艺等设计缺陷,由此导致的血管持续性炎症反应和内皮化延迟,具有诱发支架内再狭窄和晚期血栓形成危险。

       为克服传统冠脉药物洗脱支架的缺陷,以国际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葛均波教授领衔的研究小组,从上世纪末即开始了科研攻关,历经10多年的不懈努力,实现了冠脉支架的技术改良和性能优化,以其“新型化”和“国产化”打破了国外产品长期垄断国内市场的局面,充分展示了我国医疗科技的自主创新。

       据卫生部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需要心血管手术的患者已达400万人,而且近年来更是呈现上升趋势和低龄化态势,在40岁以上的人口中,患病率达4%-7%。2008年我国开展冠脉介入治疗者已达18万例,显然,我国冠脉支架市场具有巨大潜力。然而国内市场长期为价格昂贵的国外药物支架占据,而国产的药物洗脱支架多为国外仿制产品,受到专利侵权的困扰,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临床应用。

    “新型可降解涂层冠脉支架”的成功研制,提升了我国冠脉支架研发生产技术的核心竞争力。由于优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自2005年上市以来,“可降解涂层新型冠脉支架”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达25%,在全国超过900家医疗机构获得临床应用,平均每年超过8万例冠心病患者获益。此外,“可降解涂层新型冠脉支架”显著降低了支架价格,有效解决了进口支架高价位问题,每年为患者节约医疗费用12亿元人民币。据悉,该支架已出口俄罗斯、印度、新加坡等多国,近三年为国家创汇525万美元。

 

       解读:“新型可降解涂层冠脉支架”的三项核心技术

       1. 支架涂层材料可降解技术

研究初期,研究人员试图从数十种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中,找到一种可降解新型涂层材料作为药物载体。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和探索,终于寻找到了一种性能和毒性安全性良好的聚乳酸类材料。聚乳酸类材料在人体内组织液及生物酶的作用下发生水解反应,分子链逐级断裂,最终降解为乳酸(乳酸是人体代谢产物之一),经人体代谢可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此外,该材料在体内降解的同时,实现了药物的逐步稳定释放。

        2. 非对称性涂层技术

      “可降解涂层新型冠脉支架”的另一独特技术是采用了非对称性涂层技术,即仅在支架与血管壁接触侧(血管壁侧)均匀涂布药物载体,确保支架血管壁侧药物的集中释放。在实现抗狭窄效果得以优化的同时,解决了传统冠脉支架内皮化延迟的问题,消除了传统冠脉支架内再狭窄和血栓形成这对矛盾体的此消彼长,达到了临床效果最大化。

       3. 支架-药物载体间“无介”涂层工艺

        冠脉药物支架由支架与药物涂层两部分组成。如何实现二者的结合,不同的生产商采用不同技术。目前国内外市场上的药物支架为保证药物涂层与支架间有良好的附着力,多采用在金属支架外表面包裹一层高分子化合物。此化合物不可降解,尽管提高了结合力,但是无法避免金属支架以外材料的体内残留问题。本项发明采用先进的金属材料表面物理处理技术,确保金属支架与涂层材料的直接粘合。这种支架-药物载体间的“无媒介”粘结的涂层工艺,克服了传统粘合工艺操作繁琐、耗时长、成本高等缺陷,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真正实现了支架以外辅助材料的完全生物降解。

(陈惠芬)

医院动态

更多 >

外二支部参观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

记录过居民生活的老相机、老党员关心照顾独居老人的老照片、通过幻影成像技术再现的上世纪90年代华阳路街道的党员干部在极端天气下走访居民的场景一一呈现。 即将迎来建党93周年之际,外科二支部的同志们来到位于中山公园内的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学习活动。 博物馆内布展共分5部分,展出了400余幅照片、300余件实物、100余件艺术品,记录了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推进“凝聚力工程”、加强基层党建的过程。 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浓缩着一个时代的回忆,展馆中出现的“铜铃铛”、《万碗寿面庆重阳》油画、“感恩石”等物件,支部里有不少上海老城厢、小弄堂出来的“老上海”看到这些熟悉的物件倍感亲切。讲解员娓娓道来“凝聚力工程”建设的20年,历数了上海20多年的巨大变化。上世纪90年代初,以“了解人、关心人、凝聚人”为主要内容的“凝聚力工程”从长宁区华阳路街道起步,迅速推广到全市,在深入推进“凝聚力工程”建设过程中,先后涌现出杨浦区“一线工作法”、浦东新区“三服务”、徐汇区“康乐工程”、黄浦区“三会一代理”等一批先进典型,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使大家感慨万千。 通过本次活动,让支部党员强化了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理想信念和群众观念。大家纷纷表示,要密切党群关系,在思想上牢固树立群众观念、站稳群众立场、落实为病患和身边同事服务的责任;在行动上谱写好“为民、务实、清廉”三部曲,奏响“服务、求真、创新”三只音,共鸣“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赞歌。切实做到把群众的事放在心里,落在心坎上,用真心实意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在本次实践教育活动中,大家了解到近年上海社区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体会到广大基层党员为之付出的满腔热忱,收益很大,感触颇多。大家纷纷表示要向基层的同志学习,将学习到的精神贯彻到自身的工作中去,不辜负患者和社会对我们的信任,将服务做到极致。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唐筛没过的原因是什么
冷启刚
回答: 唐筛没过的原因主要有遗传因素、孕妇年龄偏大、胎儿染色体异常、孕期感染、胎盘功能异常等。唐筛是通过检测孕妇血液中的特定指标,结合孕妇年龄、体重等因素,评估胎儿患染色体异常风险的一种筛查方法。 1、遗传因素 如果家族中有染色体异常病史,如唐氏综合征、18三体综合征等,可能会增加胎儿染色体异常的风险。这种情况下,唐筛结果可能显示高风险。建议有家族遗传病史的孕妇在孕前进行遗传咨询,必要时进行产前诊断。 2、孕妇年龄偏大 孕妇年龄超过35岁属于高龄孕妇,卵子质量下降,胎儿发生染色体异常的概率会明显增加。高龄孕妇唐筛高风险的概率较高,通常建议直接进行无创DNA检测或羊水穿刺等产前诊断。 3、胎儿染色体异常 胎儿本身存在染色体异常,如21三体综合征、18三体综合征、13三体综合征等,会导致唐筛指标异常。这些染色体异常会导致胎儿发育异常,可能伴有先天性心脏病、智力障碍等症状。确诊需要依靠绒毛取样、羊水穿刺等产前诊断技术。 4、孕期感染 孕期感染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可能导致胎盘功能受损,影响唐筛指标的准确性。这些病毒感染还可能引起胎儿发育迟缓、先天性畸形等问题。孕期要注意避免接触感染源,定期进行产检。 5、胎盘功能异常 胎盘发育不良、胎盘早剥等情况会影响母体与胎儿之间的物质交换,导致唐筛指标异常。胎盘功能异常可能导致胎儿生长受限、早产等问题。孕期要定期进行超声检查,监测胎盘功能。 唐筛只是筛查手段,不是确诊依据。唐筛高风险不代表胎儿一定有问题,低风险也不代表绝对安全。建议唐筛未通过的孕妇保持良好心态,避免过度焦虑,遵医嘱进行进一步检查。孕期要注意均衡饮食,适量补充叶酸、钙、铁等营养素,保证充足睡眠,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密切关注胎儿发育情况。 冷启刚主任医师山东省立医院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