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普外、新生儿外科 (共11位医生)

科室简介

小儿普外、新生儿专业自1958年我院小儿外科建科以来,即是学科的基本组成部分,成立之初主要解决斜疝、阑尾炎、肠套叠等常见病的诊治,随着技术的进步,1982年开展胆管扩张症根治、肝脏巨大肿瘤切除等手术,1989年在国内率先开展Pena术治疗先天性无肛和胆道闭锁根治术(Kasai术)获得成功,1998年卫生部队我科进行手术设备专项拨款,添置全套小儿腹腔镜设备,启动了小儿微创手术新技术;2000年成功开展新生儿经肛门一期巨结肠根治术(Soave术);2001年成功施行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和一穴肛一期根治术,2003年开展先天性中位无肛经骶会阴一期根治术,无需进行分期手术;2004年首次在国内开展小儿肝移植技术;2005年在国内首先开展腹裂一期无缝修补术;2007年在国内首先报道胃镜辅助下梨状窝瘘切除术;2008年ECMO技术开始应用于临床抢救危重病人;2006年率先在国内开展产前多科会诊,目前已经与上海市各大产科医院联手成立围产期胎儿诊治网,配有专用救护车及国际顶级设备的新生儿转运系统,建立绿色快速转运通道,使患有先天性畸形的新生儿在出生前和出生后的第一时间内立即获得生命支持和最佳治疗。2009年国内首次长段食道闭锁食道牵引一期吻合4例;2010年首次报道胆道闭锁临床多中心总结,胆道闭锁的手术成功率不断上升,术后3个月黄疸消退率达到75%以上。2010年国内首先报告子宫外产时处理技术。

本专业多次受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卫生部临床重点学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基金等多项资助,也是卫生部211重点工程项目“新生儿重大疾病诊治”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成果获得上海市科技成果奖,上海市医疗成果奖,上海市小五计划创新奖,复旦大学医疗成果奖。自本专业建立以来发表论文300余篇,在国际权威杂志上发表论文22篇,并被SCI收录。主编《临床小儿外科学》,《临床小儿外科学――新进展、新理论、新技术》,分科主编《实用外科学》、《小儿急诊外科学》,《小儿腹部外科学》、《新生儿临床决策手册》、《小儿外科学》(研究生教材)。参编《实用儿科学》、《小儿外科手术学》、《小儿消化系统疾病学》、《腹部外科学》、《胃肠道外科》、《医学百科全书》(小儿外科学部分)、《实用新生儿学》、《新生儿外科学》、《儿科急症手册》、《新生儿急救学》等。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手指肉刺怎么去除根
聂小娟
回答: 手指肉刺可通过修剪、湿敷软化、消毒防护、避免撕扯、营养补充等方式处理。肉刺多因皮肤干燥、外力摩擦或维生素缺乏导致,通常无须特殊治疗。 1、修剪 使用消毒后的指甲剪或小剪刀沿肉刺平行方向修剪凸起部分,避免剪得过深损伤正常皮肤。修剪前可用酒精棉片擦拭工具,操作时保持手部稳定。若肉刺根部发红或渗液,修剪后需涂抹莫匹罗星软膏预防感染。 2、湿敷软化 将温水浸泡手指5-10分钟或用温热毛巾湿敷肉刺部位,软化角质层后更易处理。可配合含尿素成分的护手霜加强保湿,如尿素维E乳膏。此方法适用于坚硬顽固的肉刺,但皮肤破损时禁用。 3、消毒防护 肉刺周围出现微小裂口时,需用碘伏溶液消毒后覆盖创可贴,防止细菌侵入引发甲沟炎。日常接触洗涤剂或化学物品时应佩戴手套,减少刺激。若局部肿胀疼痛,可外用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控制炎症。 4、避免撕扯 强行撕拉肉刺可能导致真皮层撕裂出血,增加继发感染风险。反复撕扯会形成慢性皮肤损伤,甚至诱发化脓性肉芽肿。发现倒刺翘起时,应及时修剪而非徒手拔除,儿童患者家长需监督纠正此习惯。 5、营养补充 长期缺乏维生素B族或锌元素会导致皮肤修复能力下降,易反复出现肉刺。可适量增加鸡蛋、深海鱼、坚果等富含必需脂肪酸的食物,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口服复合维生素B片或葡萄糖酸锌口服溶液。 日常需保持手部湿润,洗手后及时涂抹含神经酰胺的护手霜,冬季可改用油性更高的绵羊油制剂。从事手工劳动时建议佩戴防护指套,定期用磨甲棒修整指甲边缘毛糙处。若肉刺伴随甲床化脓、持续疼痛或发热,可能提示细菌感染,应就诊皮肤科排查真菌性或细菌性甲周炎。 聂小娟副主任医师山东省立医院皮肤科