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市人民医院

神经外科实施全市首例脑干血管瘤切除术

时间:2014-08-12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掌管着全身的所有活动,而脑干则是生命中枢,是被公认的手术禁区,令无数“武林高手”望而却步。

  脑干内长了海绵状血管瘤,就是在禁区中安了一颗“定时炸弹”,一旦出血便会随时引爆这颗“炸弹”,患者生命危在旦夕。近日,我院神经外科成功实施了脑干海绵状细胞瘤切除术,该手术在我市尚属首例。

  患者脑干出血接近7毫升

  “谢谢神经外科的医护人员,如果没有他们,我媳妇可能就真没有了,他们是我们全家的救命恩人啊。”回想起一个多月前妻子发病的那个晚上,患者邓女士的丈夫李先生,仍心有余悸。

  5月10日,邓女士回家时,感觉头疼得厉害,左手和左腿麻木、浑身不能动弹,被紧急送到我院神经外科。

  “一般情况下,患者若脑干出血5至10毫升,死亡率将达到80%以上。该名患者送到医院时,其脑干出血的情况已接7毫升,已经命悬一线。”神经外科杨瑞生主任介绍。

  勇闯公认的手术“禁区”——脑干

  经头颅核磁共振-磁敏感(SWI)检查,邓女士被诊断为“脑干海绵状瘤”,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脑血管病变。

  脑干的方寸之间,密布着许多重要的神经网。脑干周围的血管众多,纵横交错,像电网一样密集,任何一根血管如果受损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脑干被公认为手术禁区。按国内外的医学惯例,遇到这种情况是可以放弃手术的,因为若继续手术,风险极大。但神经外科医护团队却愿意一搏。

  “患者的情况,如果不做手术,随时可能再次出血而死亡;做了手术,尚有一线生的机会。”神经外科的手术团队在与家属反复沟通后,家属也签下了手术同意书。

  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6月8日上午8时,邓女士被推入手术室,在其他科室的密切配合下,医护人员按精心设计好的手术入路(Kawase入路),以最好地暴露脑干病变位置。

  与某些手术要求像刀尖上的舞蹈一样快速不同,脑干血管瘤切除手术的要求是“慢”和“细”,因为稍不注意,就有可能触碰到精密复杂的血管神经,造成死亡、瘫痪或长期昏迷等严重的后遗症。

  经过3个多小时紧张的手术,患者顺利返回病房。

  目前,病人已痊愈出院,患者丈夫李先生眼里湿润了,“当时拿片子到省级医院,专家建议保守治疗,若选择手术治疗,能下手术台都属万幸!今天真没想到,能恢复得这么好……”

  “病人的康复和家属的理解与信任是给我们医护人员最大的感谢和鼓励。”杨主任说道,这例手术的成功,标志我院神经外科医疗技术又上一个新台阶,填补了我院一项“三甲”重点技术项目的空白。 

医院动态

更多 >

心内一科成功实施我市第一例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

近日,我院心内一科成功实施了我市第一例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患者是一位68岁女性,阵发性房颤病史10年,频繁出现心悸、胸闷等症状,已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就诊于多家医院药物治疗后,房颤仍反复发作。我院心内一科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专家共同合作,为该患者成功实施了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困扰患者多年的房颤彻底治愈,目前患者已康复出院。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也是最紊乱的房性心律失常,表现为心房激动完全不协调伴有继发性心房机械功能受损和恶化。人类一生中发生房颤的危险是20-25%。从房性期前收缩、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心房扑动(房扑)到房颤的发生发展过程,不难看出,房颤是心房激动紊乱程度最高阶段。临床上,房颤可分为阵发性、持续性和永久性等三类。房颤的最大危害不仅是心房收缩功能的丧失,而且房颤潜藏着极高的脑卒中发生率。 房颤的治疗原则包括速率控制、节律控制和血栓控制等三个方面。速率控制是治疗措施,节律控制是治本原则。以药物维持窦性心律往往需要终生药物依赖,承受药物副作用,而且面临随时复发的危险。血栓控制是治本原则下的必要补充,目的在于预防心耳血栓形成和减少脑卒中发生率。 从房颤时心房电位的素乱无序,便知房颤机制的错综复杂,然而,归纳起来,房颤机制不外乎触发和维持两个方面,当两种机制呈不同比例融合时,即表现出行行色色的房颤。阵发性、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的概念,这在一定程度上描述了房颤机制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在促发因素占主导的个体,房颤表现为阵发,而且触发因素越强发作次数越频繁,在维持因素占主导的个体,房颤一旦被触发便倾向于持续下去。阵发性房颤的发作越频繁,心房的电解剖重构就越明显,电解剖重构的结果就是基质的形成,基质是房颤维持的物质基础,是心电稳定性的基础,基质改变越严重心电稳定性越差,房颤越容易持续。 采用导管消融隔离肺静脉实现房颤节律控制的策略,已经成为目前药物难以控制的阵发性房颤的首选治疗。各种消融策略在于改良左房一肺静脉交界区(肺静脉前庭),造成肺静脉电隔离,成功治愈了大多数阵发性房颤。令人惊奇的是,这些不同消融策略产生了几乎相似的成功率( 75-85%)和相似的复发率(10-20%)。用于慢性房颤射频消融策略有肺静脉隔离策略、解剖或电图靶向消融策略以及线性消融策略。 随着社会的老龄化,老年房颤患者和器质性心脏病房颤患者不断增加。房颤导管消融的故事还在编纂演绎之中,我们相信,新的房颤理论的诞生必然会带来新的房颤消融策略,新的消融策略必将进一步提高房颤的治愈率。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刮疣治疗是怎样治疗的
王志新
回答: 刮疣治疗通常采用物理清除联合药物治疗的方式,主要包括冷冻治疗、激光治疗、电灼治疗、手术切除及外用药物等。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引起的皮肤赘生物,需根据疣体类型、大小及部位选择个体化方案。 一、冷冻治疗 冷冻治疗通过液氮低温使疣体组织坏死脱落,适用于寻常疣、跖疣等表浅疣体。治疗时可能伴随短暂疼痛,需重复进行2-3次,间隔2-3周。治疗后局部可能出现水疱或色素沉着,需保持创面干燥避免感染。冷冻治疗对周围正常组织损伤较小,但深部疣体可能需配合其他疗法。 二、激光治疗 激光治疗利用二氧化碳激光气化疣体组织,适用于甲周疣、尖锐湿疣等难治性疣。治疗精准度高且出血少,但可能遗留浅表瘢痕。术后需涂抹抗生素软膏如莫匹罗星软膏预防感染,避免接触水直至结痂脱落。激光治疗对HPV病毒有直接灭活作用,复发概率较低。 三、电灼治疗 电灼治疗通过高频电流烧灼疣体基底部,适用于带蒂疣或较大疣体。治疗时需局部麻醉,术后形成焦痂需自然脱落。可能产生暂时性色素减退,瘢痕体质者慎用。电灼可彻底清除可见疣体,但需配合干扰素凝胶等药物降低复发风险。 四、手术切除 手术切除适用于直径超过1厘米的巨型疣或疑似恶变疣体。采用梭形切口完整剥离疣体并缝合,术后病理检查确认性质。需定期换药并使用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预防感染,拆线后可能需加压包扎防止瘢痕增生。手术能一次性解决病灶,但创伤较大且可能影响局部功能。 五、外用药物 外用药物如水杨酸软膏、咪喹莫特乳膏、鬼臼毒素酊等,适用于儿童或面部细小疣体。药物通过腐蚀或免疫调节作用促使疣体脱落,需持续使用4-8周。治疗期间可能出现局部红肿,应避开正常皮肤涂抹。药物疗法痛苦小但疗程长,需配合提高免疫力减少复发。 疣治疗后需保持患处清洁干燥,避免搔抓导致病毒扩散。建议加强营养摄入,适当补充维生素A、维生素C等增强免疫功能。穿透气鞋袜防止足部疣复发,性接触传播型疣应伴侣同治。若疣体反复发作或短期内增多,需排查免疫缺陷疾病并及时复诊调整治疗方案。 王志新主任医师中日友好医院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