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市人民医院

泌尿烧伤科成功救治一名严重先天性脊柱侧弯并膀胱结石、肾结石患者

时间:2013-09-02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7月的一天,我院泌尿烧伤科来了一位特殊的病人——严重先天性脊柱侧弯并膀胱结石、肾结石患者,该患者40岁,身高1.3m,体重仅有27公斤。

  据了解,该患者10年前就患过肾结石,经开刀手术将结石取出。近日,患者突感下腹部疼痛、尿血,严重影响日常生活,于是来到我院就诊,经检查确诊为膀胱结石及肾结石。由于患者的特殊身体状况,泌尿烧伤科多次与骨科、心内科、呼吸内科会诊,最终决定对患者进行分期手术。

  7月20日,泌尿烧伤科利用我院引进的目前最先进的第五代超声清石碎石设备,为该患者行“经尿道超声碎石术”治疗膀胱结石。手术后,经过十余天的恢复,于8月8日,再次行“经皮肾镜超声清石碎石术”,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手术,肾结石被逐一取出。在泌尿烧伤科全体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下,8月18日,患者康复出院。 

医院动态

更多 >

心内一科成功实施我市第一例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

近日,我院心内一科成功实施了我市第一例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患者是一位68岁女性,阵发性房颤病史10年,频繁出现心悸、胸闷等症状,已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就诊于多家医院药物治疗后,房颤仍反复发作。我院心内一科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专家共同合作,为该患者成功实施了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困扰患者多年的房颤彻底治愈,目前患者已康复出院。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也是最紊乱的房性心律失常,表现为心房激动完全不协调伴有继发性心房机械功能受损和恶化。人类一生中发生房颤的危险是20-25%。从房性期前收缩、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心房扑动(房扑)到房颤的发生发展过程,不难看出,房颤是心房激动紊乱程度最高阶段。临床上,房颤可分为阵发性、持续性和永久性等三类。房颤的最大危害不仅是心房收缩功能的丧失,而且房颤潜藏着极高的脑卒中发生率。 房颤的治疗原则包括速率控制、节律控制和血栓控制等三个方面。速率控制是治疗措施,节律控制是治本原则。以药物维持窦性心律往往需要终生药物依赖,承受药物副作用,而且面临随时复发的危险。血栓控制是治本原则下的必要补充,目的在于预防心耳血栓形成和减少脑卒中发生率。 从房颤时心房电位的素乱无序,便知房颤机制的错综复杂,然而,归纳起来,房颤机制不外乎触发和维持两个方面,当两种机制呈不同比例融合时,即表现出行行色色的房颤。阵发性、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的概念,这在一定程度上描述了房颤机制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在促发因素占主导的个体,房颤表现为阵发,而且触发因素越强发作次数越频繁,在维持因素占主导的个体,房颤一旦被触发便倾向于持续下去。阵发性房颤的发作越频繁,心房的电解剖重构就越明显,电解剖重构的结果就是基质的形成,基质是房颤维持的物质基础,是心电稳定性的基础,基质改变越严重心电稳定性越差,房颤越容易持续。 采用导管消融隔离肺静脉实现房颤节律控制的策略,已经成为目前药物难以控制的阵发性房颤的首选治疗。各种消融策略在于改良左房一肺静脉交界区(肺静脉前庭),造成肺静脉电隔离,成功治愈了大多数阵发性房颤。令人惊奇的是,这些不同消融策略产生了几乎相似的成功率( 75-85%)和相似的复发率(10-20%)。用于慢性房颤射频消融策略有肺静脉隔离策略、解剖或电图靶向消融策略以及线性消融策略。 随着社会的老龄化,老年房颤患者和器质性心脏病房颤患者不断增加。房颤导管消融的故事还在编纂演绎之中,我们相信,新的房颤理论的诞生必然会带来新的房颤消融策略,新的消融策略必将进一步提高房颤的治愈率。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女性睡到半夜浑身发冷
冷启刚
回答: 女性睡到半夜浑身发冷可能与睡眠环境温度过低、气血不足、甲状腺功能减退、贫血、更年期综合征等因素有关。建议根据具体原因调整生活习惯或就医检查。 1、睡眠环境温度过低 夜间室温低于18摄氏度或被子过薄可能导致体表热量流失加快,引发寒冷感。可选用保暖性好的羽绒被,睡前用40摄氏度左右温水泡脚10分钟帮助改善末梢循环。避免穿着过紧的睡衣影响血液循环。 2、气血不足 长期节食或脾胃虚弱者易出现气血生化不足,表现为四肢不温、面色苍白。日常可食用红枣枸杞小米粥,配合八段锦中的"两手托天理三焦"动作练习。若伴随月经量少色淡,建议中医科就诊。 3、甲状腺功能减退 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导致基础代谢率下降,出现怕冷、嗜睡等症状。典型患者晨起体温常低于36摄氏度,可能伴有皮肤干燥、便秘。需内分泌科检测促甲状腺激素水平,确诊后需长期服用左甲状腺素钠片。 4、缺铁性贫血 血红蛋白含量降低会影响氧气运输,导致组织产热不足。常见于月经量多或素食人群,可能伴随头晕、指甲脆裂。可适量增加动物肝脏、血豆腐等富铁食物,必要时需服用蛋白琥珀酸铁口服溶液。 5、更年期综合征 雌激素水平波动会影响体温调节中枢,造成阵发性潮热后发冷。多发于45-55岁,可能伴有心悸、情绪波动。保持卧室通风,穿着吸湿排汗的纯棉睡衣,严重者可妇科就诊评估激素替代治疗。 建议夜间发冷持续1周以上者记录体温变化和伴随症状,避免过度依赖电热毯导致皮肤干燥。冬季可适当增加核桃、芝麻等温性坚果摄入,每日保证30分钟快走等有氧运动促进血液循环。糖尿病患者出现该症状需警惕低血糖可能,应监测睡前血糖值。 冷启刚主任医师山东省立医院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